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道言官则监督吏部,如何如今竟然让内阁凌驾于我六科与都察院之上?!”

御史李应升等科道言官因此找到了吏部尚书李汝华说起此事来。

“就是!大冢宰,这考成法,乃过于操切之政,这无疑会和这个冬天一样,使得我大明官场一片肃杀之气!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坏了朝廷纲纪呀!”

在李应升说后,侯恂也跟着附和了起来。

“甚至使我台谏言官今后不能以广议政事,而不得不案牍劳形!这简直是在断我大明言路!还请大冢宰不要遵其考成之旨行事!以守朝廷之纲纪!”

吏科都给事中陈良训也如此说道。

“没错!请大冢宰将内阁之考成旨驳回,以守朝廷之纲纪!”

兵科右给事中沈惟纪也说了起来。

按照大明朝政规则,圣旨会由内阁草拟,然后司礼监批红,最后再由内阁制成最终的圣旨,然后下六科后再到通政司,最后才会到相应六部或其他衙门按旨办事。

而通常时候,如果内阁的旨令有不对的话,六部尚书是可以驳回上疏谏言的。

如今,这些科道言官在收到考成法的圣旨后就先找来了吏部尚书李汝华,想让李汝华这个吏部尚书替他们封驳阻止内阁下达的这些考成法旨令。

因为之前六科直接封驳内阁的旨意,皇帝直接杀了六科的言官。

所以这些科道言官想着李汝华是朝廷重臣,这次吏部又是这次考成法中权力损失最大的,而且考成法的圣旨也会下达吏部由吏部执行,也就找到李汝华,想让李汝华替他们出头。

吏部尚书李汝华则看着这些来见自己的给谏御史们,冷声说道:“考成法实为革新吏治之善政!本堂一直很赞同,你们不必再言,尽快回去处理各种手里的政事要紧。”

李应升等科道言官没想到李汝华居然会支持考成法,一时是既失望又愤怒。

侯恂甚至当场大声喝斥起来:“李睢州!你就真以为只有崇寺的人会揭你的老底,而我们就不会参劾你吗?!”

“没错,李睢州,你昔日的刚直去哪儿了!竟也跟泥塑的一样,对内阁言听计从,别人说你只唯方大兴之命行事,我本还不信,如今算是信了,你简直不配做这吏部天官!”

陈良训也因此斥责起李汝华来。

李汝华因此当场脸红了起来,虽然大明官员甚至是很多高官被言官斥责是常见的事,显得特别皿煮。

但现在的李汝华还是很是受不了,只得说道:“李某不是对内阁言听计从,李某只是遵从皇命而已,你们要参劾就参劾去!”

第一百四十三章 祖制就是一切朕说了算(第四更)

“尸位素餐的无能庸臣!我们走!”

李应升朝李汝华的方向啐了一口,然后带着一干科道言官离开了李汝华这里。

李汝华重重地呼吸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现在很为难,简直是两头受气。

崇文寺的人说他取媚士绅不顾百姓死活,骂他是奸臣。

而由东林党把持的科道官员又骂他尸位素餐,是无能庸臣。

所以,李汝华很想辞官。

但一想到致仕后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就可以得到高达七万两的荣养银还有接下来即将要发的年终赏银和养廉银五千两。

李汝华决定忍。

因为他还算清廉,没怎么捞过钱。

所以,七万两的荣养银对他而言的确很香,甚至接下来即将发下来的五千两养廉银也很香。

另外,李汝华不得不承认的是,这考成法的确是利于大明吏治的。

所以,他决定配合朝廷把考成法和奖掖制度成功推行下去。

而且,他反正也到了可以申请辞官的资格。

因此,李汝华决定只要自己把考成法落成,他就辞官。

“到时候皇帝也不会再好阻拦,老夫辞官以后,也就不用在乎考成法实施之后官员会比之前忙很多的问题,反正到时忙得要死的也不是老夫!但却能在辞官之前留一善政于社稷,也算是可以弥补开征辽饷之罪孽了!”

李汝华因此想了起来,不由得期盼着通政司尽快把实行考成法和奖掖制度的圣旨下达到自己吏部,到时自己好遵谕行事。

但李汝华倒也有些担心六科会阻拦考成法和奖掖制度的实施。

六科的确在阻拦这项旨令的落地。

但六科的言官倒也不敢明着阻拦,毕竟谁都知道皇帝朱由校的脾气。

所以,六科现在一直在拖,在从吏部回来后,吏科都给事中陈良训就让整个吏科拖着此事不办。

这把李汝华等急了,直接一本奏疏递到内阁,询问考成法和奖掖制度为何还没有被吏部收到。

内阁次辅韩爌和内阁三辅王象乾知道现在皇帝和内阁首辅方从哲对推行考成法与奖掖制度势在必得,如今见吏部尚书李汝华也很积极,也就没有阻拦,干脆直接把李汝华的奏本给文书房太监传到政事堂,让方从哲票拟,或者让也在政事堂的皇帝亲自处理。

“好的很!正要处理懒政的事,这六科就开始拖延朕与众卿确定的朝廷大政!内阁传六科言官诘问,缘何立即签发圣旨?!”

朱由校直接批示了此事,且对方从哲说道:“你亲自去问!”

“臣遵旨!”

于是,方从哲便亲自来到内阁,且着内阁中书传谕于六科言官。

陈良训、沈惟纪等六科廊言官也就都来到了内阁。

方从哲先问了起来:“内阁下达的考成法与奖掖制度之旨,怎么还没有签发?”

陈良训忙回道:“诸事繁琐,所以有所耽搁,且内阁不也还没票拟我们昨日呈递的参劾吏部尚书李睢州的奏疏吗?而且,下官认为,当今吏部尚书李睢州尸位素餐、老迈平庸且趋炎附势,不配为吏部天官,故而不配施舍朝廷吏治新政,另外,考成之法未经科道言官参与廷议而通过,有违成例,故请元辅回禀陛下,请重开廷议,准科道言官参与廷议!”

陈良训耿耿于怀的不仅仅是考成法的施行,更重要的是考成法还不是经过他科道言官的参与就廷议通过的,这让他已经意识到皇帝是明显要把科道言官排除在议政层之外,所以,他此时如此说了起来,毕竟他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科道官的权力减少。

“请重开廷议,准科道言官参与廷议!”

其他六科言官也如此回了起来。

……

“什么是成例,太祖所遗之祖宗成法里可没有廷议之一说!祖宗成法从一开始就是要让天子乾纲独断!任何不能有权臣之威!

这廷议不过是朕以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