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是宗舒要做的事情,珠珠从来都认为一定能成功。

以至于,珠珠这次要嫁给宗舒了。

对于宗舒的能力,赵桓是通过一次次事情的检验才认识到的。

而珠珠那么早就认识到了?赵桓感到不可思议。

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对于马上成为自己妹夫的宗舒,赵桓却是心中一叹。

可惜了,“宗师”没有太远大的志向,只想当一个附马。

宗舒此时却不知道赵桓的脑子在转什么圈。

他高兴的是,终于把大名府、濮州这两个最为关键的位置拿下来了,这下子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宗舒马上给林灵素交待,与留在曹家庄的秦大力沟通一下,就在濮州村里设置一个研究所,就地从事石油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的用途太广泛了,除了军事,还有工业,不仅仅是一种能源。

比如,宗舒要想搞发电机,绝对离不开绝缘材料,导线外要包上一层胶皮。

胶皮以及塑料等制品,也都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

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做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是一边烧钱、一边挣钱。

如果只是一味烧钱,挣不了钱,各种研究也就难以为继。

所以,研究石油有多种方向,其中一项必须要提前搞:煤油。

这是一项大赚特赚的生意,同时也是最容易搞出来的项目。

宗舒让曹宗申通过鸽子给秦大力下令,先组织一个马队,将石油运送到汴梁来。

赵桓又透露了一个消息,散朝之后,他向徽宗请求,做大宋科学院的院长。

徽宗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因为徽宗当时是急于去作画。

只要不是要官职、拨银子,其他事都徽宗不怎么上心。

这下好了,大宋科学院更加名正严顺,太子,大宋储君当大宋科学院的院长!

看以后大家还怎么说?“争抢举子、动摇国本?”,都是无稽之谈!

赵桓当了大宋科学院的院长,再加上徽宗亲自题写的校名,大宋科学院就可以与国子监一较高下!

从此,大宋科学院也算是有了正式编制。

你问是什么级别?参照太子殿下即可,妥妥的副国级!

赵桓当院长,宗舒就让林灵素任常务副院长,自己亲自荣誉院长。

林灵素高兴异常,这样一来,科学院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他和他原先的弟子们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既然是院长了,赵桓以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到学院来。

很显然,赵桓对研究儒家典籍没有太大兴趣,他也不像赵楷、赵构这样具有文学天赋。

这样更好,宗舒可以更容易把现代科技观念、科学意识灌输进赵桓的脑袋。

赵桓,比赵构、赵楷等皇子更容易塑造。

历史上有不少奇葩皇帝,诗词皇帝、书画皇帝、木工皇帝,而宗舒现在,一心想培养一个科技皇帝。

宗舒以“宗师”的身份道:“太子殿下,学问不止在书中。实践出真知,你今后要多来科学院,甚至亲自参加一些实验。会你发现更加奇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

赵桓正有此意,以前的赵桓深居宫中,事事总被其他皇子压了一头,很少有外出的任务。

自从与宗舒接触,他才更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一年来,赵桓总是被徽宗一个又一个“禁足”令限制,现在终于有了正当的理由,出来透透气了。

所以,赵桓今天斗胆向徽宗提出任大宋科学院院长的想法,本想着有些荒唐,没想到得到了同意。

“太子殿下,您来将院长,职责是三个一:教一堂思想品德课、与百工学员吃一次饭、与研究员做一次科学试验。”

对于宗舒的要求,赵桓满口答应。

“宗师,梁师成的火柴制作出来了,今天在马道街摆摊售卖。人多得很。”赵桓又透露一个消息。

“哈哈,梁师成的苦日子来了。”宗舒笑道。

苦日子?梁师成马上要大把大把地赚银子了,难道不是好日子?

???

220 珍惜声名,远离宗舒

???

“太子殿下,左右无事,我们去看看那些,卖太监的小火柴,如何?”

宗舒的提议让林灵素有些心赌。

火柴是他带着道士研究员,搞了三天三夜才弄成的东西。

大家忍受着尿液的骚臭味,提取出了磷,再经过加压升温,形成了红磷。

当然,这一切主要是靠宗舒的全程指导。

本来是一桩很好的赚钱生意,宗舒二话不说,交给了太监梁师成。

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林灵素作为密县基地的负责人,眼看着银子哗哗地流出去,心疼啊。

再看看大宋科学院,招的学员们都有银子可拿,更不用说教习。

太子当了大宋科学院的院长,百工学员当中诞生了一个状元。

可以想像,因这两件事,大宋科学院会有多少人争着抢着要进来。

而且宗舒给他新下了招人指标。招人越多,支出就越多。

现在,宗舒往这里补贴的银子都是从做暖阁、卖石炭赚来的。

碘伏的产量倒是很大,因为海带从来没有缺过货。

而青霉素的产量就很受限。

大宋酒业还没有正式推开,酿出来的酒,林灵素感到已经是味同仙液了,但宗舒仍觉得不满意。

火柴这个生意,一旦推开,从皇室到平民百姓,都会用得上,这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宗舒是师父,林灵素有疑问也不敢说出来,也跟着太子和宗舒去看太监们如何卖火柴。

街头,梁师成坐在一张太师椅上。

其余太监摆了几张桌子,桌子上摆着十几盒火柴。

一个小太监拿着纸,念着广告词:“都来看,都来看,新式火镰降人间,一根火柴一餐饭。”

桌子边已经围了不少人,大家都是在凑热闹、问价格,没有人出手。

一个小太监摊着一个帐本,帐本上还是空白一片,显然没有成交记录。

“梅花香自苦寒来,火柴旺从夜香出。”

小太监继续念着广告语。

夜香?大家听明白了。

原来这就是火柴。

宗舒和国师林灵素制造新式火镰,叫做火柴,就是用宫里的夜香做成的。

后来,宗舒把这个火柴让给了梁师成。

“来自皇家的馈赠,居家游历的佳品!”

有群众开始叫喊着要试一试火柴,于是一个小太监开始给大家示范划火柴。

一划即着,梁师成做的火柴,质量还是不错的。

还是没有人买,林灵素这才发现,一盒火柴的定价是:一两银子。

“师父,这价格是不是太高了?”

林灵素感到,这可能就是火柴没人买的原因。

一两银子买一盒火柴,怎么想都不划算。

“一点也不高,因为这个价格,就是成本价!”宗舒笑道。

梁师成和手下的太监一点都不傻嘛,很会算帐。

一两银子,做成一盒火柴。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

宗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