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场合对刘彻展开游说。
其他大臣列侯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甚至,就连东宫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也不甘寂寞,在两三天后,站出来说话了。
东宫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以及许多朝臣都要求刘彻敕封黄帝之后与老子李耳的后代。
周亚夫则要求给兵家的先贤孙子孙膑司马骧且立祀封爵。
呼声最高的,自然是寻找周公之后,封爵赐官!
刘彻这才醒悟过来——汉室的统治,还缺乏最后一道手续的确认!
那就是法统的继承。
刘氏到底是继承的是周室的法统还是秦代的法统?
长久以来,都没有肯定的结论。
这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致命伤!
但具体到刘氏江山,却有些特殊。
因为,刘邦得天下以后,在实际上来说,汉室政权,就是一个儒家眼中‘礼乐崩坏’的时代。
甚至连刘邦登基,其实都是草草的在雒阳称帝,然后迁都长安。
即使到现在,诸多制度与礼仪渐渐建立健全的今天。
刘氏的律法中规定有乡礼x2士礼x7大夫礼x2诸侯礼x4公礼x1,唯独没有天子礼……
就连后世的司马光都责备帮助刘邦制定礼仪系统的叔孙通说:惜夫,叔孙生之器小也,徒窃礼之糠妣,以依世、谐容、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哉!
为了让司马光先生不再扼腕叹息,跳脚骂娘。
刘彻决定,补全这一块短板。
完善(发明)一套适合当今潮流的天子礼仪。
只是,想在这样的时代,搞出一套被认可的天子礼仪程序,无疑是件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件注定要扯皮n次的麻烦事情。
所以刘彻决定,先把目前朝野的纷乱与嘈杂理清楚再说。
东宫与群臣以及舆论所建议和游说的事情,在刘彻看来,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后世有西方人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现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忘记祖宗,等于背叛自己!
三皇五帝,先贤圣王,诸子百家那些曾经为了天下奔走的人杰,都是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于是,刘彻下诏,封桃候刘舍的次子刘鸣为鲁承恩候,命其复项姓,继项羽的香火,前往谷城为项羽守灵。
跟后世人所想象的不一样,汉人对项羽的称呼,要嘛是项王,要嘛是鲁公。
所谓西楚霸王,那是司马迁的史记出现后的事情!
就像在三国演义以前,没几个人会喊刘备刘大耳朵一样……
称呼项羽项王,那是因其名,也因其俗。
毕竟,楚王,那是人家自封的名号!
项羽真正的称呼应该鲁王!
这是楚怀王封项藉的爵位,项藉死后,作为继承人,项羽理所应当,继承了鲁王的封号。
后来,刘邦也是以鲁公礼,将项羽安葬在谷城的。(未完待续……)
ps:明天要请假一天,因为明天要回南宁,大概估计要晚上9点才能到家~~~
坐飞机不适合我啊~上次来武汉坐飞机,结果耳朵到现在都在耳鸣~~~~抱歉了~r1292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四百零二节 法统 2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封鲁承恩公项允,对汉室思想界和史学界,不啻于是一次八级地震。
长期以来,项羽在民间都有许多的同情者和为其摇旗呐喊的集团。
这些人主要是以齐鲁和故楚地区的儒家学派以及地主阶级为主,从刘邦在雒阳称帝那一天开始,这些人就一直在宣扬项羽的种种‘仁义’之事。
但是,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勋臣元老集团和黄老派的打压。
在事实上,官方从未认同过他们的观点。
然而,刘彻诏书一下,这两方面的反应却各有不同。
在经过短暂的失神之后。
列侯勋臣们纷纷上书,拍刘彻的马屁,说这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决定,也就只有‘陛下能洞见万里,而臣等愚所以不能明也’。
齐鲁地区的儒家学派和在长安的儒门巨头们却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他们一口一个喊着‘项王’,却用着各种各样的办法,寻找所有的途径,向刘彻表示:项羽的历史定位问题,还有待商榷。
乍一看,仿佛这两个派系的立场颠倒了过来。
但刘彻却心知肚明。
他们的立场没有变化!
恰恰相反!
他们的立场,一如既往的坚定!
想定汉室的法统来源,项羽就是一个绕不过的坎。
这位西楚霸王的一生,就是反秦的一生。
没有项羽,秦朝就灭亡不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极有可能被章邯扑灭。
而刘彻封刘舍的儿子为鲁承恩公,让其继承项羽的香火,就是对项羽在汉室的历史上的定位,给予一个官方的态度。
封其为鲁承恩公,就是肯定项羽反秦有功,但是抗拒高皇帝,罪过的大大的!
所谓鲁承恩公,与其说是褒奖,倒不如说是侮辱!
承恩承恩,承谁的恩?
当然是刘氏的恩德!
没有高皇帝的宽宏大量,项羽肯定就要暴尸荒野,跟蚩尤一样被人把身体的各个零件压在各个山沟沟里!
没有刘彻这个天子的既往不咎,哪来的项羽有后,还能享受香火?
在元老勋臣们看来,这道敕封诏书,就是在彻底肯定他们的祖宗跟着高皇帝击破项羽的功绩!
在齐鲁等地的儒生们看来,意义又不同了。
本来,项羽都死了差不多六十年了,骨头都变成渣渣了,儒生们也就是偶尔没事喊两句项王,在脑子里偷偷yy要是项羽做了天下,自己该是如何风光!
一旦面对汉室官府,朝廷,这些人立刻就变成顺民忠臣,把项羽丢到爪哇国去了。
但是,刘彻的诏书,却刺到了这些家伙的痛脚。
封鲁承恩公?
这不是明摆着说,老刘家还没忘记当年项羽死后,鲁地的儒生和地主们死硬着不投降,要给项羽当忠臣,披麻戴孝的往事吗?
更何况,儒生们都是要面子的。
封谁不好,封桃候的后人?
这不是明摆着打项羽的脸吗?
要知道,桃候这个爵位,就是卖项羽得来的!
桃候家族,世世代代就是刘氏的狗腿子!
封这么一个家族的人去继承项羽的香火,儒生们的脸上,除了火辣辣的疼外,估计没有第二个感觉了。
刘彻对儒生们如丧妣考般的哀嚎懒得搭理,就当做没看到一般,依旧我行我素。
儒家这个学派,有时候就需要抽他两下,他才懂得与时俱进,不抽,丫就自我感觉良好。
当初,刘邦击败项羽,进军南方,各地传檄而定,连项羽的老家都投降了,唯独儒家力量占优的鲁地坚决不降,还给项羽披麻戴孝,誓要为项羽尽忠……
然后,刘邦动员全国军队,把鲁地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