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4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而在青少年,特别是高等院校学生当中,广播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考虑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说广播适合科幻传播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了。

媒体中的科幻专家还有《科技日报》的尹传红。他是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以来一直与科幻界人士保持大量联系,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科幻的文章。

媒体忽视科幻的另一个原因,是从科幻作品是很难挖掘出公众感兴趣的东西。媒体要报导科幻,总想去联系大众趣味。而目前的中国科幻呈现出鲜明的“小众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某个重大科技新闻出现后,才会有记者收集一下与此有关的科幻作品,作为报导的线索写入文章。这似乎是记者唯一能找到的,科幻与公众的联系点。

以《后天》这部科幻片为例,科幻迷对它反映平平。而2004年到现在,中国大地气候异常。每逢飓风、海啸、倒春寒,人们无不想起《后天》中的情形。这部电影可以作为区别大众热点与小众兴趣的最好范例。

第二节:问题与前景

由于资料缺乏,记者不熟悉科幻第一线等原因,中国媒体上的科幻报导很稀少。偶尔出现的也经常发生错误,或者不深入。不过,科幻报导改善的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科幻迷进入记者行列。记者是个“养小不养老”的行业。更加上中国传媒业近年大幅扩张,许多年轻人加入到记者行列里。他们中有相当一批是科幻迷。这些科幻迷记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版面上加入科幻内容,或者组织对科幻作家的报导。这种原发性的动力非常值得鼓励。

网络也是宣传科幻的一个好渠道。网络首先能够把各地科幻迷聚拢在一起,帮助他们建立联系。另外,网络作为新生力量,其从业人员相对年轻。其中也有大量科幻迷。他们也在自己的网站上不遗余力地宣传科幻。

第七卷:科幻——从文学到文化 第六章:科幻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第六章前言

第一节:中国科幻研究回顾

第二节:对科幻研究的个人看法

第六章前言

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催促着理论进行提练升华。而实践要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理论进行指导。当然,在科幻文学,乃至整个文学领域,从来就不缺乏反感一切理论的实践家。记得有位编辑来到我家,看到桌面上摆着《现代主义》一书,就说,看这种书有什么用!

尤其是大学中文系、或者高自考使用的现行教材,有益的成份和空洞的教条,以及模式化的、晦涩的语言,还有某些政治术语混在一起。也是它们被实践家忽视的一个原因。

就个人的创作实践而言,笔者深深感觉理论还是很有用的。不止一位科幻作家,包括国内顶尖的科幻作家对我说,他创作到现在,感觉自己已经“顶住了”,束缚住了,不知道往下的路怎么走。相当多有天赋的作者创作几年后就离开科幻圈,除了收入等现实考虑外,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怎么写也是个重要原因。而从笔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创作其实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笔者以为,这正是科幻作家理论素养不足的结果。

另外,科幻文学本身就在江湖而不在庙堂。科幻的理论也没有因为要进入“体制内”而刻意包装自己。所以,它还保持着相当的朝气和锐气和生动性。

本章介绍了中国科幻研究的历史,并试图从中分析出它的前景。由于全书的结构经常在调整之中,本章的某些内容原来被安排在第三章里,现在被单独抽出来集中在此处讨论。请各位读者见谅。

第一节:中国科幻研究回顾

不算解放前,五十年代以来,科幻作家们边创作边研究,从未停止过理论探索。主流文学界不重视,科幻界自己当然要重视起来。而且正是因为无现成理论可循,科幻作家必须寻找创作的自觉性。非是中国如此,即使在美国,研究科幻的也基本是科幻圈自己的人。

1956年三月,郑文光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谈谈科学幻想小说》一文,这是笔者收集到的最早的科幻理论文章。同年,郑文光还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作了发言,其中相当多内容涉及科幻创作。

七十年代末,中国科幻进入又一次高潮。叶永烈是其中主要的研究家。1979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论科学文艺》一书,其中便有相当篇幅谈及科幻创作。叶永烈对科幻研究的一大贡献,是对中国早期科幻史的研究。顾均正的科幻小说,许地山、安子介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等等,都是他从故纸堆里发现的。尤其是《月球殖民地小说》,被暂定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开端。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黄尹主编的《论科学幻想小说》。此书是一篇论文集,收集有当时第一线科幻作家的研究文章,作者包括肖建亨、童恩正、叶永烈、宋宜昌、杜渐等。还有一批主力翻译家,王逢振、卞毓麟等等。撰文介绍外国科幻。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少科幻作家试图对科幻创作进行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文章条分缕析,已经初具轮廓和规模,至少可以看到一定的研究方向。尽管书中的许多资料已经过时,但就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性而言,到目前为在正式出版物中仍无出其右。可惜由于大环境不利,这些探索基本都中止了。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领导,叶永烈发起创办了《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并自任主编。该内刊共发行四期,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是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科幻状态的珍贵资料。

一九九零年,叶永烈和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编辑了《科幻小说辞典》,该书主要以缩写的形式收录国内外科幻代表作,并兼发评论。四川科普出版社于2000年编辑出版了《科幻爱好者手册》,介绍了相当一批中外科幻经典。福建少儿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重,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幻理论家冈恩的名著《科幻之路》。已经出齐了六卷本。该书为世界科幻史上优秀作品的汇编,范围广及欧美亚许多国家。冈恩在每篇作品前加长篇评论,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间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这部书的翻译使国内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