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成佛。

船夫式的发心又可称为殊胜智慧的发心,例如弥勒菩萨。

最广大的牧人式发心,就像文殊菩萨,或是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发誓“要度尽所有一切苦难众生,众生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这一类的发心。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俗子时,他们就已是十地的菩萨;现在,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已经成佛,但他们还是菩萨。目前,我们还是凡夫俗子,在这里听闻佛法;有一天当我们成佛时,他们还会是菩萨,因为所有的众生未成佛之前,他们的愿力会一直跟随着众生,所以不会成佛。当然,在“意”上,这些菩萨早已是佛了,只是外面所显现的相,会随着他们的愿力来陪伴众生。

前面所述的三种不同心量的发心,我们平常发菩提心时就要选择其中一种。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就要想“所有的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如果你的胆量没有那么大,就可以发愿和众生一起成佛;倘若还是无法这样发愿,那就想“我先成佛,而后再来度众生”。每天都要以此当作修行的愿力来努力实践。

华严经里说:“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净治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修心的方法正确而且踏实地落实在自身的修行中,那我们的菩提心一定会随着善法的增长而广增。

------------

愿行合一

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正在”走的不同。

如果要从这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圣,必须先有“我应该计划去印度朝圣,为了达成愿望,我要下定决心,绝对要到达目的地”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愿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会想“我一定要去利益众生”,发这样的愿,就是“愿菩提心”。

“愿”只是想,有动作才是“行”。那我们要有什么动作呢?要去菩提迦耶朝圣,一定要先有钱、买机票、准备行李,搭上飞机往目的地的方向飞去。当这些动作已经确切地实行了,称为“行”。同理,“行菩提心”不只是“想”利益众生,还要实际付出行动。当念经、持咒、守戒、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或闻思修佛法等已经在生活上如实地修学,便称为“行菩萨道”。

“为了利益众生,我应该去付出”的菩提心,要长时间地在心中产生;而且为了让发心不会只是单纯的思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诸行动,久而久之,我们对“愿”、“行”菩提心就会很熟悉,会习惯于利他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实修,渐渐地,就会对于我们所要度的众生、能度众生的自己、诸佛菩萨的净土(所要到达的地方)或娑婆世界(所要离开的地方),以及让众生成佛的妙法等等,从执着这些为“实有”,慢慢开始淡化、放下,到后来可以如梦如幻地看待。

目前,我们大部分都走在“资粮道”上,只能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行菩萨道。这样的“愿”和“行”,在世俗谛上,无论我们努力付出了多少,所成熟的福报都是“有漏”的;但是,在真正理解空性正见(胜义谛)之前,这就是世俗的空性。这个过程所累积的福报就是资粮,当这些资粮愈来愈充实时,就进入“加行道”。之后,当能够理解这些都没有实体性,也就是对空性有所证悟了解时,称为“见道”。“见”是指见一切诸法的本质、一切诸法皆空的道理,这才是“胜义”。一直到空性智慧,赤裸裸地显现在心性上时,称为胜义菩提心。

寂天菩萨云:“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靠世俗中的“愿”与“行”菩提心而证得。吉美林巴大师说:“要累积无边资粮,清净自己业力,并依赖成就的上师们,才能理解真正的胜义,依靠其他方法是愚昧的。”当我们的业力尚未清净、资粮不具足时,任何成就都达不到。在佛说《总集经》中提到:“在福慧二资粮未圆满前,无法证悟神圣胜义空性。”就像大乘的六波罗蜜,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等等法门,也是要累积无边的善根,而这些善根就是因累积广大资粮而得以增长的。因此,要真实理解胜义,当然需要足够的资粮和福报。

自己受菩提心戒时,可以观想皈依境,将传承上师、贤劫千佛和所有的菩萨、罗汉、佛经和护法,观想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成为我们的证人。接着,思维天下一切的众生,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而每个众生当自己的父母亲时,无论以何种方式疼爱小孩,那种无私的奉献、慈悲的精神与我们现世的慈父、慈母毫无分别。他们将一切最美好的受用都给予我们,为了钟爱的儿女,甚至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而现在他们正在轮回中受苦。苦的来源是无明,如同乌云将阳光遮住,无明将他们本具最纯洁的心从头至尾地完全遮掩。当心已失去最纯洁的一面时,对善恶的舍取毫无主导能力,完全被自己的妄念和杂念牵着走。

我们有长期引导自己走向成佛之路的善知识在周边陪伴着,但他们却没有这样的福报;我们有烦恼、恐惧时,可以向佛菩萨祈祷,向传承上师们祈祷,但很多众生正陷于无依无助的处境,没有这样的因缘。不是佛菩萨没有慈悲心,而是因为他们的祈祷心及虔诚心都不存在。他们犹如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盲人,备受煎熬,却又不知何去何从。如果我们是他们的亲人,怎舍得将他们抛弃在这样的苦海中沉浮,在茫茫沙漠中受炎日的燃炙而受苦呢?

目前能带领他们解脱的就只有学佛的人,因此要想:“我一个人解脱有何意义?为了所有的众生,往昔诸佛菩萨如何面对众生而发大乘菩萨心,我现在就要学他们如此发心,希望在轮回中没有任何众生遭受苦难,而为了让他们脱离忧愁、烦恼、悲伤、病痛,我要度他们。”要不断地真心如此去思维。

我们自己发了利益众生的大愿,在行为上是否能做到呢?做个以下的对照就会明了。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