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迪克生前穷困聊倒,死后才享受哀荣。金庸的作品很容易阅读,拥有流行文化的潜质。迪克的作品阴暗晦涩。如果不是当年《银翼杀手》的电影发行成功,现在圈外人很少知道这个鬼才。金庸的作品展示主流价值观,迪克小说专写边缘人士,写变态、吸毒等行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作家里找一个和迪克相似的,莫如说是美国的王小波。
即使不考虑本人身世、作品特点,用一个武侠作家的名气去宣传一个科幻作家,也是败笔。两者的读者群并不相同。
当今出版社在科幻图书选题上,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一部科幻小说是给大众看的,是给所有读者看的。这正反映了他们对科幻文艺的本质理解不清。其实,科幻图书主要的读者就是科幻迷。这个群体业已形成,不需要再培养。中国的科幻迷群体相对比例很小,但绝对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大学扩招一倍左右,更将大学层次的科幻迷扩大了一倍的数量。而这个层次的科幻迷正是科幻图书的消费者。与其漫无边际地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读者,不如牢牢地锁定科幻迷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科幻迷群体。这样至少可以保本、微赢,成功的已经可以获得相当利润。然后,再在其它读者群里获得一定的销售额。
其次,出版商缺乏对科幻圈内部分化的认识。科幻市场发展至今,本身已经是一个内部分化相当深刻的局部大市场,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读者口味,都已经出现层次性和倾向性。笔者接触到一些搞科幻的编辑,他们常常告诉作者,什么样篇幅和风格的作品都可以投稿。这种说法看似开放,实际上是对市场划分心中无数的表现。
从类型上讲,预言类、创意类科幻,和传奇类科幻之间,早就有相当深刻的界限。一本杂志上同时刊载这两类作品,往往会得到针锋相对的舆论评价。这说明,至少在这两类之间,分灶吃饭早已势在必行。勉强合而为一,不能满足任何一方面的读者。《科幻世界》杂志社曾经推出过的《惊奇档案》,便是一个照顾了市场分化的产品。它提供了一种休闲类的科幻阅读,有别于此前此后任何一本科幻杂志。在市场上也得好了好评。可惜这个成功的市场开发无疾而终。
从年龄层次上,目前的科幻出版物,尤其是科幻杂志,覆盖了从初中生到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在这之上的科幻迷,也处在出版商的视野之外。九十年代以来,科幻杂志培养了大批科幻迷。他们中许多人已经走上社会,成家立业。当年曾经被他们热衷的青少年科幻杂志,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新进入市场的科幻杂志,仍然重复地扎在青少年科幻市场上,既是资源浪费,又导致过度竞争。
其实,中国科幻市场的开发者,一直在作狗熊掰棒子的事情:不停地吸引新的青少年读者,不停地放弃已经成年的读者。如果是校园文学和童话,这样作无可厚非,对于一种本质上是写给成人看的文学样式。这样作是对市场潜力的巨大浪费。一个成人科幻迷的消费能力,是十个青少年科幻迷加在一起也不及的。
另外,象科幻美术这样的产品,没有成人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形成市场。喻京川等人深有体会:与他们一起出道的美术界同行,可以开自己的美术作品展,可以把自己的画标上天价。而科幻美术仍然是寂寞的事业,有投入无产出的市场。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成人科幻市场还没有开发。不可能想象青少年学生会收藏几百、上千元的美术原创,并且还能把它们的价格炒起来。
许多读者并不清楚,杂志社出版商开发一种产品,直接买主不是读者,而是发行商。尤其是出版商。他们的书并不是一本本卖给读者的。在发行渠道中,熟悉科幻的机构和和才要少得多。《科幻世界》杂志社对中国科幻的一大贡献,笔者以为就是培养了一批熟悉科幻类出版物的发行商。这些远在舆论视线之外的发行商,正是从《科幻世界》身上看到了科幻类图书的市场前景。他们可能讲不出什么理论,但知道怎么去宣传和操作。
许多出版社费尽心血编辑了一套科幻作品,却只发行了几千册了事,甚至血本无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科幻发行商,所托非人。当然,这个发行商队伍极少。全国不过百十家,分散在各个图书批发市场里。出版社不熟悉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在整个市场链中,从出版商到发行商之间,便存在着一个断裂点。
发行商和零售商之间,也存在着断裂点。目前,图书零售市场上,新华书店仍然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其服务水平,员工动力,仍然停留在国营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压力,他们难以为图书的售卖花费力气,更何况在总码洋中数量微小的科幻图书。
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专业科幻书店已经在中国出现了。早在八十年代,舒明武便在重庆办起了科幻书店。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只是作了一次尝试。一九九八年,北京奇点文化服务公司开业,并一直经营到现在。作为一个专业销售科幻与科普类图书的私人书店,其取得的成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若干次科幻研讨会上,该书店创办者王红建都被邀请到会,介绍经验。
这些年来,还有长春、厦门等地的科幻爱好者创办过专业科幻书店。
目前,在零售端,专业科幻书店大有可为。以这些年每年上百种的出版量,尚有大量的科幻图书积压在出版社的库房里,没有与读者见面。等待着它们的是化为纸浆的命运。市场上还需要更多的象奇点服务公司这样的专业书店。
并且,在网络上销售科幻图书也是一个切入点。科幻迷中网民人数巨大,而且,边远地区的科幻迷购买科幻图书,只有走网络和邮购的渠道。
另外,在杂志领域,还缺乏一本科幻文摘杂志。这个构想有许多人提出过了。世界科幻博览筹办时,也曾想要作一本文摘杂志。但后来改弦更张。
对于创办一本科幻文摘杂志,持反对意见的人说,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三本科幻杂志,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