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7 章(1 / 1)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别误会,这不是说张昭的提议争议很大。翰林学士们本来就是“储相”。

譬如说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王鏊,他就已经有入阁的本钱,王侍郎旁听的资格都没有?

再比如如今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这是数朝老臣,无论是威望、资历都是够的。谢迁屡次推荐他入阁,只是给首辅刘健压下来。

这个提议没有任何争议。

报纸炒作是因为最近没有大新闻!朵颜三卫那么跳,结果被我朝“名将”新秦伯一战拍死,正准备重立大宁都司。鞑靼人年年入寇,最近正在互市。

引为大明心腹大患的“套虏”,一边是榆林城外的互市,一边是固原镇的大小堡垒,怎么选还用问吗?

南边土司叛乱,年中就被南京兵部尚书王轼给灭了。最近琼海民乱,不值得一提。

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张昭引发“风暴”之后,根本没管,在家中休息,等待着二十日召开的御前会议。

正月十七日的清晨,一场小雪覆盖着京师。

张昭醒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外面白茫茫的一片。被窝里香喷喷的。他身上有点重。

昨晚某些需要打码的画面涌入脑海中。张昭扭头,就看到陈夕凤睁开眼睛,表情羞涩。

他左手边的陈初静也醒了。最靠里的云梦也醒来。

张昭嘿嘿一笑,没照镜子,估计应该是比较邪魅的那种。

笑闹着起床。两个俏丫鬟去取来早餐,四人就在卧室里的小桌上吃早饭。时间已经是上午九点许。

围坐在小桌边享用着美味的早餐,陈夕凤见张昭握着她的手,禁不住丹凤眼妩媚的飞他一眼,心里羞涩又甜蜜,但嘴上不饶人,右手拿勺子喝着南瓜粥,戏虐的道:“老爷,奴家发现你们男人都好色。你后来又看上我,是不是贪恋我的美貌?”

旁边服侍的浮萍、柳二姐两个俏丫鬟掩嘴吃吃的笑。

张昭知道这金凤口是心非,掩盖她昨晚热情如火的羞涩。他感觉到两人的感情已是水到渠成。凑过去,在她耳边问道:“那你顺从我,是不是也贪恋我的相貌?”

陈夕凤给这话问的俏脸、耳根发烫,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她家相公很英俊的,且经商才华出众。否则,她哪会那么容易“沦陷”?

金凤抬头,妩媚的丹凤眼看着张昭,小声道:“是。”

张昭忍不住畅快的笑起来。

这就是她啊。很大胆。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很有些后世那些女孩子的感觉。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

耍着夫妻间的花枪吃过早饭,张昭亲自在房间里教授着陈夕凤“识文断句”。

陈夕凤因为庶出,又是女子,根本没有怎么读书。

程朱理学有一个很扯淡的原则: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又是要大加批评的观点。臭名远扬!

张昭直接拿着今天的《真理报》的头条社论文章教陈夕凤。那是他写的,“论普及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

其实中国古代的数学一点都不落后,相反还是非常先进的。儒家的君子六艺中就包含数。说句实话,秀才相公们在乡间要是不会算数,很多问题、纠纷,他们是没法调解的。

中国的数学早期是建立在算筹这种工具的基础之上。在汉朝时出现集大成之作《九章算术》。

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九章算术中就有涉及。然后,因为我们的计算工具是算筹,这就决定我们的数学研究走的是和古希腊文明另外的道路。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著作,解决勾股定律,圆周率,开平方,开三次方,方程组等问题。

发现没有,差了一点东西:几何!

我们在初中学习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而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重应用、轻图形,而且是竖写,用算筹去算,往代数这个方向的研究。但在几何上面,那就落后了。

煌煌著作《几何原本》要到明后期的利玛窦和徐光启才翻译、介绍过来。

再后面的数学知识: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数列等等,中国就开始全面的落后。到微积分这个层次更不用说,我们是全面向西方学习。

所以,整体的数学历程,在前期我们是属于领先状态。这和我们汉唐的辉煌是吻合的。

国家兴盛,科技才能兴盛,天天打仗科技树肯定挂。同时,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明代时,中国的数学就已经开始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科举不考数学。自科举略作发展,数学就不在考试范围内。明算、明法、明字等科在唐朝一开始举行科举时就不受重视,后面干脆废除。

大明朝搞的是八股文科举。

这不要怪朱元璋。去看一下唐宋时的科举有多么坑爹,就知道明代八股的好处。至少在公平上面,那还是有保障的。

文章好不好,至少是有据可依。八股嘛!唐宋时那完全是考官的口味。

比如,张昭现在下场去考试,以他那八股文水平,就算他位高权重,估计没人肯昧着良心帮他吹。因为,这玩意写的好与不好,太容易分辨。

当然,时过境迁,八股文到后面除开训练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基本就是给废品,而且严重的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不提倡,想想,这怎么发展?

没有四六级,能有如今英语在中国的普及?

第二,珠算的普及。

算筹和算盘,这是两种不同的辅助计算的工具。

在明朝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珠算开始普及。因为算起来更方便、快捷啊!

但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数学全部是建立在算筹的基础上,没人会算筹,那些数学经典著作怎么看得懂?

这相当于是把数学换了一个体系,而偏偏研究没有跟上来,数学的发展不停滞才怪。

张昭现在所处的就是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他在《真理报》的头版大声疾呼,要重视数学的发展,要在珠算的基础上,把数学的体系重新建立起来。

其实,新军营初级学堂里的数学,全部都是用的横写的算式。这不算张昭原创。元代时就有。

而他推出的数学体系就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这也是后世通行的数学体系。

在后世,一道数学题,不管是什么语言去表述题干,可以写的千奇百怪,但最后写出来的数学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样的。

阿拉伯数字,再加各种数学符号。

张昭的目光为何会突然转到数学上去。这并非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决定。

而是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极大漏洞。

理学家,特别是其开创性的人物亚圣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