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30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和淮泗一带有推广。

颜异临行前,刘彻倒是让其努力去推广了。

只是,时间太短,现在还看不出效果。

“假如,朕命卿为吴越一郡之责,卿会如何改变吴越当前的局面?”刘彻站起身来,问着朱买臣。

事实上,刘彻已经动心了。

因为,朱买臣一则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二则,他如今在安东证明过自己,三则,刘彻需要通过朱买臣再次给儒家施加压力。

他要告诉儒家――离了你儒家,朕想吃猪肉,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效劳的!

是以,此话一出,儒家各派的巨头,纷纷色变。

南方郡国,汉兴以来就是儒家的自留地,就是儒家的基本盘。

尤其是吴楚之地!

当年,鲁儒给项羽披麻戴孝,固然激怒了刘氏和长安,以至于儒生长期受到打压。

但,儒家的这个举动,却给其在南方,尤其是江东地区,攒了大好声望。

江东的旧楚贵族、吴楚的项羽遗老遗少,还有那些不肯服从的豪族,纷纷对儒家另眼相看。

兼之,楚元王父子,亲自给儒家站台,儒家力量,在当地迅就占据了上风。

在如今,在广大的吴楚地区,儒家力量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本来,在齐鲁地区他们也是如此。

但奈何,一场章丘之变,让四王谢幕,也将鲁儒打落尘埃。

鲁儒一系在齐鲁数十年的经营和整个生态链,被廷尉和执金吾连根拔起,数百个家族被株连,数万人流放。

鲁儒这一倒下,立刻就让法家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迅渗透进去。

甚至,就连已经日渐老迈的黄老派也难得的积极了一次,在当地重建了稷下学宫。

今日齐鲁,已然是儒法黄老并起的局面。

其中,法家攻势凌厉,不断攻城略地,儒家各派且战且退,但却也能够接受(毕竟,这些地盘本就不是他们的,是鲁儒的),就连黄老派也跟着喝了一口汤。

唯一的输家,似乎只是鲁儒。

但儒家可不这么觉得。

在他们眼里,鲁儒也是儒。

既然是儒,那就是他们的地盘,法家和黄老派横插一脚进来,几个意思?

全然没有去思考,百余年前,齐鲁之地,真正当家做主的到底是谁?

本来,儒家对于齐鲁之失,就已经很不舒服了。

现在,天子居然还想放一个杂家的官员到吴楚?

这不是明摆着,当着主人的面,将一只老鼠扔到自己家的米仓里?

儒家各位博士,立刻就是怒目圆睁,恶狠狠的看向朱买臣。

假如眼神能杀人,朱买臣已然死了无数次。

朱买臣却是全然无视了那些在他身上投注的眼神。

事实上,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就已经有觉悟了。

而且,他很聪明。

聪明到他一到安东,接触到了杂家后,就立刻果断的反水,加入了杂家。

由此,得到了杂家的资源支持。

这些资源,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黄金啊粮食啊。

而是看不到的人脉关系以及官方背景。

不然,就他这样一个一无背景,二无人脉,三无钱财的小官,去了安东,除非他是管仲这一级别的逆天人物,不然早就淹没在了人群之中,那里能一路高升,更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回到长安,来到这甘棠?

当然,能够回来,也是他朱买臣确实有能力的缘故。

但,没有杂家的帮忙,这个时间恐怕会以十年为单位计算。

现在,朱买臣更是看到了自己崛起的第二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天子的认可。

而要得到天子的认可,就必须回答出一个满意的方案。

而且,朱买臣深深的知道,当今这位,可不是你嘴炮或者扯三王五帝就可以感动的主。

他是一个喜欢看实际可行可操作方案的君王!

在心里细细一想,朱买臣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回答了。

事实上,在离开家乡的这些日子,朱买臣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若有朝一日,自己衣锦还乡,应当如何如何。

先,当然,要让他的前妻知道!

只有她知道,她当初放弃的男人,如今是多么的成功,他才能真正放下这一段心结,这一个耻辱。

然后,就是乡邻朋友了。

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朱买臣,生平从不吹牛。

说要富贵,就必定会富贵!

然后,再拂袖而去,与他们从此一刀两断!

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为。

仇不隔夜!

也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

至于具体到施政上,朱买臣有好几套想法。

但他想来想去,最终选择了――

朱买臣抬起头,眼神坚定的望着刘彻,然后深深拜服在地,道:“臣若蒙陛下不弃,委以郡县之责,当厉行赏耕、育民、节用、仁政、善民、众智……”

刘彻听了,比较好奇,事实上,在今天之前,他只知道杂家的理论,但还没有仔细去研究过杂家的施政主张和政治诉求。

于是,刘彻问道:“卿请试言之……”

“启奏陛下,臣若执郡县之权,到任既行赏耕,以百姓亩产多寡为标准,制定奖励政策,能率民而耕之良士,臣当不吝拽升为吏!”

刘彻听着微微点点头,这是诸子百家都通用的奖耕措施。

区别只在于,法家会落实到底,而儒家和黄老派,大约只会有用的时候拿来念一念。

毕竟,清贵的士大夫贵族,才懒得真的去关心泥腿子家的地里今年打了多少粮食呢?

反正即使饥荒,他们也不会挨饿。

所以,这个政策,这些年,几乎年年都有人喊,但真正的彻底落实下去的,没有几个。

毕竟,一郡郡守,那是两千石封疆大吏。

上任前,喊喊口号,刷刷声望,乃至于上任做做样子,都是可以的。

但真想要让这些家伙天天跑基层,在亭里转悠、考察,那大约是不大可能的。

撑死了也就是派几个心腹来管这些琐碎的事情。

于是,这事情的成败,就系于此人所选用的几个心腹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了。

这些年来,刘彻见过太多临任前在他面前拍着胸脯喊着口号的家伙了。

类似这样的话,耳朵都听得生茧了。

但最终,能落实的人,十不存一。

甚至还有倒霉蛋,已经在廷尉大牢等着审判。

不过,朱买臣却似乎不同于之前刘彻所遇到过的那些嘴炮党们,他是真的知道,并且清楚地方的情况的。

他顿拜道:“以臣所知,吴越之地,水田亩产,高者三石,低者两石,至于不肖者,一石不足……是以,臣愚以为,莫不如以三石为奖耕之标准,凡能亩产三石者,即为良士,臣当广下亭里,拜求此中良士,求为地方三老,率民耕作,若能致一亭、一乡之富,则举为官……”

“至于治田不足一石者,臣当深究其不肖之罪,以国法治之……”

听完这一句,刘彻才会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