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2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镇定,微笑着道:“既然黄中丞这么说,那自然是要信得。我安排你们住在鸿胪寺,有什么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你们。”

“多谢多谢……”

应家一群人,感恩戴德,不少人甚至磕头。

应冠在世的时候,应家这一支自然是风光无限。可应冠被下狱后,应家内部就对应冠这一支的家产展开了争夺,等应冠一死,就彻底没了遮掩。

应冠这一支的应家,其实是被赶出洪州府的,相当的落魄。

应家人打着帆,哭哭啼啼的转向鸿胪寺方向。

那几个领头的对视着,三三两两的悄然离开。

本来热闹的大街,似乎一下子变得冷清了。

那些围观的人,走的更快,消失的无影无踪。

韩承还站在文峰成背后,他已经看不到文及甫了,心头安定了一些。

他表面上是笑呵呵,心里是七上八下。

他怎么也想不到,文及甫会涉入这件事里。虽然可以解释,文及甫出现在这里,只是一种巧合,或者就是如大多数人一样,是来‘看热闹’的。但韩承还是能够清晰的判断,文及甫,在这件事上,深深的参与了其中!

文峰成倒是没有察觉到那么多,见人都散了,心里松口气,道:“看来,朝廷还算克制,没有硬来。”

文峰成一直在担忧,朝廷借机扩大事态,更加深入的插手江南西路。

不过,从现在看来,朝廷还是相当克制的。

韩承连忙收敛心神,道:“不过,那黄中丞说,他要亲自去江南西路,前面已经有一个林相公了。朝廷对江南西路,是在不断发力,可能要天翻地覆了。”

文峰成想起了政事堂,为江南西路准备的那一堆堆政策公文,还没有下发,正在等待时机。

这些公文一旦发出去,江南西路只要稍微执行,就可能引起巨大波澜!

文峰成又看了一会儿,见人散了差不多了,一些暗地里也是开门关门,他没兴趣多管多问,直接转身,准备回政事堂,道:“最近事情太多,我估计也不太能回去了,府里就麻烦了。”

韩承跟在他的身后,准备下楼梯,忽然间道:“衙内,近来的事情确实不少,关于‘大赦’,官家的旨意什么时候下?”

关于大赦,其实朝廷大议上已经通过了,诏书也已经拟定好了,却迟迟没有出宫。

文峰成倒是知道,摇了摇头,轻叹道:“有人借机,要求将皇城司里关押的人转到刑部大牢,引起了李相公不满,刻意压着,不给放出来。”

皇城司里关押的人,大部分是‘前朝’,也就是高太后垂帘听政时候的各级官员,包括一些大人物,如曾经的中书侍郎范纯仁。

这要从皇城司里将人弄出来,目的就不那么单纯了。

韩承心思通透,转眼间就明白,也清楚李清臣为什么生气,压着这道大赦诏书不肯放出来了。

文峰成刚到一楼,转向韩承,道:“你有什么人需要赦免?”

韩承连忙道:“就是一个朋友,犯的错不大,在赦免名单中。”

文峰成就不在意了,道:“我现在回宫了,你自己小心些。我听说,大相公明天要去开封府坐镇,听取开封府分地事宜,估计,开封府又要不平静了。”

‘开封府试点’已经两年,朝廷上下动用了无数人力与心力,其中不止有大笔钱粮砸进去,甚至还有军队的一度弹压,这才让一个小小的‘府’的试点,得以快速推进,两年时间,勉强进行到了‘分地’阶段。

韩承不知道该是什么表情。

朝廷的动作是一个又一个,从来没听过。

这‘开封府试点’要是真的分地了,朝野必然又要是一番热闹。

‘怎么就没个太平呢……’

韩承心里叹气,想起了两年前。

高太后垂帘听政,天下清平无事,俨然有仁宗皇帝时候的模样。

令人称道,令人怀念。

仿佛,还在昨天。

第六百七十章 蠢货

黄履可不管暗地里有多少人在看着他,有多少人想要借着应家搞事情。

他一回到御史台,就阴沉着脸,将一干手下招来。

看着身前的五个人,他沉声道:“四件事,第一,本官不日将南下,要带一些人。第二,应冠等人的事,需要坐实。证据,舆论,我都要。第三,京里一些人太过不安分,上面不高兴了,你们要做些事情。第四,皇城司里的人,得尽早彻底了结,不能拖了。”

他桌子前,站在六个人,侍御史,主簿,监察御史不等。

其中一个人上前,神色不善,道:“中丞,方才的事情,下官等听说了。这是有心人冲着我御史台来的,必须要严厉回击!中丞南下,事关‘新政’,大意不得。下官建议,除了江南西路御史,再抽调三十人,并请刑部,大理寺调人,并三司,掌刑罚,裁决大小!”

接着,另一个上前,道:“中丞,应冠等人罪有应得,死不足惜。下官今日便上书,并催促大理寺,将应冠等人的案子,尽早判定,以断某些人的妄想!”

“应冠等人之事,须要快刀斩乱麻,或许会引出一些麻烦,但总比拖着强。下官附议。至于京城里不安分的人,下官等认为,我御史台还是太过仁慈了,权威不足,下官的意思,以应冠之案为列,速判重判,以定人心,慑奸邪!”

“中丞,皇城司里的人,下官认为,不论他们是否是曾经的重臣,元祐已处理完善,没有必要再重审或者其他什么,关在皇城司与天牢,都是一样。下官之意,借着大赦之风,将他们遣送出京,分关押于各地,以彻底了结这些人与事。”

黄履听着一众人的讨论,面色如铁,道:“你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诸事繁杂,纷纷扰扰,没休没止!不怕告诉你们,刚才,我见的不止是大相公,还有,官家也在青瓦房!官家的意思很简单:我大宋没有什么‘新党’、‘旧党’,这个党,那个党的。都是我大宋的股肱之臣,想法与态度都是一致:革除弊政,除旧迎新!允许以及尊重有不同想法的人,但,胆敢在国政大计上,与朝廷,与官家唱反对,祸乱朝廷,动摇民心者——其心可诛,绝不宽宥!”

在场的一众人,神色一凛,纷纷抬手,躬身,满面肃容。

黄履从椅子上站起来,道:“就按你们说的做。我不在京的时候,凡事由蔡相公做主。蔡相公兼任御史大夫,这一点,你们务必记清楚了。”

“下官等领命!”

一众御史,抬手应声。

黄履见这些人态度与精神都很不错,暗自点头,道:“去吧。另外,对于一些没有官职,又不适合留在京城的人,让人劝劝,请他们回家养老吧。”

能留在开封城的,要么是几代积累,要么就是来奔前程的。

能被赶走的,自然就是来奔前程的。

至于‘不适合’三个字,那就是掺和了一些他们不应该掺和的事情了。

“下官等明白。”御史们抬着手,声音浑厚,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