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场胜利的重视和渴望。
陈新甲除了给朝廷送来了捷报,私下里还单独给杨嗣昌写了封信详细介绍了战斗的经过。
信中对金州军介绍的非常详细,认为金州军实力异常强悍,用得好是朝廷之福,用不好对朝廷会是巨大的威胁。朝廷应该早做打算,如何安抚、制衡、控制住金州军需要尽早制定完善的策略。
信中还对金州军的军队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其中的优点、缺点都一一列举了出来,是这些日子以来陈新甲细心观察得出来的结论。
并且说到,朝廷要想重整雄风,编练新军势在必行。
看过了金州军的部队,再来看朝廷的军队,真的是不忍直视。原来陈新甲还不觉得,现在看起来感觉明军就像一坨屎一样,除了空耗朝廷的钱粮,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还不如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杨嗣昌也知道朝廷的军队不堪征伐、徒耗钱粮,但是编练新军兹事体大,很难一蹴而就。
首先就是钱粮的问题,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想要从国库拿钱根本不可能,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皇帝的内库了。
即使皇帝愿意出钱,那么还有兵员的来源问题、谁负责训练的问题、新军的指挥权归属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京师的兵权大多掌握在勋贵们的手里,但是这么多代下来,这些勋贵们早就腐化堕落了。他们虽然与国同休,但是贪污腐化、挖国家墙角从来都不手软。军队长期缺乏训练、人员缺额巨大、兵员素质奇差、武器装备残破不全,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的能力,遇到战事只能依靠外军。
偏偏这样的军队还消耗着国家的巨大钱粮,皇帝还要时常笼络,说出来都是满满的辛酸泪。要是新军交到这帮人手里,等于是换汤不换药,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不交给勋贵们,就只能将编练新军的事情交给御马监,也就是太监们的手上,这又是杨嗣昌等大臣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哪怕大家都知道编练新军的好处和必要性,但是因为各种厉害关系迟迟不能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一旦编练新军,原来的军队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他们是否愿意舍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坐以待毙还是个未知数。万一他们串通起来起兵造反,朝廷绝对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顾虑重重之下,连皇帝都不敢轻举妄动。
杨嗣昌又拿起前段时间陈新甲汇报的济州岛见闻,厚厚的一大摞纸上写满了对济州岛的溢美之词。
富足、安宁、守序、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康,对官府的认可度和依赖度极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异常发达,为金州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海量的税收,使得金州军有足够的财力扩充军队、发展教育、赈济孤寡。
整个济州岛百姓衣食无忧,人人有房住、家家有余粮,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教。而且吏治清明、军队强盛,内无恃强凌弱、外无敌寇入侵,即便是儒家的大同之世也不过如此。
因为没有亲眼见到,所以杨嗣昌不能完全相信。但是他相信陈新甲的为人,如果不是真的受了巨大的刺激,也不会将济州岛吹捧到如此地步。这纸上写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金州军就是一头乳虎,虽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反观大明,却犹如病入膏肓的一头巨龙,看着吓人,其实早就自身难保了。
杨嗣昌还是有理想和抱负的,只是在这一潭死水的大明朝廷,想做一点实事会有无数的人在你后面扯后腿,让你寸步难行。做事的人整天被人鸡蛋里挑骨头,不做事的人反而平安无事,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得过且过的撞钟和尚,国事却日益颓废。
这样的情况别说是他杨嗣昌了,就连崇祯都无可奈何。朝堂上尽数是些干说不练的嘴炮,仁义道德张口就来,富国强兵束手无策。自己不干事不说,还对那些做事的人挑三拣四、指手画脚,是个人都会受不了。
偏偏这样的人你还动不了,个个都有背景、靠山,而且他们还拉帮结派自成一体,动了一个就等于捅了马蜂窝。这些人应对外敌时无能为力,打击起同僚却是花样百出,典型的窝里横。整个大明朝堂就是被这帮人弄得乌烟瘴气、人浮于事,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有这样一群人在,想要做点实事,难啊。
有时候杨嗣昌真的想要挂冠而去,眼不见心不烦,随便这些腌臜货色们怎么折腾。可是每次看到崇祯心力憔悴、苦苦支撑的样子,杨嗣昌又于心不忍。
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释父之义,无论是出于君臣之义,还是知恩图报,杨嗣昌都不能撒手不管。只能尽心为崇祯谋划,挽救大明的败局。
如果说大明是一潭死水,各种既得利益早就被权贵们瓜分殆尽,轻易撼动不了。那么杨嗣昌主张招安鲁若麟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其实心底里还存有用鲁若麟来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想法。
当然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养虎为患,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但是与其看着大明慢慢病死,还不如以毒攻毒,说不定还能换来一线生机。
大明现在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一个是山西的商帮,一个是江南的大族,朝中官员多半都是这两个集团里的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任何损害他们的政策在朝中都难以实行,这帮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前途都得靠边站。
现在又多了一个猛龙过江一样的金州军,就是不知道以后是为了利益而苟合,还是打个你死我活。不过不管以后的发展怎么样,只要大义还在朝廷这边,或许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最不济也可以当个调停人的角色,总比这样半死不活的要强。
至于金州军是否愿意当这个搅局者,杨嗣昌认为以鲁若麟的野心,与这些地方势力集团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涉及到利益与资源的争夺,谁都不会轻易让步的。
杨嗣昌饱读诗书、遍览史书,自然清楚王朝走到大明这一步,基本就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想要死中求活,只能兵行险着了。自己究竟会成为引狼入室,拉开东汉灭亡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