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3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迷大多经常阅读,再创办一本科幻文摘,无非是从这几本杂志上摘,近乎重复劳动。其实,这是他们视野不开阔才得出的结论。在中国,在专业科幻杂志外,还有许多报刊发表科幻作品,评论科幻文艺。每年都有十来个科幻专栏涌现出来,其中有一些坚持了多年。上面也发表过一些好作品。但被埋没在很受限制的读者群中。把这些文章集中在一起,可以办出一本内容丰富,使科幻迷眼界大开的文摘类杂志。

第七卷:科幻——从文学到文化 第五章:科幻文化的宣传

第五章前言

第一节:媒体上的科幻

第二节:问题与前景

第五章前言回

2000年元旦,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搞一台“展望新世纪”的专题,邀请了王晋康和赵海虹两位有代表性的科幻作者到场。但不是将他们放在嘉宾席,而是放在听众席,并且从头致尾没有得到向崔永元发问的机会,以致于碰巧看了那台节目的科幻爱好者根本就没有发现他们。

当然,事情一年年在往好的方面转化。现在,虽然科幻仍然不是媒体的宠儿,但报导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在本章中,笔者先介绍一下媒体上的科幻,然后谈谈科幻宣传的问题与前景

第一节:媒体上的科幻

媒体对科幻的长期冷遇,和科幻文学界自身的弱小有直接关系。媒体记者并不是四面撒网去采访,而是要“走某某线”,也就是以固定版面为依托,经常跑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的新闻。有关科幻文学的新闻一般零星分布在“娱乐”、“文化”或者“教育”版面上。那么,为什么没有人跑“科幻”这条线呢?因为国内科幻创作一年积累下来的作品量和出版量都很少,提供不了那么多新闻去写。曾经有刊物向笔者约稿,要我写科幻的“业界动态”,每期供稿。我都表示无能为力。偶尔有一两件事可以宣传一下。但中国科幻文学还没有每月产生一件新闻的实力。

中国科幻文学界没有自己的专业组织,也为媒体宣传造成困难。笔者在天津和北京的两家主要报纸上分别读到两位不同的记者写的文章,主题类似,都是说中国目前没有科幻作者,只有一些青少年科幻爱好者在写科幻小说。他们的论据是:到作协等有关部门去采访,没找到科幻作者的名单,也找不到近期出版了哪些科幻作品的消息。

实际上,中国科幻作者加入作协各级组织的本来就很少,科幻作品的创作出版更不在文联、作协这些机构的视野之内。在那里寻找科幻小说,一无所获是自然的。而一个地方记者要寻找星散各地的科幻作者,确实要费一番相当的功夫。迄今为止,科幻作家们最“对口”的组织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但这是一个没有经费来源的半业余团体,活动实力很差。

出于编辑或记者的个人兴趣,这几年还是有不少科幻方面的新闻刊登出来。把其中大部分关于好莱坞科幻片的娱乐新闻除去,针对科幻文学的新闻专业性和持续性都比较差,往往是在需要时临时组稿。

当然,也有几位在媒体界工作的朋友,长期钻研科幻,积累了大量资料,已经被视为科幻圈的“内部人”。象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的王欣然,几年来自主开办并主持该台的《科幻时空》节目,连续对各地科幻界人士进行录音采访,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个节目成为国内各种媒体里惟一的科幻类栏目。下面这篇短文是王欣然本人对这个节目的介绍。

电波中的科幻

(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

科幻与电波——广播的关系,无论是在以科幻还是在以广播为话题的讨论中恐怕都是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国内”科幻成为热点”似乎言之过早,而广播在媒体群难逐鹿的今天早已推动了二三址年前的风光,二者的结合自然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但是,不”惹眼”并不等于缺乏价值,在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中,笔者有很深的感受”在宣传、推广甚至推动科幻上,广播有它的不可忽略的独到之处。

首先,广播是真正的”交互式”。

在所有的媒体当中,广播最便于与受众进行即时直接交流,这一点庸置疑:这边主持人话音刚落,那边几条热线就已”有话要说”。在受众自我意识日益强化,不再人云亦云的今天,这种能自由交流的方式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笔者曾通过长途电话与《科幻世界》的谭楷、阿来两位老师分别作过”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文学的创作”等专题节目,同时开通热线,让听友”现场采访”。平时也不时有科幻话题小讨论,以上种种,听友反响强烈!

这种优势,唯有因特网能具有,但在目前的中国,因特网上和电波里的讨论所具有的影响力,实在有天壤之别。

其次,广播让科幻”活起来”

从笔者的”科幻时空”节目第一期开始,就非常注重以”演播”的方式来推介科幻名家名作。无论是《冷酷的平衡》、《天幕坠落》、《我、机器人》、还是《三色世界》,在请人分角色扮演或自己演播时,我都注意音效与背景音乐的搭配处理,以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氛围。

科幻小说就是”前瞻性的文学”,描写”未来”的作品。这恰恰给了广播节目最广阔的表现空间_机器人走过来,报告”前方有敌舰!”话音刚落,飞船就中弹了。这段情节用电影来表现,恐怕非得运用包括电脑特技在内的大批人马。而在广播里,只需嗡声嗡扎的一句话、移动声、爆炸声、警报声就足矣。在听众脑海中,这同样会留下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生动的、深刻的印象。在以情动人上,声音的表现力更是不可多得,在录制《冷酷的平衡》时,我请了一位声音甜美的老师扮演”妹妹”,播出后不少听众来信”供认”自己为她的”不幸”而落泪!

笔者认为,在传统心理上,中国的受众还是更乐于”听故事”,因此情节曲折动人,言之有物的文学作品一直比过于注重理念的文学作品具有广阔得多的市场。针对这一特性,具有动感而又不失”神秘”、给听友仍留下想像空间的科幻广播剧是不是让科幻在人们心中”活起来”了呢?

再者,广播的受众成份非常适合科幻传播。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与电视相比,广播受众的受教育程度要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