而赵楷则马上想到了法律问题。
这一次,赵楷真的是把宗舒给带到了墙角里,不,是逼到了悬崖边上!
吴非也开始紧张起来,但一想,问题不大。
因为宗舒从去年到金国,一年才返回汴梁,回来后也是一刻未停,处理各种事情。
宗师,何时去找过矿?
也许是宗师吹牛吧。
就算是宗舒手里真有不少钻石,那也应该是有人送的或者是宗家以前在大食商人手里买来的。
“郓王,法律背得不错!赞你哟!”宗舒嘿嘿一笑道:“对不住了郓王,我让你失望了。”
“你对不住的不是我,失望的也不是我。你对不住的是陛下,失望的是珠珠!”赵楷摆出了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宗舒又笑道:“郓王,我好长时间没打过赌了。不行的话,我们打个赌如何?就赌我的钻石,是否违反法条,如何?”
赵楷心生警惕,总感到哪里不对劲。
三年来,宗舒与人打赌不少,好像从来没有输过。
凡是输给宗舒的人,都几乎赔光。
国师林灵素输了,拜宗舒为师,成为宗舒的书童和弟子。
蔡修、梁师成、童贯、蔡京这些人哪个都输过。
赵楷从前到后捋了一遍,觉得整个逻辑没有问题。
正想答应呢,赵楷看宗舒信心满满的样子,有些心虚。
蔡攸喝着:“宗舒,你好大的胆子!明明犯了律条,却在这里胡搅蛮缠,打赌之事,君子所不为也!”
我靠,打赌之事,君子所不为?
你老爹和你儿子,哪个没跟我打过赌?
我宗氏赌坊,你们没有下过注?在这里义正辞严、道貌岸然的?
宗舒转向赵佶道:“陛下,我不知道为什么,蔡大人和郓王今天非得跟我过不去。我只不过是制作出一些东西,他们就眼红了?”
“你制作出什么来了?”赵佶问道。
“陛下,我造出钻石来了,我家里的钻石,有一大碗!都在珠珠那里存着呢。”宗舒说道。
啊,宗舒的话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惊呼。
宗舒能制造出钻石?
刚才听徐兢和大食人说,钻石就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吗?
这东西,还能制造出来?
“宗舒,你不要混淆概念,试图蒙混过关!正如一块玉石,从地下挖出的原石,你打磨一下,就成你制造出来的,就不是地下之物了?”赵楷对宗舒穷追不舍、紧抓不放。
对呀,宗舒从地下挖出了钻石矿,而后稍微加工一下,这也算是制作呀,但这也明显是违法的!
“郓王,我劝你还是,晚一点下结论为好!陛下,我请派人到我家,把钻石取过来。还有,把国师林灵素也叫来。”宗舒说道。
高俅派人去取钻石,并请林灵素一起到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徐兢又讲起赴高丽的海上历程。
“洋中不可往,惟观星斗前迈。若海天晦暝,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且风浪滔天,有翻船之虞。若近岸航行,则海寇驾小船袭扰,曾有上得大船者,幸赖众人齐力,方将其驱离。”
现在居然出现海寇了!
在黄海和渤海上,居然有海寇,倭寇提前出现了?
当宗舒提出质疑时,徐兢很是恼怒。
宗舒讽刺道:“不是说我们的龙舟引起天下震动吗?怎么几个小毛贼却不害怕?你们还让他们上了船?你们干什么吃的?”
宗舒的话让徐兢怒极,却又无话可说!
吴非心想,也许刚才宗师所讲的“折船”,本来说的就是“蛇船”。
“陛下的龙舟那么厉害,你们却是两难,近岸怕毛贼,进洋怕翻船,还在这里吹什么牛批?我都替你臊得慌!这种素质、这种水平,陛下还给你提升官职,你祖上真的是冒青烟了!”
宗舒使劲打击着徐兢。
其实,并不是徐兢的素质差,而是龙舟出去就是炫耀的,实战的功能并不强。
这个时代的船,再大,也比不了现代的舰艇,在大洋深处,当然害怕翻船。
对于徐兢,宗舒其实是佩服的,很想把他收过来,因为大宋要出海,用得上徐兢这种人。
要想收伏他,必先打击他!
“附马说得轻巧,进洋不翻船,你有这个本事?”蔡攸冷笑道。
“嘿嘿,简单得很。进洋不翻船,两个条件:一是船够大。二是吃水够深。”宗舒说道。
“我知道,你们为了保证吃水深,就往船底压石头。这种法子管用,但是很愚蠢!”宗舒说道:“如果是我,我回来的时候,多整一些黄金压上。”
“其实,解决吃水深的问题,很简单,把平底船,改为尖底船就可以了。”
宗舒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南宋之后才有的方法。
南宋的海船,就是呈V字型,“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
V型的横波面有利于改善船的耐波性,尖底和深吃水有较好的适航性,受到横风吹袭时,抗横漂的能力也很强。
宗舒的提议一出,徐兢等人纷纷议论起来,看向宗舒的眼光马上就不一样了。
“附马高论,下官佩服!”
徐兢朝宗舒施了一礼。
宗舒说道:“不要急,我还没说完。其实,进洋不翻船,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船够大。”
吴非此时急了,宗师,你千万不要再往下说了。
刚才宗师所说的已经够危险了,这就是在说陛下监造的龙舟不够大。
现在的两只龙舟恐怕是天下第一大了,宗师居然还嫌不够大。
这不是要再次惹怒陛下吗?
452 你们都是屎陛下也是
“附马所言,不无道理。然而,‘龙舟”之大,已达极限。”
徐兢感到把海船做得更大,在海上的覆盖面积大,再加上吃水深,一定能抗击海上风暴,从而避免灾难发生。
这就像人的脚一样,脚面宽,就站得稳。再加上个子低,那就更稳。
由于造船的场所、材料、技术等原因,这两艘“龙舟”已达到了最大。
宗舒说道:“有谁看过《三国志》?可了解火烧赤壁这一段历史?”
看这话问的,这不是小瞧了这些官员们吗?
大宋官员中大部分都是从小苦读、一层层考上来的,基本都是学霸级人物。
你问他们有没有看过《三国志》,如果连这个都没看过,贡生都搞不定。
看大家都不回答,吴非站出来,缓解一下尴尬:
“瑜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瑜观曹军船舰,首尾相接,乃取斗舰数十艘,实在薪草,灌以膏油,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军吏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吴不是,背诵得不错。其实,《三国演义》当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大家注意,不管是历史,还是小说,里面都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曹操的船,首尾相连。”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北方军士不习水战,一到船上就呕吐恶心,怎么办?那就把船连起来,减少船的晃动,增加船的稳定性,同时也便于各船之间的人员往来和兵力调度。”
“大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