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彰显自己的皇帝威仪,李自成的龙舟修得是又高又大。并且船头、梁柱等地方雕刻了很多龙型图案,金漆是刷了一道又一道。
用的木料也是上好木材,而且是阴干多年的,绝对不是仓促赶工的次品。
为了这艘龙舟,大顺军征集了襄阳地区,甚至荆州地区的无数能工巧匠,日夜赶工,终于在出征前完工了。
龙舟上极尽奢华,李自成喜爱的妃子们也住在上面随同出征,更有宫女、侍卫数百人,简直就是一处小型的行宫。
夜色中,龙舟上灯火通明、莺歌燕舞,隔着老远都能听到隐隐传来的丝竹声。
周智义找的内应叫宋明权,很早以前就是监察司派往大顺军的卧底,后来监察司改制后关系转到了暗影司门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宋明权得到了李自成的信任,成为亲军中的一名校尉,执掌这艘战船。
其实当初监察司派往大顺军的内应还有好几个,但是这些年下来能够活下来,并走上关键位置的只有宋明权。
因为宋明权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是陕西米脂人。
宋明权一家在荒年逃到了京师,后来机缘巧合下去了济州岛。他们一家人比较幸运,都活下来了,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后来宋明权参军,被监察司看中,秘密招走进行培训后安插到了当时的闯军中,这一去就是几年。
为了保密,无论是他的战友还是家人,都以为他执行任务牺牲了,根本不知道他现在已经成了大顺军的一名中级将领。
当这个卧底,宋明权是心甘情愿的。
没有鲁若麟,宋明权一家早就饿死了,更加不可能过上有地、有房的美好日子。所以当监察司找到他,希望他去当卧底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宋明权在安国军学了不少东西,还学会了认字、写字。有了这个优势,加上陕西米脂老乡的身份,他在大顺军里的发展非常顺利。几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升到了校尉,更是被编入亲军护卫李自成的安全。
在船上的一处隐秘空间里,宋明权略显激动的向周智义问道:“家里还好吧?”
周智义笑了笑,“好得很,蒸蒸日上,马上就要天下太平了。”
宋明权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周智义拿出一封信,提给宋明权,“这是你家里的情况。规矩你知道,他们以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可能写信给你。”
“有这就足够了,足够了。”宋明权迫不及待的接过信,拿出一张纸立马就看了起来。
对于这些身处敌营的卧底,安国军隔段时间就会将他们家人的情况告之,可以很好的稳定卧底的情绪,防止发生意外。
信中详细写明了宋明权家人的情况。
他的父母身体还不错,只是早年的困苦生活大大透支了他们的身体,年纪大了以后已经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好在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即使他们不能劳动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宋明权的弟弟也成家了,并且有了儿子。因为是烈士家属的原因,宋明权一家有二十亩的免税田,每年官府还会在农忙时派人过来帮忙,一家人的生活安定而又富足。
宋明权的妹妹也嫁人了,嫁给了城里的一名工匠,成了一名城里人,住上了小别墅,日子也是过的美滋滋的。
宋明权看着信,心里是即满足又遗憾。
家里的大事他都没有参与并见证,也不能在父母身前尽孝,实在是非常惭愧和遗憾。同时他也为家人能够过上现在的日子感到高兴和满足,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不知不觉中,宋明权的眼角流出了泪水。
快速将信看完,宋明权抹了一把眼泪,将信放到蜡烛上点燃烧掉。
“让周大人见笑了。”宋明权不好意思的说道。
“无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宋兄为了我们的大业甘受危险、困苦,实在让我等佩服。”周智义正色道。
“时间紧迫,我现在就将李自成的情况告诉你。”聊完了私事,宋明权立马开始严肃起来。
“宋兄请讲。”周智义连忙挺直了身子。
李自成的护卫大军看似比鲁若麟的亲卫大军要多很多,其实在严谨度上来说却远远不如。
毕竟大顺军鱼龙混杂,纪律也是最近才稍微整顿了一下,从根子上来说依然是一群农民军,散漫、随性、粗枝大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掉的。
这一点,从周智义轻易来到亲军大营内部就能看出来。
宋明权不过是派出了一名亲信,报上名号,就把周智义带到了船上,一路上可以说连像样的检查和审问都没有。
当然,也许是因为周智义是孤身一人,大顺军没有引起重视。如果是一群人,可能就不是这样的待遇了。
周智义目前所在的这条船,离李自成的龙舟直线距离不过六七百米,已经是非常近的距离了。
这六七百米的距离之间有几十条船阻隔在其中,那些才是李自成真正的亲信,跟随多年的老兵们。
从水上发起进攻,看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想要真正靠近李自成的龙舟却没有那么容易。
为了保证李自成的安全,除了固定护卫在龙舟边的几条船,其他船只是严禁靠近的。
就连每日往返龙舟运送补给的船只,也是由李自成的绝对亲信亲自护送的,想要通过补给船混上去基本不太可能。
整个李自成的中军大营,外围比较松懈,但是真正的核心防守还是比较严密的。
虽然从水上发起进攻比较困难,但是周智义依然倾向于从水上突袭。因为不管成功与否,撤退都是一个大难题,而从陆地上撤退无疑比水上难得多。
周智义不怕牺牲,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并不想让身边的弟兄成为死士。
虽然从水上撤退同样危险重重,但是机会还是比陆地上大一些。现在周智义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参与行动的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弄到这艘船上来。
“你能够在上面不察觉的情况下弄多少人上船?”周智义问道。
宋明权想了一下,报出了一个数字:“最多不能超过三十人。”
“三十人?”周智义皱起了眉头。
这个人数有点少,即使上了李自成的龙舟,不能快速找到李自成的话,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不能再多了。亲军这边管理比较严格,人员变动太大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警觉。”宋明权解释道。
周智义点点头表示理解。
这还是因为李自成的大军管理松懈,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