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6 章(1 / 1)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实,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是他另立新学,从根子上把儒学给毁掉。

要知道,在自然科学,儒学更加的脆弱,不堪一击。因为,自然科学有一个很牛逼的地方:它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定理。

譬如:初中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这都是可以做实验的。更别说化学,那更直观。能把儒学的脸打的生疼!

但是,张昭没打算去挑战这么高的难度。直接拆儒学的根基,反扑的力度也会是空前的。

一步一步的来吧。

他现在需要时间去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改革。说的更直白点,他要培养一批跟着他走的利益集团,这样才不怕反扑。

儒学不就是一帮搞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在撑吗?

他的力量现在还很弱小。

“走吧!”

张昭沉思了一会,带着随从、亲卫们绕到城南的平江伯府看望陈夕凤。

这段时间过年,这只金凤回平江伯府小住几日,陪着她母亲。

马车走在繁华的南城道路中,将近傍晚时才抵达。

张昭给陈家一个子弟引到正房的花厅中稍等。这是对他身份的重视。

稍后,便见陈夕凤带着香风盈盈而来。

她穿着件橙色的长袄,凶大腰细的丰腴身段显不出来。鹅蛋脸儿白净,五官充满着古典意韵,明艳动人。此时,一双水汪的丹凤眼中藏着难言的惊喜。

陈夕凤声音清澈的道:“老爷,你怎么来了?”

张昭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美妾,轻轻的抱着她,让她羞的满脸绯红。这不是家里啊!萍儿看见倒没所谓,关键是花厅这里门开着的。这里人来人往的。但四五日未见,她还是很想念丈夫的怀抱,闭上眼睛,依偎在张昭怀里。

“有点想你了。过来看看。这几天在这边可还好?”

陈夕凤感觉心颤了一下。如同一池春水,无端的被风吹皱。心中仿佛有甜蜜的滋味流淌而过。或许,再过十年,她都会记得此时他特意过来看她说着平淡却触动她心弦的这一幕吧?

“老爷”

“咳咳”俏丫鬟浮萍咳嗽两声。提醒有人过来了。

张昭笑笑,松开陈夕凤,道:“你安心陪着你母亲。我过两天来接你回去过元宵。”

陈夕凤仰着头,凤眼中柔情万种,妩媚入骨,乖巧的答应,“嗯。老爷,你何时离京?”

张昭道:“一时半会走不了。还得和朝堂诸公掰扯。”

他得把年前提的那些政策、方案全部都落实,才能去辽东、奴儿干都司。

陈夕凤牵着张昭的手,“那你留下来吃晚饭?”

张昭摇头,“我和你两个哥哥喝酒吗?你婉儿姐姐她们等着的。”

“哦。”

陈夕凤情绪有点低落。不想才见到他就分别。但是正到饭点,张昭说的是实情。

她带着丫鬟浮萍依依不舍的送张昭到垂花门,目送他在淡淡的早春夜色中离开。心中相思千千缕。却不知从何时而起。

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

时间过的飞快,转瞬之间元宵节就过去。张昭这几天都在家中休息,等待着年后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

至于早朝,弘治皇帝现在基本就罢掉。时间已经是弘治十六年,弘治皇帝的身体早出现问题。

现在张昭推荐这个“御前议事”制度,合理的利用时间。他能偷懒当然就偷懒。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弘治皇帝在执政末期就时常罢早朝。常常因此被大臣、言官劝谏。他都是听进去,但坚决不改。

唉,明代的早朝真不是人干的事。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五点开午门进场,七点钟退场,就是为走一个形式。何其之痛苦!

要说早朝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否则,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为何会这样设计制度?

明太祖的政治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驱逐鞑靼,重整山河,复华夏衣冠。干出这样伟业的人,其政治能力在历代帝王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

所以,明人敢吹牛逼说:历朝得国之正,无过于我朝太祖。

当然,明太祖杀功臣那也是真心狠,屡兴大狱。跟着这样的老板,还是很恐怖的。

回归正题。

早朝之作用。其一,用于君臣议事。这一条到弘治年间已经不存在。现在用的是阁臣票拟、司礼监批红这个书程序。

议事,基本是弘治皇帝召见几名重臣就定下来。再就是经庭、或者武英殿的廷议。

而现在,张昭推荐弘治皇帝改变,已经统一为:御前议事会议。大约为三天或者一周召开一次。有紧急情况除外。

其二,仪式感。

这一条现在保留了。

张昭穿越前,网络上有一种青一点的说法,叫做生活需要仪式感。早朝这事,大致有一个类比。

比如,大学时期各专业下面的班级常常混在一起上课,而且寝室也有混编的。

这和初、高中时期固定的老师、同学不同,和日后走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体现出你们是一个班的学生?

大学时,每个班都会配一个辅导员,相当于高中时的班主任。约莫每周就会召开一次班会。

而往往只有这个时候,一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才会坐在一起,各个住的近或远的寝室才会凑在一起。然后,班主任、班干部通知各种班级里的事务。

评个优,说下考试成绩,宣布某个规定,提醒注意天气转凉等等。

啊,原来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

这就会造成一种凝聚力。

而如果具体到朝政上,当然这人际关系比大学时期复杂的多,经常召集的群臣开会,一样的搞各种操作,自然而然的会培养出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概括起来就是:国家!

所有,古人不是傻逼。搞的这么痛苦还要坚持下来当然是有原因在里面的。

而且朝会还属于礼仪的一种,历朝历代都会搞。但真正搞的像开“班会”一样,规定天天早朝,那就只有大明朝。

其三,稳定人心。

封建主义社会,天下的稳定往往是系于一人:皇帝。皇帝每天在奉天门的城楼上当着两千朝官的面吹风,这足可证明一件事:天子无恙。

如此,人心自然稳定。

当然,官执掌朝政的年代,政治基本稳定。看宋明两朝,基本没有太子造反,或者皇子夺位这种事。正德皇帝死后,天子之位空悬三十七天,天下都无事。

弘治皇帝现在执行“御前议事”制度,基本是正在逐渐的替代早朝、以及各种议事制度。

效果当然是非常好的。其一,覆盖早朝、各种议事的职能。其二,提高效率。

而这对弘治皇帝的身体也有好处。他属于常年熬夜、早起把身体给熬垮的。

张昭前两天公开上奏章,建议翰林学士列席“御前会议”。这两天京中的报纸都吵成一团。

不吵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