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5 英文 字 2个月前

打出自信,打出利益,打出民众对战争的狂热情绪,再来收拾匈奴。

就像元首在二战干的那样,一步步蓄势,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狭万军之势,负天下之望,一举打垮甚至消灭匈奴,避免战争拖延太久!

与小猪相比,刘彻的战略,每一步都必须谨慎,每次进攻和扩张,都一定要胜利!

而且必须是跟元首一样,轻而易举却又辉煌无比的胜利!

若是万一出现杨广伐高丽那样的失败,那刘彻就得做好鞠躬下台的准备了。

这么想着,刘彻补充一句,道:“请丞相制戒书,传令全军将校:将军都尉,国之干城,郡守县令,社稷重臣,当以律法军纪为纲,无有赦令,不可出塞!”

“诺!”丞相周亚夫恭身一拜。

和亲,这是朝野共识,更是大势所趋。

周亚夫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但他却还是有所疑虑,趁着这个机会,他索性拜道:“陛下欲与匈奴联姻,臣愚钝,不解陛下苦衷,只是……臣以为,贸然迎娶匈奴公主,恐怕,会使匈奴有机窥我汉家虚实,于国无益也!”

周亚夫的这个担忧,也是现在朝野最主流的担忧。

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大家都觉得,嫁一个宗室女子给匈奴单于,虽然屈辱了些,但好歹还能接受。

但要是迎娶一个匈奴公主,万一这个公主借着匈奴的势力,搀和朝政,控制大权,出卖汉室利益,那该如何是好?

刘彻闻言,微微一笑。

历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一个女人,只要嫁给了一个男人,生了孩子,基本就会以自己的男人的利益为利益了。

后世西方国家频繁通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号称欧洲祖母。

可那又如何?

一战就是维多利亚的外孙跟孙子在撕逼……

更何况,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有先迹可寻的!

刘彻摇头对周亚夫道:“丞相可还记得秦昭王太后?”

秦昭王的太后宣太后,那可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女强人!

这位楚国的公主,在嫁到了秦国后,可没少给自己的祖国添麻烦。

她的儿子,秦昭王,拳打赵魏,脚踢齐楚,一点都没给楚国留面子,正是昭王的统治时期,秦将白起,连破诸国,其中就包括了宣太后的祖国。

刘彻向前一步,再道:“朕读史书,常闻秦晋之好的典故,丞相多闻博识,自知,所谓‘秦晋之好’的故事!”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晋之好,两个强国相互联姻,最终却是秦晋交替争霸。

所以,刘彻根本不担心,娶了个匈奴公主会发生什么意外!

嫁过来的匈奴公主,在汉室这样的舆论环境和宫廷环境中,只能也必须是变成一个纯粹为了汉室利益而战的女人。

说到底,这个世界,终究是男人的天下。

这个社会也是父系的社会。

无论是匈奴人也好,还是汉人也罢,所谓血统都只论父系,而不论母系。

明成祖朱棣,还特么传说是蒙古女人生下来的呢!

可就是这位成祖皇帝,打个蒙古人哭爹喊娘,所谓的黄金家族狼奔豚突。(未完待续……)

ps:大概后天回南宁~~~

恩,这几天就只能这么更了,等回南宁,肯定会补偿更新字数的~r1292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四百零一节 法统 1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这次和亲,匈奴人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效!

汉匈两国六月换约,不过半个月,匈奴就传来了消息:单于批准了和亲,将下嫁其第十一女,封为北海阏氏的挛鞮胭脂。

让刘彻觉得搞笑的是,许是匈奴人感觉,在面对汉室时,有些不自信,也或者是为了让这个嫁过来的公主能得到汉人朝臣的认可,不至于回因为其匈奴单于之女的身份,而被太多人敌视与仇视。

所以,他们干了一件让刘彻看了目瞪口呆,却又拍手称快的事情。

匈奴人给这位将要嫁过来的公主,取了一个汉名:夏胭脂!

娶这个名字的依据是,根据匈奴的故老相传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夏朝末代天子桀的次子淳维……

所以,这位公主既然要嫁给中国天子。

那么,按照中国夷狄入则中国之的传统,理所应当,应该恢复祖先的姓氏——以夏之国名为姓!

为了证明他们的这个说法,匈奴人还提出了,夏胭脂来长安前,请求先去匈奴的祖地——甘泉山祭祀祖先的请求!

刘彻在听了匈奴人这个说法后,高兴的几乎弹冠而庆!

匈奴人到底是不是夏朝的后裔,谁都解释不清楚!

那久远的历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与文物证据来佐证这一点。

但是……

既然这个说法是匈奴人自己提出来的。

那么,在将来,汉与匈奴的战争。就可以粉饰成内战了。

刘彻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将来的战争中瓦解和收买部分匈奴贵族。

历史上。小猪都凭借从匈奴人口中的传言,编造出来的匈奴属于夏朝后代的谎言。成功的瓦解和消除许多匈奴部族的战斗意志,甚至还促成了几次匈奴贵族的未遂政变!

并为后来的五单于并立,乃至于匈奴最终被肢解为西匈奴、北匈奴与南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现在,刘彻还不好做的太过明显。

而且,毕竟现在的局面是匈奴强盛而汉朝处于战略劣势。

所以,这个度也要把握好。

于是,刘彻在元德元年六月下旬,下诏:朕闻之。昔者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今朕承先帝大宝,获保宗庙,以孺子之心,欲行武王故事。其令有司,遍寻夏后、殷商、姬周之后,以为汉宾,位在三公之上!

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要为将来做准备。

等灭了匈奴,就可以以此为先例,封一个儿子去当匈奴王。继承匈奴帝国的遗产,名正言顺的将草原游牧民族收编。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威胁。

刘彻计划。学习满清好榜样,在草原上。大封诸王,实行八旗制度,改革萨满巫师信仰,再配合减丁政策,双管齐下,如此就可以安枕无忧的看着草原狼变成草原狗了。

只是,这些事情都很遥远,目前也就只能在心里yy。

然而,让刘彻始料未及的是,他那道不过是给不知道有没有可能的未来提前布局的诏书,却在朝野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诏书颁布后,来自诸子百家的巨头,纷纷利用自己的特权,给刘彻上书。

甚至,丞相周亚夫和御史大夫晁错也积极奔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特权,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