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巴大师曾说过:“当慈心涌现的时候,就会自然流泪,浑身汗毛也会直竖,这就是大悲心生起的现象。……修习慈心得到成就的象征是:完全没有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意,时时只为众生着想,那就是慈心成熟的象征了。悲心成熟的象征是:那珍爱自己,以自己为本位的欲执之绳已被切断。而且非唯口说,心中确确实实生起要使一切众生脱离诸苦的悲心。

------------

修行的万灵丹

佛陀传了八万四千种法门,重点可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可说是非常广大深奥,光是《大藏经》,只是翻一翻也要花我们很长的时间。然而,佛法也可说是非常简单,因为其重点只有一条,就是不可以伤害众生——这也是所有佛法的精华。

能医治我们千百万种心病的万灵丹,就是菩提心,它是非常殊胜的宝物。九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大学者阿底峡尊者将它称为至妙宝。有这样一种精华之法就可得解脱,若是缺乏这种菩萨之心,绝对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解脱。因为我们要累积福报,必须依赖慈悲心与菩提心。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差别,是对众生心态大小的差别,即使是罗汉也要有对众生的慈悲心,如果不依靠众生,福报绝对无法增长。

想要透彻地忏悔业力,必须依赖对众生的慈悲,因为业力是缘众生而造作。为了要消业障、累积资粮,于是我们观想忆念佛菩萨或持咒,如此不断地精进,最后能慈悲、智慧双运而成佛。在此过程中一切的善巧,是为了让纯正的菩提心能够如实生起,而且坚固地于心中不断增长。

没有任何法门可以不依赖菩提心便可成佛,绝对没有。如果拥有菩提心,持咒持错了,观想观错了,念经念错了,甚至不会念经都没有关系,到最后你还是会成佛,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是具备佛性。念经、持咒、观想这些善巧,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对众生的慈悲以净化自己的内在,进而能让胜义菩提心产生出来。胜义菩提心产生时,也就是当菩提心达到遍满一切,对每一个众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体双运的。

当你拥有菩提心时,无论修任何一种法,不管表面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方式来修,或是只会持咒、只会观想,最后都会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没有菩提心,无论表面修的是大圆满、大手印等深奥的法门,或是净土等法门,都无法成就圆满菩提。甚至,最终这些修持可能会变成心魔的来源,因为心中没有佛的心、菩萨的心时,所修持的一切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权力、欲望,或是某种幻想的境界而修。当一个人具备菩提心时,修行自然而然会走上正道。

所以,我们可以用是否具备菩提心来观察自己有没有误入偏差的修行道路。一生中我们努力地修行,就是让菩提心从心中生起并增长。能产生永恒不退转的菩提心,当然最好;如果目前尚有困难做不到,就尽量每一天好好地思维菩提心的真义。

要如实生起广大殊胜的菩提心,一方面须借由修菩提心,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佛法的空性智慧,消除因无明而产生的一切执着,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心。修习菩提心首先须从四种无量之心,也就是慈、悲、喜、舍开始观修。

通过修习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不仅是奠定菩提心的基础,同时也能很好地对治我们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当“我执”的作用慢慢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及言行举止中被淡化时,那就说明我们慈悲心和菩提心在渐渐增长。当一个人因为自我而产生的痛苦减少时,说明心量在不断扩展,同时也说明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在我们付出慈悲喜舍之心后不断被转换。修行好不好的检验标准不是看我们理论知识增长了多少,加行完成了多少,而是要看我们能否把佛法用在自己的心行上,当再次处理问题、面对问题时,烦恼和痛苦减少了多少。

------------

亲仇本无间

虽然一般提到四无量心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观修时必须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因为慈悲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进入真正无分别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碍。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负起责任使命,因而很难生起希望对方成佛的想法,导致理想与现实冲突。不论是执着亲情或仇敌关系,都将使我们因情绪上的喜好产生选择性的慈悲。这是有分别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无二的慈悲。

每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时,主意识感到悦意的对境,我们会“喜欢”,不悦意的对境,我们就会“不喜欢”。因为主意识通过五根对外境产生了分别,而使得色声香味触有了“喜欢”与“不喜欢”的分别。如果先将“慈”和“悲”运用在自己的心灵上,我们很容易因为习惯分别的习气,落入“悦意”和“不悦意”的偏执之中。

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平衡对好恶的执着,而达到真正无偏执的慈悲?就是“平等舍”,即“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好与不好的执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对众生平等看待,并不是要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要我们从心上学会不去执着,学会放下。

对于平等舍的建立,我们也必须先从认清亲仇关系在无常中的转换开始,否则很难真正发出不偏执的菩提心。因为独自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成佛,这并不难;但当遭遇挫折或是必须面对现实时,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舍的无量心,就是要让我们先了解并增强“世俗本来就是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亲人和仇敌也不会是恒常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亲人或朋友。

我们最不喜欢的是敌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敌人,我们也感到厌恶,原因何在?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思考方式总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检视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有一些人或事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