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在卢象升的这个事情上,未必就没有崇祯皇帝本人的意思。虽然崇祯皇帝本人肯定没有要搞死卢象升的意思,只是想促成和建虏的和谈而已。但杨嗣昌和高起潜下手狠了,这其中也是有崇祯皇帝一定的责任。拿这事给杨嗣昌下定论,并不妥当。
另外,杨嗣昌死后,崇祯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虽然他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皇帝也一概留中。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进宫内,宣布:“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接着他训斥上疏的臣工是“大家排斥,意欲沽名。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其实对杨嗣昌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就连他失陷宗藩这种,之前会杀总督巡抚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为杨嗣昌开脱。
因此,你要说张明伟就这么一张口,把杨嗣昌定为误国奸臣的话,肯定会让崇祯皇帝感到别扭的。
张明伟不傻,不会真得以为崇祯皇帝就不会有他自己的主见,百分之百听自己的。有的时候,说话做事还是要讲方式的。
这不,此时,崇祯皇帝听张明伟这么一说,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快,马上点点头道:“先生之言乃是正理,可也!”
他同意这个,一是相信张明伟,二是他已经明白卢象升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不然,就会和历史上一样训斥刘宗周是沽名钓誉了。
底下的陈新甲听了,不由得松了口气,他最怕是当场给杨嗣昌下定论。如此一来,杨嗣昌是他恩主,他就必须要跳出来和这个奇怪的人打擂台了。
那个刘宗周虽然是左都御史,他却一点都不怕。可这个奇怪的人太受皇帝的信任,面对这样的人,他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有了缓冲余地,他决定回头一定要好好交好这个奇怪的人,反正银子他有的是,砸也要砸没这次刘宗周对杨嗣昌的攻击。
他正在想着,张明伟已经在回答崇祯皇帝有关左良玉的事情了:“我也听说这个左良玉嚣张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比如说,他拥兵自重,不听上官的命令;而且他兵力众多,已经严重超出了一个总兵该管辖的兵力上限。还有剿贼不力,动不动就领兵逃跑,甚至还像贼人一样劫掠大明百姓,做着和贼人一样的事情”
听他说着这些话,刘宗周就激动地点点头。看来这个奇怪的人是志同道合之士,他那么受皇帝信任,如今也这么说的话,看来那左良玉的好日子是到头了!
而周延儒等人听了,便看轻了张明伟一分,心中把张明伟归为和刘宗周一样的清流一类,就知道嘴皮子说说而已的那种。
甚至崇祯皇帝听了,眉头也皱了起来,连先生都这么说,他虽然不介意治罪左良玉,可关键是不好处置啊!
正当他们这么想着时,张明伟却语气一变,声音高了不少,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33 沽名钓誉
“但是,左良玉一直在外征战,这些传言是真是假,我不能确定。不知道有没有确切地证据,能证明左良玉做了这些传言中的事情,又或者是别人诬陷于他?”
听到这话,刘宗周顿时就不高兴了。张明伟在他心中的印象立刻一落千丈,当即跨步而出,大声奏道:“左良玉嚣张跋扈还用证据?这可都是事实!”
听到他说这话,张明伟转头看过去,见他一脸气愤的样子,心中只是微微一笑,不过并没有表露出来。
事实上,崇祯皇帝原本也想说,左良玉的嚣张跋扈,连他都知道,那是肯定有的。他相信,张明伟也是知道的,不过先生既然这么说,很显然有他的用意,因此,他就没有开口。
文华殿内群臣见这个情况,心中估摸着皇帝的心意,就见内阁首辅周延儒出列奏道:“微臣以为,凡事都要讲究个证据,不能偏信偏听。要不然,冤枉前线将帅导致局势糜烂,谁来负责?当然,都察院有闻风奏事之权,那就另说。”
“不错!”内阁辅臣魏照乘听到这里,也向崇祯皇帝一礼道,“微臣赞同,凡事要讲个证据。要不然,一些沽名钓誉之辈不顾朝廷大局,只为谋一己之私而哗众取宠,实在是要不得。”
刘宗周一听顿时大怒,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他又怎么可能听不出来是在骂他。顿时,他指着魏照乘厉声喝道:“别以为你是内阁辅臣就可以信口开河,你说谁是沽名钓誉之辈?要是觉得我有问题,陛下在此,直接弹劾我便是!”
“我可没说是你!”魏照乘听了,转头看向他,微微一笑道。
刘宗周一听,顿时觉得气闷,正待再说时,却见崇祯皇帝冷喝一声道:“够了!”
维持秩序,纠察礼仪的御史见此,连忙奏道:“微臣弹劾左都御史刘宗周,内阁辅臣魏照乘御前失礼,按律责罚,请陛下定夺!”
听到这话,张明伟才知道,原来这个不合群的大臣叫刘宗周,也算是个有名气的人。
崇祯皇帝见刘宗周和魏照乘被御史弹劾后便请罪,也没理他们两人,而是转头看向张明伟道:“先生怎么说?”
张明伟早有主意,便回答道:“陛下,我以为可以把朝中弹劾之事,原样发于左良玉,让他自辩,到时候看他如何回复再说!”
“好,就依先生所言!”崇祯皇帝听了,便拍板定论道。
对他来说,先生为什么这么建议,心中有疑问的话,回头可以私下再问张明伟的。
殿内群臣见此,简直嫉妒地发狂。皇帝明显对这个奇怪的人言听计从,而且绝对超过了崇祯朝任何一个臣子最受宠的时候!
此时,崇祯皇帝接着转头看向殿内群臣,见他们不再说话,忽然之间,打了一个哈欠。这个时候,通宵后的困意终于有点了。
于是,崇祯皇帝心中有了决断,便冷声说道:“有几件事,朕已有决断。”
这是要下旨意了,殿内群臣听到这话,立刻躬身候旨。
看他们这样子,张明伟也不好意思坐着,就站了起来听着。
“第一,长江以北的赋税,减半收之,且留于地方,用于巩固地方城防,改善民生。暂定期限为五年。”
听到这话,江北的官员心中都不由得一喜,这可是好事啊!唯独江南的那些官员听了,心中有点不快,为什么还分江南江北?他们就开始想着,怎么也给江南争取下这么好的事情。
不过他们还没有说话,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