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生而来,所以净化业力、让自己成佛也同样要靠利益众生。建立在这样大智慧的思想上,佛陀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后发现:“原来帮助别人、利益他人,为他人付出,最后成就的是自己;只为自己着想,希望众生为自己服务,到最后还是轮回中的凡夫,只会堕落受苦而不可能有所成就。”因为理解并实践了这个道理,佛陀依赖菩提心和大智慧,成就了佛的果位。众生却是以自私自利的方式生存,因而一直在轮回当中。

顺境时我们会自认为非常有能力有智慧,但无论佛法或世间法的成就都需要众生作为对境。就世间法而言,一切事情的成功,是由许多人的付出努力之后,最后由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当代表,将荣耀加诸他身上,变成是他自己的成功来看待。一个人,刚开始自己努力,慢慢地,聘请了员工,让别人来为自己服务,因而变成一个老板。我们想让自己真正成就,必须要依赖别人、信任别人,而且要学习佛陀的精神,为他人付出,为一切众生付出。所以,功成名就的时候要提醒自己:那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能力,个人没有能力造就这一切,凝聚了众人的力量才有今日的成就。

就出世法而言,佛是将自己的能力付出给众生,到最后自己证悟了佛的境界。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与奉献,为利益自己和众生成佛而努力。

认为世间法的显现有顺境或逆境的分别,其实这些都源自我们的内心和妄念。我们会惯性地把心留住在自己的偏爱上,并且排斥与自我利益相违背的一切,这样就会自觉地划分顺逆境。如果说,想把我们定义的逆境化转,其实根本无需向外去求,破障的方法就是看护好自己的内心,渐渐修习心无所住地去生活,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困难重重了。这就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妙离世间

修习佛法首重出离心,而出离心的主要含义是指内心放下对轮回中的种种贪爱,也就是放下内心中的执着。出离心的建立并非强调身体离开某一个环境,因此,不论是小乘、大乘,还是显宗、密宗,都必须从“暇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以及“因果不虚”等等根本基础的认知学习开始。

观修“暇满人身难得”,会让我们珍惜所得到的生命,对待自己的人身如同渡海时的船只,依靠它好好修行,希望能渡脱轮回的苦海,成就今生和来生的利益。

观修“寿命无常”,能使我们从观察自身寿命的无常,进而明白万事万物也都是在时刻变换之中,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学会接受事物和生命的无常,不会过于贪执爱恋自己的生命以及亲友、世间财物,也能在面对世事的无常时不会过于失望或痛苦;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短暂生命,善加利用来做有意义的善行。

观修“轮回过患”,能使我们明白六道轮回的痛苦。如果能理解轮回即是痛苦,一方面能让我们对其他众生产生慈悲心,另一方面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遇到大大小小的痛苦时懂得思维——这些困难比起无始以来所经历的轮回痛苦,轻微得多了。所以,你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现实的痛苦,更有智慧处理四周的事物,当然也会生起摒弃这种痛苦的决心。

理解“因果不虚”,会让自己对行善或作恶有明确抉择的判断力。如果真的能够好好观修因果关系,深信有因必有果,那么你对于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顺境与逆境都会感到很踏实。此外,对因果有所理解,会尽力行持善法,避免造下恶业,同时对于生命的意义与究竟解脱的追求才会有强烈欲望,也才会想依靠善知识,学习很多善法。

具备愿意对所有众生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思想,结果净化的会是我们自己。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有能力度尽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但只要能生起广大的愿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就是行菩萨道,就能问心无愧。我们是凡夫,和真正的菩萨有所差别。真正的菩萨是众生需要什么他可以施予什么,只要发个愿,施舍出去的东西又会还原。所以,有菩萨愿意捐他的头给众生,这对他没有伤害,因为捐完后再发愿,头又复原了;有人需要他的手,捐了手他不会觉得痛苦,因为他已经有无畏的心,而且发个愿,手又完好如初了。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若有人要我们的头、手,我们捐出去后就无法复原,我们会很痛苦,会后悔,如果会后悔,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这类伤害自己的菩萨道,没有在凡夫中教导过。但是,在不严重损害自己生命和适当的情况下,人们要献血或者捐献器官也是可以的。

我们不需要去学古人砍头、砍手这类的菩萨行,对于我们凡夫那是对自己的伤害。身体对于现阶段修行的我们来说,就犹如渡苦海时的一艘船,我们要珍惜它,将它擦得干干净净,把里面修补得坚固耐用,这样才有办法脱离轮回。如果坐在船上,认为下面是苦海,为了赶快到彼岸,而对着船敲敲打打,船很快就会破破烂烂,因此而漏水沉没,那我们也就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了。

真正的佛法修行是需要我们在心上下功夫,而不是过多地去在意外在的表象。无论我们通过何种形式进入佛门,很多仪式化的方式,也是善巧引导我们通过外境的庄严来感知“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倘若我们注重的只是身行的出离,而未真正重视心的出离,那往往也会是“心在红尘,人在尘外”的本末倒置。佛法从来不是教我们逃离现实,而是在正面地指导我们学会如何放下心中的执着去面对世间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需要我们的心出离。

------------

卷三 心灯一亮,万古长空

------------

学佛动机

伟大的佛陀将殊胜的妙法传留在人间,让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在佛法中得到身心的安顿、自在与清净,也让许多修行人因此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脱与圆满的成就。想要学佛的人,还是要有因缘、有机会才能接触到真正清净的佛法,才能受到佛法的利益;不然,就算佛法还在世间,我们也毫无所觉,而且正法对我们也没有用。这就好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