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步上前拿起王承恩托着的奏折,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快速将奏折浏览了一遍,崇祯脸色瞬间激动起来,但是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将奏折递给杨嗣昌,“杨爱卿你也来看一看。”
杨嗣昌倒是非常沉稳,恭恭敬敬的接过奏折,看到陈新甲熟悉的笔迹,略过前面的官样文章,直接看向了后面的战斗描述和战斗结果。当看到“此战斩鞑奴首级三千,缴获无算”的时候,立马对崇祯叩首道:“臣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开平大捷确凿无疑,实乃我皇明之幸事。”
“爱卿以为不是虚报?”崇祯也希望战绩是真实的,但是受过太多骗的他现在已经不敢轻易表态了,否则非常容易被打脸。
“陈兵部是老练沉稳之人,加上金州军的战绩在前,臣相信此份捷报必无虚假。”杨嗣昌神情坚定,对陈新甲非常有信心。
有了杨嗣昌的背书,崇祯的信心也是大增,扭头对王承恩问道:“大伴,报捷的信使在哪里?”
“正在大殿外等候皇爷召见。”王承恩知道崇祯大喜之下肯定会召见信使,所以早早就带到了殿外。
“召他进来,朕要仔细询问一下。”崇祯还是非常谨慎的,这样的大捷肯定要昭告天下,绝对不能出什么乌龙。
很快信使就被带到了大殿,详细的为崇祯和杨嗣昌介绍了开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当听到天津军死战不退,伤亡过半犹自奋战,崇祯和杨嗣昌大为动容。天津军可是朝廷的亲儿子,不是金州军这样的义子,居然也能够如此彪悍,实在是为朝廷长脸。
“好!好!沈志祥练的好兵啊!”崇祯兴奋得站起来走来走去,激动之情显于颜表。
“还不是因为皇上慧眼识人,力排众议将天津交给沈志祥,沈志祥感念朝廷恩德、皇上信重,方才奋勇杀敌,否则焉有今日之胜绩。”杨嗣昌一记马屁拍得崇祯酸爽不已,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沈志祥知恩图报、忠勇无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没有辜负朕的期望,一定要大大嘉奖。”崇祯在用人上屡屡看错,难得出了个长脸的沈志祥,心中的得意怎么也掩藏不住。
“陈新甲勇于任事,亲临一线与鞑奴作战,这才有了开平大捷。皇上当初赐予他统兵之能、临机决断之权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陈新甲是杨嗣昌的忠实马仔,这个时候自然要好好的吹捧一下。
“陈爱卿确实有大将之才、名帅之资,这个兵部尚书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当初是为了加强陈新甲的权威,所以朝廷给他挂了个兵部尚书的衔,现在有了这场大捷,看起来还真是神来之笔。有了崇祯的这句话,陈新甲将兵部尚书坐实了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至于此战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金州军和鲁若麟,崇祯和杨嗣昌有意无意的都没有去提,反正这份捷报的主角是天津军,金州军的功劳自然就被弱化了。
“陈爱卿所部现在到哪里了?”崇祯扭头朝信使问道。
“回皇上,陈大人开平大捷之后并未停留,稍作休整之后就前往冷口追击鞑子去了。”信使在开平大捷的当天就离开了,对后面的情况并不清楚。
“实在是辛苦他了。”崇祯满意的点点头,先前对陈新甲和鲁若麟的那些不满,在三千首级的功劳下也烟消云散了。
随即让王承恩重赏了信使,带走休息去了。
第232章 以毒攻毒
开平大捷的消息崇祯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发布出去,因为还没有核实,为了不造成乌龙打自己的脸,还是谨慎点好,这也是这些年朝廷吃了太多亏换来的教训。
不过私底下朝中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通过分析大家觉得开平大捷起码有七成的可信度,这已经非常高了。
一来领兵的是陈新甲,朝廷的兵部尚书,估计还做不出谎报军功的事情。二来金州军以往的战绩就非常彪悍,再砍三千鞑子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这场胜利令朝廷的士气都为之一振,到处都是官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开平大捷的事情。
“你说这陈举人的运气也忒好了点吧,就这样出去转了一圈,就白捡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是一个典型的酸葡萄官员,还不忘拿陈新甲的举人身份来讽刺。
“不过是粗鄙武事,有辱斯文,也只有他这样的举人才会自甘堕落、舞枪弄棒,我等不屑为之。”
“就是,这下只怕他的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吧。”
“诸位,还是要往好处想,鞑子不走,京师就要一直戒严,再这样下去,只怕饭都吃不上了。”
“不过是鞑子的偏师,多尔衮还在沧州没走呢,真有本事就把多尔衮也赶走吧,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都没法过了。”
“能够打败岳托已经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了,想要打败多尔衮,只怕难啊。”
“你们说陈举人得了这么大的彩头,朝廷会怎么封赏?转实职?封爵?”
“哪又如何?他一个举人,能够做到尚书,都不知道是祖上积了多大的德,难不成他还指望凭这些鞑子脑袋入阁?”
“诸位还请嘴下留德,这兵部就是个大坑,保不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要不哪里轮得到陈大人上位。不过陈大人能够亲临战阵一线,确实勇气可嘉,实乃我辈楷模,在下只有佩服的份。”
“不管怎么说打了胜仗总是好事情,要不然皇上和大佬们整天阴着个脸咱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也是,等鞑子走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人头落地。有了这场胜仗,希望皇上的怒火小一些,别烧到咱们头上就好。”
“还是等核对完人头再说吧,别到时候又是空欢喜一场。”
……
朝中官员对于开平大捷,大佬们欢喜的居多。虽然陈新甲是杨嗣昌夹袋里的人,但是有了这场胜利,阁老们面临的压力会小很多,毕竟谁也不想整天被崇祯阴着个脸对待,所以陈新甲的这个功劳大家都得认。
为此内阁首辅刘宇亮特意带内阁全体成员向崇祯表示了祝贺,崇祯难得的给了笑脸,让大佬们的心情都跟着好了不少。
朝廷里的其他官员心态则要复杂得多。虽然大家也都欣喜打败了鞑子,但是对于陈新甲获得这个功劳,大度的人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更多的人则心底里非常嫉妒,特别是陈新甲学历仅仅是个举人,却将众多进士老爷们踩在了脚下,让他们非常没有面子。
为了尽快落实开元大捷的真实性,兵部核对战功的官员以及监察御史们冒着遭遇鞑子的危险前往开平,可见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