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令我们觉得不顺心、不顺眼。每个人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若有人给予快乐,我们会连带地不喜欢给予快乐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帮助,我们也会对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兴;当他产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会对那个给予伤害、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欢喜之心。换句话说,只要对象是我们不喜欢的人,若有人伤害他的身体,或以语言讽刺他,我们都会随喜这些不善之举;反之,当有人去护持、协助或赞叹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对地,我们会对某些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执着的心,比如亲戚、家人、朋友,乃至于自己周边比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会产生种种情绪——这些情绪和我们面对不喜欢之人的情绪完全相反。

亲情跟仇人的关系,常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迦旃延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托钵时看到,有个妇人怀抱着一个小孩在喂奶,自己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在溪边钓来并已烤熟的鱼。吃完后,她将骨头丢出去,这时有只母狗想吃鱼骨头,妇人向它扔掷石头。迦旃延大师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

弟子疑惑大师为何而笑,迦旃延大师说:“世间怎么那么可笑?妇人怀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杀害的大仇人,因为有这种业力,所以现在投胎成为她的小孩来讨债;而她的父亲前世是渔夫,往生后投胎为鱼,被女儿钓来烤着吃;她的母亲往生后,投胎成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头。”这妇人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因缘,所以抱着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亲投胎的鱼,扔石头砸母亲投胎的狗。本来应该孝敬的是后两者,但一个被她烤来吃,一个被她用石头打,而应该仇恨的,现在却成为她最需要付出关爱的宝贝。

佛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颠倒梦想。这种执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我们觉得患得患失。当我们内心被颠倒梦想所左右时,又有很多的分别念来造作喜欢与厌恶等等的心绪变化。其实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障碍住了自己智慧的心灵,因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相聚和离散,我们也不清楚曾经的缘分是友还是敌,一味地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和取舍,这只是愚昧的一种表现。佛法教导我们,来到世间就需要了缘了业。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相遇,因为都是缘分使然。

------------

国王的女儿

以前在西藏,藏王赤松德赞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国王有个女儿叫莲花光,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但是在十七岁时突然生了一场病就往生了。

国王非常难过,他问莲花生大师:“我女儿身为权势如此强大的国王之女,又能见到你和菩提萨埵大师,以及许多印度的大师,福报似乎很大,可是寿命却如此短暂,福报又似乎很浅薄。我无法理解为何会如此,希望大师给我一个答案。”莲师说:“她并不是因为业力清净才投胎成为你的女儿。”国王听了,很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缘。

莲师说:“当我们是兄弟的那一世,在尼泊尔盖波达塔时,有只蚊子突然咬你的脖子,你一掌将它打死了,而你对它的死亡没有什么痛苦的感觉。因为这个因缘,它投胎成为你的女儿,却又在青春年华时就往生,让你感受失去她的痛苦。”可见从无始以来直至今日,我们与众生的亲仇关系并没有真正的定义。

尤其脱离了农业时代,慢慢往文明进步的社会,人的杂念不断增加,这时亲情跟仇人的关系会因为无常而转换得非常快速。

认识无常,不仅能让我们对于世间曾有的执着释然看待,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明白缘缘聚合的道理,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我们不用慈悲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我们偏爱或是仇恨的,有可能是我们曾经的敌人或是最亲近的人。

一世又一世的轮回,我们很多缘分的聚首是为了还债或是被还债,只是角色不停地在改变,我们也已被业力和习气障碍住了慧眼,慈悲心的升起是我们最好了缘了业的法宝。

------------

惜善缘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科技的工商时代,世间亲情愈来愈淡薄,为了钱财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伤害亲人的例子不在少数。又例如,许多父母将小孩当成掌中之宝,万般呵护宠爱,到后来这些因过度受宠而变得贪得无厌的小孩反而成为父母最大的冤亲债主。

我们会发觉,很多会伤害父母的小孩,不是因为家境不好,而是因为从小父母过度溺爱,要什么就有什么,慢慢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长大后,如果父母有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便忘记了父母已经对他付出成千上万次,于是他可以用最后一次的没有付出,将父母当成是世间上最大的仇人来伤害。

有种人,你对他好一百次之后,绝对不可以对他不好两三次,因为他会借由后面几次对你的不满意,而将之前你对他无数次的好一笔勾销,这就是亲人和朋友。另一种人你可以对他不好一百次,但只要对他付出一两次,他就会感激不尽,那就是仇人。其实,要满足自己不喜欢的人是最容易的,你平常对他没什么好话可说,有一天你讲了两三句好话他就满足了;可是,好话讲太多,亲人反而会将你的话当成花言巧语来看待。

昨天是最亲密挚爱的亲人,今天可能是伤害的最大来源,而且往往会是最深最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我们投入了太多的心思,于是希望对方会以同等的付出回报;而当太多的奢望无法如愿实现时,随之而来的伤害就会愈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付出其实就是一种爱,但这是一种执着、无明的爱;这种缺乏智慧的付出,回报常常会是负面的结果。对于亲人,当然需要去关爱,但关爱的前提是必须将过度的执着放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关爱已经变成一种过度的执着,所以当家人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