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蛀虫,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只好让他们来考。这班人多半是徒劳,一定不取的。"
两天后,考试结果发表了,果然只取了五名——三名是正取,二名是备取。静女士居然也在正取之列。这总算把她对于委员会的怀疑取消了。于是她又准备去应口试。
出于意外,口试的委员是一个短小的说话声音很低的洋服少年,并不穿军装。他对每个应试者问了十几道的问题,不论应试者怎样回答,他那张板板的小脸总没一些表示,令人无从猜摸他的意向。
"你知道慕沙里尼是什么人?"那短小的"委员"对一位应试者问了几个关于党国的大问题以后,突然取了常识测验的法儿了。他在纸上写了慕沙里尼的译名,又写了西方拼法。
"慕——沙——里——尼……他是一个老革命家!"应试者迟疑地回答。
"他是哪一国人?死了么?"
"他是俄国人。好像死得不久。"
"季诺维夫是什么人?"口试委员毫无然否地换了题目。
"他是反革命,白党。"应试者抢着回答,显然自以为有十二分的把握。
口试委员写了"季诺维夫"四个字。
"哦,先前是听错做谢米诺夫了。这……这季诺夫,该是英国人罢。"应试者用了商量的口吻了。
"安格联,"口试委员再写。
"这卖国奴!这汉奸!他是北京的海关监督!"应试者爽快地答。
"许是奉天人罢?"口试委员追问一句,脸上的筋肉一根也不动。
"是。"应试者回答,迟疑地看着口试委员的脸。
静女士忍不住暗笑。
五个人的口试,消磨了一小时。最后,短小的口试委员站起身来宣布道:"各位的事情完了。结果仍在报上发表。"他旋转脚跟要走了,但是四个人攒住了他:
"什么时候儿发表?"
"干么工作?"
"不会分发到省外去罢?"
"特务员是上尉阶级,也没经过考试。我们至少是少校罢?"
问题衔接着掷过来。口试委员似笑非笑地答道:"明天就发表。看明天的报!派什么工作须待主任批示,我们管不着。"
问题还要来,但勤务兵拿了一叠的请见单进来了。那口试委员说了句"请和这里的杨书记接洽",点着头像逃也似的走了。
第二天口试结果发表,只取了四名;正取中一名落选,二名备取倒全取上了。静觉得这委员会办事也还认真,也就决心进去了。
每天有四五十人应笔试,每天有七八人应口试,每天有四五人被录取;静的"同人"一天一天多起来。委员会把他们编成训练班,排定了讲堂的课程,研究的范围和讨论的题目。在训练班开始的前一日,静就搬进那指定的宿舍。她和王女士握别的时候说:
"我现在开始我的新生活。我是一个弱者,你和赤珠批评我是意志薄弱,李克批评我是多愁善感;我觉得你们的批评都对,都不对;我自己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承认我有许多缺点,但我自信我根本上不是一个耽安逸喜享乐的小姐。我现在决心去受训练,吃苦,努力,也望你时常督促我。"她顿了一顿,很亲热地挽住了王女士的臂膊,"从前我听人家说你浪漫,近来我细细观察,我知道你是一个豪爽不拘的人儿,你心里却有主见。但是人类到底是感情的动物,有时热情的冲动会使你失了主见。一时的热情冲动,会造成终身的隐痛,这是我的……"她拥抱了王女士,偷偷滴一点眼泪。
王女士感动到说不出话来。
然而抱了坚决主意的那时的静女士,只过了两星期多的"新生活",又感到了万分的不满足。她确不是吃不得苦,她是觉得无聊。她看透了她的同班们的全副本领只是熟读标语和口号;一篇照例的文章,一次照例的街头宣讲,都不过凑合现成的标语和口号罢了。她想起外边人讥讽政治工作人员为"卖膏药";会了十八句的江湖诀,可以做一个走方郎中卖膏药,能够颠倒运用现成的标语和口号,便可以当一名政治工作人员。有比这再无聊的事么?这个感想,在静的脑中一天一天扩大有力,直到她不敢上街去,似乎路人的每一注目就是一句"卖膏药"的讥笑。勉强挨满三个星期,她终于告退了。
此后,她又被王女士拉到妇女会里办了几星期的事,结果仍是嫌无聊,走了出来。她也说不出为什么无聊,哪些事无聊,她只感觉得这也是一种敷衍应付装幌子的生活,不是她理想中的热烈的新生活。
现在静女士在省工会中办事也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这是听了李克的劝告,而她自己对于这第三次工作也找出了差强人意的两点:第一是该会职员的生活费一律平等,第二是该会有事在办,并不是点缀品。
任事的第一日,史俊和赵女士——他俩早已是这里的职员,引静到各部分走了一遍,介绍几个人和她见面。她看见那些人都是满头大汗地忙着。静担任文书科里的事,当天就有许多文件待办,她看那些文件又都是切切实实关系几万人生活的事。她第一次得到了办事的兴趣,她终于踏进了光明热烈的新生活。但也不是毫无遗憾,例如同事们举动之粗野幼稚,不拘小节,以及近乎疯狂的见了单身女人就要恋爱,都使静感着不快。
更不幸是静所认为遗憾的,在她的同事们适成其为革命的行为,革命的人生观,非普及于人人不可,而静女士遂亦不免波及。她任事的第三日,就有一个男同事借了她的雨伞去,翌日并不还她,说是转借给别人了,静不得不再买一柄。一次,一位女同事看见了静的斗篷,就说:"嘿!多漂亮的斗篷!可惜我不配穿。"然而她竟拿斗篷披在身上,并且扬长走了。四五天后来还时,斗篷肩上已经裂了一道缝。这些人们自己的东西也常被别人拿得不知去向,他们转又拿别人的;他们是这么惯了的,但是太文雅拘谨的静女士却不惯。闹恋爱尤其是他们办事以外唯一的要件。常常看见男同事和女职员纠缠,甚至嬲着要亲嘴。单身的女子若不和人恋爱,几乎罪同反革命——至少也是封建思想的余孽。他们从赵女士那里探得静现在并没爱人,就一齐向她进攻,有一个和她纠缠得最厉害。这件事,使静十二分地不高兴,渐渐对于目前的工作也连带地发生了嫌恶了。
现在静病着没事,所有的感想都兜上了心头。她想起半年来的所见所闻,都表示人生之矛盾。一方面是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