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谋之余众卿的方式,所以,该让那些人廷议是朕说了算!

最大的祖宗成例就是天子口含天宪,无人可以擅权乱政!

所以,这次廷议的结果,朕说可以执行就可以执行!而不是科道言官说了算,谁要是敢反对,那就是抗旨,就是造反,就是眼里没朕!”

“敢阻挠新政、否定朕的决议,乃是违背祖制,对太祖大不敬,忤逆君父,全部斩立决!”

朱由校在从方从哲这里得到六科的回应后当即下了严旨。

陈良训和沈惟纪等六科言官也知道天子不会服软,所以,也就做好了辞官准备。

“考成法断不能施行,否则,我六科就会受制于内阁,受制于内阁就等于受制于天子!即便要施行也不能从我陈某手里签发出去,否则我就是对不起所有科道言官,陈某已决定挂冠辞官而去!”

陈良训此时就如此说了起来。

“沈某也辞官,天子除非直接违背祖制撤了六科,否则我六科却不受制于内阁!”

沈惟纪也回了一句。

而这时候。

魏忠贤带了锦衣卫过来,拦住了挂冠而去的陈良训、沈惟纪等六科官员,问道:“你们是要去哪儿?”

“辞官!”

陈良训回了一句,就又道:“公公想必是来传旨的,让我们尽快签发圣旨,但实在是不巧,陈某已挂冠辞官而去,这六科之事,还请您另寻其他六科同僚。”

“咱家的确是来传旨的,不是传旨让你们签发,还是传旨将你们这些个六科言官全部处斩的!”

魏忠贤说着就把圣旨取了出来:“这就是圣旨!”

“这是中旨,不可以杀我们!没有经过我六科签发!”

陈良训听后大惊还反驳起来。

魏忠贤笑了起来:“咱家和锦衣卫们可不会跟你们文官一样不认中旨,咱家这些人都是皇爷的家奴,别说是中旨,就是一手诏让我们自己杀自己,咱家和锦衣卫们都得照办!明白吗?”

说着,魏忠贤就将手一挥:“拿下!”

“是!”

然后,几名宫廷值守的锦衣卫就立即将这些六科言官抓了起来。

而魏忠贤则道:“奉旨!当值之六科言官陈良训等人阻挠新政、否定朕的决议,乃是违背祖制,对太祖大不敬,忤逆君父,违背朝纲,全部押下去,立即斩立决!”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实行考成法后的文官们 (第五更)

“这,这!”

陈良训挣扎着,突然就急切地大喊了起来:“公公,烦您去复旨,臣不辞官了,臣这就回六科廊签发圣旨!”

“对,对,我也不辞官了,我一时鬼迷心窍,鬼迷心窍啊!”

沈惟纪也喊了起来。

一时间这几名当值的六科言官皆慌张地辩解起来。

他们知道天子不会轻易服软,所以也就没打算能说动的天子,也就只是想通过辞官来表达抗议,且也不希望让考成法通过他们的手出现在大明。

但他们没有料到天子不但不会服软,还要强化自己的威权,竟因此要借自己这些人头为新政祭旗。

所以,陈良训和沈惟纪等人只得服软认怂。

不过,魏忠贤则摇了摇头,道:“你们识趣地太迟了!陛下旨意岂能如儿戏,哪有说杀就又不杀的。”

说着,魏忠贤就还是让锦衣卫把这些人带了下去。

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拔刀声。

刀光一闪。

几颗人头落地。

而魏忠贤也在这之后立即回宫复了旨。

政事堂的内阁方从哲立即从朱由校的要求下旨吏部,着吏部立刻荐举任命几名六科廊言官。

李汝华很快也知道了陈良训被砍头的事。

他倒也因此不甚唏嘘:“朝廷之政就是如此,不死民就死官,从来难得双全法!”

李汝华感叹之余立即荐举任命了几名他认为比较听话的六科廊言官。

接下来的六科廊言官倒也的确听话,毕竟陈良训等不满考成法新政的官员刚被杀。

所以,考成法与奖掖制度很快得到签发,且到了吏部,吏部开始立即执行起来,将各官衙的官员考成册分送至负责考成其政绩的官员手里。

都察院御史李应升对此是烦闷至极,现在的他不得不天不亮就赶到都察院完成他去年巡按四川后的总结工作。

因为按照大明的巡按御史制度,都察院要定期派御史到某布政司巡按一年,巡按地方吏政、刑名、钱谷、治安、档案、学校、农桑、水利、风俗民隐等,且要写成奏本呈报。

然而,李应升去年巡按四川光顾着收地方官的钱和旅游名胜古迹以及结交各路关系了,也就没把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放在心上,等回了都察院也没有管自己的正经事,只醉心于各类朝堂纷争了。

但现在内阁催着要他上交去年巡视后的奏本进行考成。

所以,他现在是不得不加班加点的赶着编对四川各级文武官员的评语以及生员和举人数据和社学数据,总之是各类数据和调查结论,他都得现编。

但这个也不是那么好编的。

毕竟四川那么多官员,谁怎么样,他早都忘了。

所以,他还得先现查当时在四川任职的有哪些官员,还得根据各自背后的势力以及给自己行贿的多寡进行评价。

“这该死的考成法!我堂堂都察院御史何时受过这样的累,这么久了,我哪里知道哪些人不称职该弹劾,还要写弹劾理由,真是头疼!”

李应升顶着一双满是血丝的眼睛突然把桌子重重一拍,大声吼道:“这官,老子不做了!”

“可不是嘛,还不能都不弹劾,周御史熬通宵编写的奏本被打了回来,说他弹劾的人太少,说诺大的河南不可能就五个不称职的官员,更要命的是,有些还不能随便写,王阁辅就因为说他报的河南官仓所存豆料数量不对,不可能是蓟辽的三倍!因此,当天他就被革职为民!”

侯恂说了起来,也很是头疼地说了一句,又道:“这官是不能辞的,小心也像陈给事他们一样,人头落地!”

李应升听后更加愤恨,不由得大骂道:“皆怪方从哲这个奸臣,竟仗着天子宠信他,而学什么张江陵,这下把我们百官害得够惨!”

……

“这些御史都是怎么当的!四川的户籍数量竟远少于贵州,宁夏一个县的生员数量竟比山东一个府都多,就算是编也要编得像一点吧,巡按地方就巡按出这么个结果,钱粮数量对不上,户籍数量对不上,兵员实额也对不上,尤其是西南与九边,这要是没对上,一旦发生战乱,是会误国误民的!”

王象乾在地方为官的经验比较多,所以,朱由校就让他负责考成都察院的御史,毕竟御史主要职责就是替中央朝廷巡视地方的,让王象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