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吴越地区和江南地区,也是中国之土,也是需要大量人口的。
他们再这么玩下去,一旦会稽和豫章人口下降到一定数字,那山里面的越人部落就要出来抢地盘了。
况且,身为统治者,刘彻已经无法容忍当地的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了。
本来,刘彻都打算,是不是要派王温舒或者尹齐过去,砍一波人头。
如今,既然朱买臣跳出来,说的还有鼻子有眼,刘彻就决定再听听专家的意见。
“以卿之见,要除此三弊,当如何为之?”刘彻问道。
而刘彻这一问,立刻就引得全场都轰动了起来,朱买臣更是激动不已。
自古君王问政,都不是小事!
孝公问政商君,秦国变法;楚悼王问吴子楚之弊,楚国兵法……
即使最后君王不用,这样的问对,也足以影响国家政策。
就像当年贾谊与太宗,晁错和先帝之间的问对。
“启奏陛下,臣虽愚钝,但蒙陛下厚爱,不敢不肝脑涂地,愿以陋见,谨奏君前!”朱买臣深深的一拜,然后道:“欲启民智,莫不如以教化,教化莫不如宣明法令,臣愿请陛下,遣御史团,巡视吴越各郡,深入闾里,宣达朝廷法令,陛下赦令,使人皆知汉家威仪!”
至于教育那种事情……哪怕在素来以贫民和底层民众代言人自称的杂家,也是深深的觉得,那是士大夫,至少也是中小地主家庭的权力,泥腿子什么的,不需要识字,只需要知道国家威严就可以了。
刘彻听着,却是有些错愕:“吴人竟不知汉法?”
“不知……”朱买臣深深的拜道:“自古吴越,宗族法大于国法……”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自楚以来,吴越就是地方势力最为强大的地方。
哪怕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也无法降服这些草头王。
楚国在战国后期兼并这一地区,但根本就没有过实际控制――况且,楚国当时自己自身都难保。
秦并天下,虽然用刀子,杀了一批人。
但效果嘛……
看看后来秦末大乱,崛起此地的那些草头王你就知道,其实也就那样。
汉兴以来,当地数次城头变幻大王旗。
虽然经过吴王刘濞的铁腕打击,地方宗族力量有所蛰伏,但吴王一死,立刻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这些年,吴越地区之所以没有出乱子。
一是因为汉室国家力量强大,三越臣服,特别是东海国的内附,带来的红利,缓解了当地的社会矛盾,二则有着安东这块海绵,不断吸纳无地百姓,不然,这地方就是一个火药桶。
而如今,在会稽郡和豫章郡,因为颜异之故,当地的儒家范围很强。
这有好处――当地的文化范围很浓厚,楚诗派和衰败中的鲁儒都进入该地,开办学苑,吸收地主贵族的子侄。
但坏处就是,儒家范围太强,于是,宗族力量膨胀。
毕竟,颜异是君子。
而君子,肯定不喜欢杀人。
如今,刘彻更是骤然听说了吴越地区,居然连汉法都不曾普及,顿时眉头紧皱。
法家的大臣和贵族们,也都是面面相觑,不敢相信,黄老派也是颇为不满。
唯有儒家惴惴不安。
没办法,当今天下的普世价值之一,就是――宣明教化。
国家对于官员的要求里,最重要的,也是:宣读律令。
而且这个传统不独是秦汉才有的。
在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变法开始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宣明法令!
就连失败的吴起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制定法律必须公之于众,并且要使得官民全部明白知晓。
而这也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毕竟,若你制定的法律别人都不知道,这叫什么变法?
关起门自娱自乐吗?
如今,在关中,每一条新的法律和修改,都必须在村亭公示,且由官吏宣读三日,极尽一切可能,让百姓知道――国家颁布/修改了法律,千万注意。
是以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法律不被百姓知道的地方,官府能有什么威权?
这也是儒家尴尬的地方。
儒家重君子,君子的意思就是――既然是君子那就是好人,既然是好人,那肯定道德max,既然道德max,那就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唉……”刘彻深深叹了口气:“朕今日始知,竟有王道所不及之处……”
“卿继续……”刘彻挥手道。
在心里面,刘彻已经决定派遣调查团,前去会稽和吴越调查了。
若果真如此,那颜异就可以回来了。
看到刘彻的这个神情,儒家各派的巨头,在心里面顿时深恨了朱买臣。
因为,倘若,一旦天子因此对颜异失望,那么,儒家就要遭受重创!
“除此之外,臣愚以为,少府还当遣良工巧匠,至于江南吴越之地,因其地,就其势,制其器……”朱买臣丝毫不知,他此刻已经群嘲了整个儒家,他自信满满,而且越说越有信心。
因为他生于吴地,长于吴地,而且来自最底层。
当地的地方情况,他了然于胸。
------------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节 杂家官僚 1
“卿说的有道理……”刘彻点点头,他很赞同朱买臣的这个说法。天籁小说ww『w.』2
事实上,即使朱买臣不提,他也会开始调整少府和大农的力量部署,将更多资源向南方倾斜。
原因很简单。
在如今,北方的冬小麦种植,已经出具规模,相关技术也基本达到了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瓶颈。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推广和宣传。
但在南方,却不是如此。
南方的稻米种植业,在如今,依然原始而落后。
而且,由于南方是水田,是以,大部分少府针对北方农业设计和制造的工具,在南方根本派不上用场。
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在南方也完全无用。
毕竟,你不能指望把种小麦和种水稻混为一谈。
这也是历史上,为何强如汉唐,南方的开程度跟不上来的缘故。
当帝国的核心是北方时,资源、人力、物力以及关注度,就全在北方了。
南方地区,则成为了次要地区。
假如刘彻没记错的话,在宋代以前,南方的水稻种植,一直就是粗耕。
技术落后到什么地步?
稻苗的移栽技术,是东汉明的,稻田排水,要等到南北朝才被人民知晓,至于完整的水稻栽培种植技术,要等到南宋才开始成熟。
换句话说,在现在,南方的水稻种植,没有移栽,没有育秧,没有排水,没有除草。
老百姓种下水稻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管了。
稻田之中,杂草丛生,一亩地产出,还没有北方的小麦高。
也就是前几年,三越臣服汉室,打开了通向了中南半岛的道路上,来自中南半岛的优秀稻种开始流入中国。
这种历史上被称为‘占城稻’,在如今号为‘南稻’的水稻品种,迅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抗杂草能力。
但可惜,引入时间太短,至今只在江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