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起来,今天是他到皇宫收夜香的头一天。
收夜香的工作,不需要学历,不需要技术,需要的是守时。
如果到位不及时,宫里所有的夜壶便盆聚到一起,岂不是臭气熏天?
宗舒起床一看,曹宗申、林灵素、李少言也都在外面等着。
收个夜香,需要这么多人吗?
林灵素当然是要来的,他是“让屎尿生银子”的关键性人物。
曹宗申是负责推车的,过去是书童,现在是…屎童。
李少言也巴巴地赶过来,是什么意思?收夜香,真的很香么?
“宗师,我看看,你到底要使出什么法术!”李少言说道:“这一次,我不能再错过。”
李少言现在对宗舒算是佩服得不得了,以前宗舒大胜林灵素,到密县找石炭,等等事情,他一次都没参与过。
这次宗舒在朝堂上愉快地接受了“收夜香”的任务,李少言感到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
李少言马上联想到,在赶往雄州的路途上,宗舒特意要求到濮州村拐一趟。
结果他就发现了火油。
像什么味精、十五香、新式暖阁,一件一件的新鲜东西出来,让宗舒赚翻了。
也许,宗舒真的能搞出什么新鲜的玩艺儿出来。
所以,李少言也不管什么斯文不斯文了,就想紧跟着宗舒,一看究竟。
在魏公公的带领之下,三人雄纠纠、气昂昂地来到宫门前。
此时正是早朝时间,很多官员得提前到位,一个一个地在这里排队候检。
看到宗舒带着人来了,官员们纷纷避让。
有人发现,宗舒的收香队伍里,曹宗申推着一辆车,车上放着一个大罐子。
大罐子上面写着几个大字:铜罐:夜香专用。
铜罐?童贯?
官员们纷纷笑起来。
就是昨天,童贯本来自降三级,当中书舍人呢,结果宗舒在朝堂上一搅和,再加上太学士陈东在宫外面呼应,童贯就被革去一切官职。
童贯下台了,宗舒还不想饶过他,还专门整一个“铜罐”来装夜香,恶心童贯。
真想不明白,宗舒和童贯到底有多大仇恨。
不过,宗舒不仅童贯如此,对其他人也是照样,蔡京、梁师成、王黼都被宗舒怼过。
宗舒根本不用排队。到宫里,梁师成已经在等着。
“梁公公啊,不就收个夜香吗,您也要陪着吗?”宗舒问道。
“陛下和王大人让我负责全程监督,防止你中途掉包,蒙蔽过关。”梁师成说道。
看来,王黼和梁师成这次真的是下了功夫,目的就是让宗舒为皇宫收一辈子夜香。
进入内宫,已经有几辆驴车,这是以前收夜香的。
今天等在这里,其实上也是一种工作上的交接。
还没等交接呢,宗舒就扯开嗓子道:“收夜香,收夜香,女的拿过来,男的放一旁,不男不女的自己尝!”
“收夜香,收夜香,稀的放到童贯里,干的就给盛屎梁。”
盛屎梁?这不就是“梁师成”三个字反过来吗?
梁师成气得直跺脚:“宗舒,你收夜香,怎么还挑肥拣瘦的?”
说完,梁师成被自己恶心到了,屎尿,还有肥瘦之分么?
“陛下只说让我收夜香,没有说让我收多少!我想收多少收多少,你管得着吗?本少爷今天就收够一罐,其他的,都盛给你了。”
宗舒说完,曹宗申就认真进行“质量检测”,挑最稀的倒入了“铜罐”。
不一会儿的功夫,“铜罐”就装满了。
宗舒一挥手,走人了!
梁师成这个气啊,这厮就这么走了?
不是说好的要“粪发向上”的吗?
还有这么多屎尿堆到这里怎么办?
作为管内务的太监,梁师成岂能不管,马上吩咐想搞交接的夜香队伍,继续履行职责。
安排完之后,梁师成马上追了过去,他倒要看看,宗舒能把这一罐子尿怎么处理。
梁师成一路跟到了“大宋科学院”。
“大宋科学院”已经有几十人在等着了,这些人都是国师林灵素的弟子,现在则是大宋科学院的研究员和教习。
宗舒把“铜罐”放到一边,走上台来道:
“天下,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无用处的东西。过去,你们的院长林灵素成功地提取了碘单质,成功地制出了碘伏。”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将见证另一种新元素的诞生!”
宗舒给林灵素介绍了新元素的特性,说了一下提取过程,其实这和碘单质的过程差不多,也就是蒸馏、冷却、结晶、提取、存储等等。
“对了,灵素徒儿,这些尿液好不容易运到这里,要密封保存,以免挥发。”宗舒说道。
其实不用宗舒交待,林灵素也会这样做,不密封着,散发出来的味道,也不太好闻呐。
林灵素交待几个弟子把铜罐封起来推到实验室去,梁师成不让。
梁师成坚持,就把铜罐放到这里,实验也在这里做!
他害怕这些道士们搞什么法术,把尿给掉包了!
结果,梁师成在这里坚持了三天三夜,在大家睡觉的时候,他居然在这里打个地铺看着。
太监,最擅长的不就是监督吗?
191 饿死你个“人之初”
???
连续几天,宗舒也在大宋科学院里面呆着,看着林灵素和他的弟子们做实验。
同时,宗舒和十五个新来的人员交流谈话。
两个月前,《大宋时报》刊登了“科学问答”,为何筷子放入水中看起来折弯。
如果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五十两银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当然,宗舒要的不是勇夫莽夫,而是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
有十五个人的答案都快接近真实了。
林灵素自从拜宗舒为师以来,了解了很多自然科学常识,特别是对于光,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经过林灵素的挑选,这十五人成功进入学院,成为“大宋科学院”的首批“统招生”。
这些学生,每人都配发了由大宋科学院提供的“学士服”,这种服装也是宗舒设计过的。
让京城一家专门的铺子为学生们量身定做,并且选用最上乘的面料。
这些学员,也是第一批经过大宋科学院考核通过的“百工”。
宗舒曾经为百工争取过特殊的待遇:骑高马、坐大轿、穿华服、免兵役。
这十五名学员都已经享受了,为他们制作的衣服,平时也舍不得穿。
出去逛街的时候,科学院为学员们安排轿子。
回家探亲的时候,科学院为学员们提供马匹。
平时,就住在学院里,吃住都免费。
这十五人,大部分人员都是来自底层的百姓,汴梁城占了九人,六人来自南方的城市。
年龄都不超过三十岁,大多数都是来自各个作坊的伙计、店员。
平时他们都被人喝斥来训斥去的,地位十分低下。
谁知道就是回答了一下《大宋时报》的“科学问答”,就领到手五十两银子。
领完银子,大宋科学院的院长、当今的国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