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将精力集中在内部,剿灭日益壮大的流寇,首先解除内部的问题。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再解决满清对大明的威胁,也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这个策略从本质上来说不能算是错的,因为两线作战确实让明朝不堪负重,结果是哪一边都没有解决问题。
就连崇祯在重重压力之下都默许了杨嗣昌的议和举动,可见局势败坏的程度远超想象。
可惜明朝不光有头铁的皇帝,还有一群头铁的御史言官。议和他们不许,替代的措施,他们没有。最终议和失败,满清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入侵,局势急转直下。
历史上卢象升之所以会战死,是因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自然被杨嗣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杨嗣昌找各种借口分兵,最后战死沙场。
如今卢象升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在沧州与多尔衮的大军连番大战,未见一点颓势,这让崇祯重新燃起了击败清军的希望。
特别是兴汉军攻占辽南的消息传到京师之后,崇祯对于议和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已经有了放弃议和的打算。毕竟兴汉军的意外闯入,将大明与满清的两强对决变成了三国大战,明朝的对清战略局势大大好转,议和的必要性自然大大降低。
何况朝中反对议和的官员太多,崇祯也不想背上软弱无能的名声,改弦易辙就成了必然。
杨嗣昌敏锐的发现了崇祯态度的变化,积极主张招抚兴汉军,联合兴汉军对抗满清。
果然,这样的主张得到了崇祯的肯定,杨嗣昌依然圣眷正隆。
今天崇祯正在单独召见杨嗣昌,询问京畿地区的战事。
“多尔衮聚兵十万围攻沧州李家庄,卢象升坚守却敌,目前战事焦灼,暂无结束的迹象。”杨嗣昌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加上知识渊博,口才极佳,每与崇祯应对都能言之有物,所以非常得崇祯欣赏。
“即如此,可否派军支援,尽快结束战事?”崇祯这些年也历练出来了,不会妄想一举消灭清军,能够把他们赶出去就不错了。
杨嗣昌稍微停顿了一会,委婉的说道:“李家庄地域狭小,本就容不下太多的兵马,卢建斗手下的兵马已经足够了。而且派兵支援风险太大,焉知鞑子不是打着围点打援的心思调朝廷兵马出城。”
离卢象升最近的朝廷兵马是高起潜统率的关宁军,不过想要他们主动向多尔衮发动进攻是不可能的。高起潜本就与卢象升不对付,又怎么会冒险支援卢象升。何况面对多尔衮的十万大军,高起潜根本就没有主动出击的勇气。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没有肯定或者反对,只是简单的点了点头,就略过了这个话题。
“除了多尔衮,奴酋岳托已经北上准备出关,想来金州军攻占辽南让皇太极如坐针毡,鞑奴全部退去也为时不久了。”本来清军还会在大明腹地肆掠更久,鲁若麟突袭辽南打乱了皇太极的部署,提前让清军出关了,这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至于岳托是带着众多缴获和人口出关的事情,杨嗣昌闭口不谈,因为实在是太丢朝廷的脸了。
“陈爱卿和金州军不是去追岳托了吗?可有战报?”对于鲁若麟坚持要去追岳托,崇祯其实是有点不满的。
这岳托既然要出关了,还去追他干嘛?要不是面子上过不去,崇祯恨不得下令放开道路让岳托赶紧走。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将多尔衮赶走,清军十万滞留京畿,崇祯连睡觉都不踏实啊。
“昨日的战报显示陈兵部即将追击至开平,想来离岳托已经很近了。”杨嗣昌自然知道鲁若麟咬死岳托不放为的是什么,只是不好对崇祯讲罢了,说出来实在太打脸了。
朝廷无法解救被俘百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撸走,反而是金州军这个外军却格外上心,说出来简直太讽刺了。
哪怕金州军已经归顺,在朝廷眼里依然是外军,可以利用,但是也更加需要提防。
崇祯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言语中带着淡淡的不满。
杨嗣昌自然明白是为什么,只是鲁若麟执意要去追岳托,他能怎么办。现在是朝廷有求于金州军,金州军能够出来打鞑子就不错了,真以为可以像朝廷兵马一样呼来喝去,那就未免太自我感觉良好了。
正当谈话气氛有些低沉的时候,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王承恩不顾规矩的闯了进来。
要知道皇帝与重臣召对的时候是最忌讳被人打扰的,如果不是非常重大的事情,王承恩绝对不会冒然闯进来。
崇祯和杨嗣昌都是脸色大变,以为是哪里又出了什么状况,最近这样的事情太多,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了。
王承恩来不及解释闯殿的事情,直接跪倒在崇祯面前,将一本奏折双手托起,激动的说道:“皇上,大喜啊!大喜啊!陈兵部传来捷报,皇明于开平大败鞑奴,斩首三千!大捷啊!大捷啊!皇上,呜呜呜……”
王承恩知道崇祯一直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明军败绩不断,城池屡屡被破,百姓惨遭屠戮。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崇祯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三十不到的人两鬓都白了。
王承恩作为崇祯身边最亲近的太监自然是疼在心里,却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了陈新甲大捷的消息,王承恩才会不顾规矩的第一时间闯进来禀报,为的就是想要让崇祯高兴一下,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忍不住喜极而泣。
崇祯和杨嗣昌听得愣住了,原以为是坏消息,没想到居然是捷报,让他们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最近的“捷报”太多,其中绝大部分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什么力拒鞑奴攻城,击退鞑奴数千。谈到真正的战果都是鞑奴势大,尸首都被带走,总之是毛都没有抓到一根,这样的捷报你让朝廷如何能信、敢信?
但是不报捷又好像显得这些地方官太无能、没有做事,所以大家对于“报捷”这种事情还是乐此不彼,反正朝廷也没有精力去仔细查验。
不过敢在捷报里喊出斩首三千,那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哪怕没有三千的实数,有一半也是了不得的战果,毕竟最后朝廷还是要检验首级的。何况这次是陈新甲和金州军上的捷报,依照金州军以往的战绩,崇祯莫名的有了点信心。
不等伺候的小太监将奏折递到崇祯手上,崇祯主动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