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包含实用技术的教育,你的教育能不能用到生产劳动上,再一个,教育者是否能够脚踏实地的下到厂里去下到田里去,跟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两句话同时也就共同的意味那就是,道德教育。
前面一个不用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政治就是道德,政教不分嘛。
后面这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味你和劳动者,和无产阶级站到一块,无产阶级是道德的榜样。
无产阶级对于他们具有最深厚的阶级感情。
他们把上级领导当成再生父母。
另外,教育与被教育者既然都被看做知识分子,他们就被当做了改造的对象,教育是教知识的,知识的规范和忠孝的规范永远不可能重合。
所以服务和结合的意思都是改造,就是要抛弃知识分子那样一种傲气,那么傲气和忠孝体系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这个教育方针是要知识分子改造自己。
首先从感情上要纳到对劳动人民尽孝,因为他是你的衣食父母。
另外,要对各级父母官尽忠。
所以忠和孝都在里头了。
我们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虽然初中毕业,也被算作知识分子了。
我们当时心悦诚服的,下去的时候非常积极的。
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很肮脏,学了知识嘛,离忠孝已经有距离了,我们赶快回到农民里面去,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后来果然打成一片了。
所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方针虽然带上了时髦的意识形态的字眼,但其实和苏联和马列主义没有多大关系,本质上还是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忠孝立国的教育方针。
对于现代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方针是一种限制的教育方针,是一种不教育的方针,是一种打击摧残的教育方针。
我们可以看一看,历次政治运动一直到文革发展到极端。
文革中解散大学。
即便没有解散,也是名存实亡。
其实这是多年一贯教育思想的必然结果,经过这样一个二十多年培养的知识分子,除了少部分例外,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一个什么模子呢?奴性十足,知识贫乏老化,缺乏创造力,而互相内斗互相扯皮互相算计的劲头倒是不小。
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只有这样的人人才能生存下来,稍微有个性的都被淘汰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怎么不好,这是时代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提法,一九八三年邓小平提出来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前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显然痛感中国教育三十年走入了封闭一个死胡同。
那么这样的一个教育提法也有所变化。
比如有人提出教育不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的人干脆就说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加强了对文化知识的技术的分量,比如说把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来要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这是非常技术化,工具化的提法,以前要被称作白专道路的,只专不红了。
就是有了两大改进。
但所有这些提法并没有 从本质上对教育有实质性的改变,只不过换了一些说法,宽松了一些。
教育仍然被看做国家意识形态的一条战线,我们今天讲教育战线,我们好像在战壕里,前面是敌人,我们在讲台上面,前面是敌人,我们要对其斗争。
在这方面,我们用军事化的方式把它变成官方独揽的教育。
这一点并没动摇,必然是如此。
只不过更加强调了知识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特别提出专门人才。
那么这种技术工具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就与经济效益,经济利益挂钩了。
既然有这么强大的工具性,可以培养专门性人才,专门人才是可以带来效益的会创收的。
所以教育出了衙门权力的特点以外,又带上了经济的特性。
知识被看做一门赚钱的技术。
知识分子被看做资本家。
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导致大规模的教育腐败,使得教育管理部门形成了利益集团。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工具化是的大学成为机械化管理的重灾区,现在这种机械化的管理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了,而且还在变本加厉。
一切人文指标都按照一种量化的原则标准化治理。
比如教育大跃进,扩招,扩招百分之几十甚至几百,这就是量上的大跃进。
所以我们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基本上就在干这些事情。
就是使一切关系都理顺,什么是理顺呢,就是可以输入电脑操作,变成一种程序。
教学行政管理是越来越健全了,规模是越来越大了,而教学本身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了。
我们回顾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教育最有生气的时代,恰恰是教育体制最不健全的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甚至百废待兴。
但是那个时候最有活力,也就是刘道玉的时代,最有活力的时代。
而目前是空前健全而又空前死板的时代。
有的人把这种技术化量化归结为我们引进现代西方大学的分课题制。
其实大谬不然,这完全是搞错了。
西方大学固然有学术化专业化的分科体制,也分得很细。
但是他们的分法和我们的分法不一样。
没有哪个西方大学有我们这样完善的量化统计的标准。
什么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一般出版社和权威出版社,论文篇数和影响因子,什么省级项目和国家项目,一般项目和精品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什么省部级奖励和国家奖励,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师,还有院士的人数,这些都是评价一个大学排名的指标。
我不知道国际上大学排名的指标是否按照这个来排的,我觉得按照这个尺标中国大学绝对是世界一流大学,怎么会落到一百名之外,这很奇怪。
但是它是国家投入教育经费的一个凭据。
国家没有办法,它按什么投经费,它根据什么来给你,就靠这些东西。
教育部门和各个领导都被纠缠在这个指标里头,根本没精力去做实际的有意义的工作。
当然,这要归结为中国大学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