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或遭遇困难时,我们会觉得比自己不顺遂还要痛苦。其实,这也可说是真正的冤亲债主;你对他因关爱而产生的痛苦,就是一种还债。
有时也会发觉,以前的仇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反而成为帮助自己的大恩人。此外,在修行上,仇人也可能会是个大助缘。很多学佛者、修行人,或是能反观自性者,在心灵上进步提升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这些令自己厌恶的人、事、物或环境。因为在这种处境中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当心遇到逆缘时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么惊人,并借此作为调伏己心的助缘。
亲人或仇敌,与我们的关系非常明确,比较容易分别;还有一种是和我们关系较小、介于亲仇之间的中间人,在我们和众生的关系里,这种人居多数。
无论是亲人、仇人或者中间者,无始以来在不停的轮回中,一定都当过我们的亲人,所以应该学会平等地视同于今世的父母,或是当最亲的家人来看待。因为你现在最嗔恨的人,也许在前世他对你有着大恩德;与你无关的陌生人,或许是你和他的业力已经清净了;而你应该有所付出的亲人,却可能是来讨债的冤亲债主。就像现在的小孩,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直到父母死后,甚至还希望棺材或灵骨塔的花费能少一些,多留些钱给自己。
以前,我有个弟子,几乎每天都上班,也没有什么快乐而言,因为成天忙着照顾工厂或家务事,就这样一直忙碌到往生。往生的时候快乐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孩子们为了家产的分配,不愿意他太早离开,于是每天都请医护人员替他打强心针延长生命。甚至到后来他希望往生,却因为有一些遗产分配的问题尚未解决,子女又请医护人员为他打了强心针,勉强维持他的心跳。我看着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又因为病重而无法开口说话,就在这种无法自主的过程中忍受病苦折磨而往生。
从他应该自然往生到真实往生,足足拖了二十几天,都是靠打强心针来维持心跳。病人受苦的情形,连我们外人看了都很不忍心,但是建议他的子孙让他自然地结束生命也没有用,因为他们说:“我们还有很多家产要处理,处理好之前他不能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摇头感叹世间人怎么会如此贪得无厌,已经有那么多财产遗留下来了,却还希望拥有更多。
一生中,如果对父母如此无度地索求,虽然可以享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但来世就会变成负债者而必须不断地付出。如果你对亲人会有“到底我欠了他什么,所以要被这样对待,要这样付出”的想法时,就要想想可能是你前世欠对方的债务,因此今生要来了结此因缘,而现在他对待你的方式就是前世你对待他的方式。
珍惜和感恩一切的缘分,这样会把缘分推向一个积极向善面。因为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和众生之间一直都是角色互换的关系,因为缘分相聚,又因为缘灭而分离,这样不停地回转,我们早已忘却谁曾经是亲人,谁又是敌人。每一次的轮回说白了就是为了还债或是讨债而来,如果我们一味地再用我执激发起恶念,那么有可能善缘没了又结下了新的冤债,这样下去想要出离轮回那只能遥遥无期。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一切的缘分,用感恩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一切的有缘众生,这样无论是善缘还是孽缘,一切都会成为积极的助缘。
------------
(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q i s u w a n g . c o m 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q i s u w a n g . c c 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众生如父母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悲。所以,要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嗔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
但是,如果认为平等看待众生就是对亲仇没有感觉,变成对亲人或仇人完全麻木,那就是贪嗔痴的痴,也就是无明。平等舍的真义是要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和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同等的快乐和福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那么如何培养平等舍呢?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慈悲地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将不喜欢的人先平等舍地看待,看成是不相关的陌生人,不要对他们执着“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慢慢地,当你心态平衡了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渐渐就可以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如同很多父母对表现不好的儿女还是一样慈悲,和其余的儿女一样平等看待。能够这样慢慢改变,我们的嗔恨心就可以渐渐地导向善的方面。
有了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平等舍心之后,接着要观修的是慈悲喜舍的“慈”。“慈”是“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希望所有众生不但能得到快乐的“果”,还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
如同一个母亲有很多小孩,有的特别乖,无论教导什么都学得好,有时候甚至不用交代也可以做得令人满意,只要对他付出慈悲、爱心就足够了,不必打骂,也不用操心;可是有些小孩就不是这样,一点都不领情,对他愈好,他做错的事情可能就愈多,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事事让人操心。对这些不易调教的子女,母亲骂归骂,有时甚至会动粗,但对他们的慈悲和对待其他子女是一样的。连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不管它多饥饿,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因为母亲无论身体、语言或心灵,永远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对子女付出,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慈母精神。
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具足快乐和福报,但很多时候却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是在造恶业。所以,愿望和所得常常背道而驰。因此,只是希望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快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了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