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8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默估算了一下给出了答案。

“一成?怎么会这么低?”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惊讶了,要知道明军的运粮损耗一般都是以几倍来计算的。

“这水泥路和四轮马车可不是那些官道和两轮车能够比的,不但载重量翻了几倍,而且速度更快,对马匹的要求也低,损耗自然就降下来了。”鲁若麟解释道。

洪承畴他们回想了一下在旅顺见过的四轮马车,确实比两轮的装货量大多了,只是一看就知道对道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只有配上水泥路,四轮马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关宁军的运输问题同样非常棘手,特别是前线锦州,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完全靠后方支撑,一路上的损耗自然也是天文数字,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但是为了整个辽东防线,朝廷再困难也要保住锦州,只能持续不断的为它输血。

“兴汉,你说从山海关修一条到锦州的水泥路行不行得通?”洪承畴略带兴奋的问道。

鲁若麟想了想,点头说道:“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么长的路只怕花费不会小吧。”

只要有水泥、有钱,就是把大明全国都修上水泥路也没问题,关键是洪承畴有钱吗?他现在连军饷都凑不齐,更不用说有钱修路了。

但是这个念头一旦兴起,在洪承畴的脑海里就怎么也挥之不去。

这些年历任的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与后勤供应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要说明军对上清军不堪一击也不完全对,至少关宁军现在还能守住自己的地盘,所以明军的战斗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朝廷对蓟辽总督的期望非常高,总是希望能够一战定乾坤,将鞑子打死打残。但是朝廷对辽东军的支援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量的供应粮草物资,这就需要明军速战速决。实在是因为朝廷太穷了,拖不起。

为何每次大战的时候,朝廷总是催促前线出击进兵,就是因为后方吃紧,朝廷希望尽快结束战事。

但是这样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现在的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清军野战。如果守城还有一战之力,一旦出城就只有被打败的命运了。

打了败仗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就成了背黑锅的对象。至于那些武将,有实力、有后台,或者拉帮结派的朝廷不敢动,被处罚或者处死的反而是那些拼死作战,损耗严重的。

这也造成了明军的将领们喜欢拥兵自重,不是他们有多大的野心,而是因为手下的士兵就是他们的保命符。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死战?

当然,如果局势有利,武将们还是愿意博一把的。局势不好,武将们不听命令鸟兽云散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辽东有一条水泥路,那么同样的物资供给数量下,明军坚持的时间会长很多,在战术的选择上也就有了更多的余地,而不会那么被动了。

“这条路一定要修,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修!”洪承畴想到修路的好处,愈发坚定了修路的决心。“我们不是要建水泥厂吗?生产出来的水泥全部用来修路,这样的话花费会小很多。”

“即使水泥我们可以自产,但是修路的人力还有粮食呢?这些消耗也不小啊。”鲁若麟问道。

对于洪承畴修路鲁若麟是支持的,毕竟对于金州军的长远目标来说,良好的交通可以在将来为金州军减少很多麻烦。

“只要你们在辽南稳住,鞑子就不敢轻易的南下锦州一线,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完全可以将士兵们利用起来修路。至于粮食,我来想办法。”洪承畴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修路还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只要向朝廷阐明厉害,讲清楚修路的好处,朝廷还是有可能同意关宁军修路的。毕竟辽东对朝廷来说已经是承受不起的负担了,如果修路能够大规模的减少粮食和物资损耗,朝廷应该还是愿意试一下的。

“如果大人真要修路,金州军愿意提供支持。不过金州军的粮食也不多,只能提供技术人员和修路工具。”鲁若麟趁机展示了自己的诚意。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更放心了。”洪承畴大喜,觉得可能性又增加了不少。“不能总占你们的便宜,钱我们没有,到时候用东西换吧。”

鲁若麟笑了笑,“都听您的。不过这修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大人信得过我,可以将粮食物资的运输交给我们。我们走海路运送,不但更快,损耗也会小很多。”

洪承畴点点头,认可鲁若麟的说话:“想法不错,只是兹事体大,还需要上报朝廷批准才行。”

鲁若麟听了就不再多语了。

物资运输在明军有很大的利益链条,沿线无数的军民靠吸这条线上的血过活,一旦断了他们的生路,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是非来,所以洪承畴也不敢轻易的改变运输方式。

这就像大家都知道海运更加划算,但是每年的漕粮依然要走运河一样。无他,靠这条运河谋生和发财的人太多了,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任何妄图改变漕粮运输方式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疯狂攻击,根本改变不了现状。

虽然洪承畴受金州军修路的影响有了在辽东修路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话还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和协调,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至于吴三桂他们这些军头,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对修路还是支持的。再怎么说修路也是好事,打起仗来更方便,就是逃跑也会跑得更快一些不是。

修路的话题就此打住,洪承畴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沿途的村庄上。

比起几个月前,沿途移民们的村庄已经渐渐有了模样,大量的房子被建了起来,成片成片的耕地得到了修整和开垦,一群群的百姓正在地里劳作。

辽南的春耕已经接近尾声,小麦已经种下,百姓们的心里开始有了些底气。只要地里还有庄稼,家里还有粮食,等到秋收之后,这些百姓就不需要金州军的救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了。

虽然春耕快要结束了,但是百姓们并没有因此而歇息,而是继续开垦田地,准备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这些百姓从来没拥有过如此多的土地,所以爆发出来的生产热情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恨不得连睡觉都睡在地里,为的就是能够多开垦一亩田,多收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