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6 章(1 / 1)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起来,每样菜都让大人盛一点。

  “易弟,还是你做饭好吃。”李隆基跟着吃红烧肉。

  本来肉挺多,其他人还可以尝一块,结果一家三口过来,别人吃不上了。

  “好。”小家伙表示赞同。

  “其实不应该给沰儿吃口味这么种的菜,盐多,吃完了口渴。”

  李易看着小家伙吃得开心的样子,不忍心撤下去换别的菜。

  “偶尔吃一顿。”王皇后帮儿子说话。

  “养成习惯了,知道还有更多的味道,孩子就不爱吃清淡的食物,好在咱们沰儿不挑食。”

  李易笑着说,小家伙一脸认真的模样努力地使用筷子,有时候夹不住,会掉回盘子里。

  李隆基喜欢这种温馨的场面:“易弟,东西两市今天买卖不好做,何时可恢复?”

  “日即可,他们自己会选择去城外的市场,因为便宜,而且由于是新地方,干净。

  到时候三个市场会形成平衡,东市的东西一直比较好,城南市场中高端的产品少。

  除非是有人租了铺子,然后自己经营好东西,不过城南有钱的人少。”

  李易知道会有分流出现,百姓们图个新鲜去新市场看。

  过些日子,百姓还是喜欢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买东西和吃饭。

  李隆基颔首,咽下嘴中的菜:“这日你管了?”

  “管不管都行,损失不是很大,明天东西两市的人带来的东西会减少,更有人带东西去新市场。”

  李易如是说,实际上决定帮东西两市暂时平衡一下。

  晚上抄一遍,肉买回去额外加工,菜就制作成干菜和咸菜。

  庄子里也要吃饭,自己不杀牲畜,骨头什么的庄户愿意啃就啃,剩下的送给提供免费汤的地方。

  未来几天,会制作大量的腊肠和腊肉,用熏和竹屋送风阴干的方法,可以多放一段日子。

  庄户不爱吃腊肠和腊肉,主要是李易不爱吃,嫌口感不好。

  别的香肠,又保存不了几天。

  “今年京兆府人口可超过二百万?若是,还需建更多的房子。”

  李隆基关心人口,眉宇间又忧愁之色。

  “三哥,二百万绝对有,对于逃户来说,京兆府是好地方,不用担心粮食和工作问题。”

  李易看出来了,人多了,吃饭就多,京兆府养不起。

  那么多的人,干什么活儿?

  “给为兄说说。”李隆基的愁绪在刹那间消失,李易说有办法,保证有办法。

  “人过来组织好,修路,往山南道修。

  同时从别的县挖山皮土,给出产连种子都回不了本儿的荒地铺上一层。

  秋天开始种大棚,冬天蔬菜下来,修好了路,向山南道贩卖。

  去年卖了豆子,双方各取所需,今年路更好,卖蔬菜。

  拿棉被保温,黄瓜、茄子、生菜等,可以坚持到地方。”

  李易知道更多的人过来是什么目的,要个户籍。

  落了籍贯,便放下心,不再是逃户。

  到时候百姓自己会选地方生活,有的还可能去山南道,有的向北。

  “粮食从河南道运?估计河南道的水田已经放水了,马上会种植籼米。”

  李隆基把粮食的事情补充一下,山南道自然也有粮食。

  山南道的河流不比京兆府少,再往西北不能卖蔬菜了。

  那里是蜀地,蜀地冬天有青菜,气温没低到蔬菜无法生长的程度。

  “然!”李易忍痛:“隔年后,拆了大棚,种棉花。加工棉花,需要人手。”

  “还有其他的小规模养殖业,养蛆、养鸡、养蝎子、养蜈蚣、养蟾蜍,我都有技术。

  蝎子、蜈蚣、蟾蜍,属于药材,直接到野外抓费劲,不如养起来。

  一个小区域养一种,朝廷收也行,我收亦可,产业多样化,相互辅助。”

  李易说完,低头吃饭,再不吃就全凉了。

  彻底放下心的李隆基吃得香,不着急了,事情全由李易安排。

第九百三十七章 倭国使者多惊奇

  李隆基吃得安心高兴的时候,一支队伍从洛阳那条路来到蓝田县。

  若仔细数一数,五百五十五人。

  他们穿的衣服和正常大唐人穿的不同,但一些风格还相似。

  路上的时候他们感慨于从洛阳修到这边的驰道,马车跑来跑去,速度快。

  根本见不到在路上背行李走的人,看到的人要么是那一片地方附近村子的,要么是坐在车上的。

  等到了蓝田县,他们显得更吃惊。

  路边的院落,好多人家是二层楼,即便一层的,也见不到任何破旧。

  墙壁是雪白的,院落中的路干干净净,院子中栽了葡萄树,菜园子用栅栏隔开,鸡散放着。

  这是村子,不是县城。

  待走到蓝田县县城,根本没有平房,至少是二层楼,还有的是三层。

  路面一律碎石路压得平整,路两边有明渠,渠水清澈,潺潺流淌。

  路上走的人身上就没有一个衣不蔽体的,更多的是身穿丝绸。

  应该是学堂的地方,有孩童的读书声传出。

  走到一个酒楼前,看到有人在那里拿起个陶碗,舀上些绿豆水,咕嘟咕嘟灌下去,把碗放到旁边有水的桶里,继续赶路。

  队伍走过去瞧,知道是什么水了,其中一个人拿起碗,也舀了半碗,看酒楼门。

  门口有伙计,也打量这一群人。

  此人做了一个喝的动作,伙计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他喝进去,再看伙计,伙计还是没动。

  他把碗放到木桶中,未发生任何事情,无人要钱和阻止。

  大家懂了,免费喝,好厉害的酒楼,竟然给人提供不要钱的绿豆汤。

  继续往前,瞧见了药铺,药铺门口有医者坐着给人把脉。

  等看完,写方子,看病的人也看一看方子,点点头,折起来收好,向北去。

  另一个人过来,坐在把手腕搭在脉枕上。

  队伍又停下,观看,听医者问话,队伍中有人能听懂,用自己的话翻译给其他人听。

  等这个人也把脉完,医者又一次写方子。

  看病的人问了问价钱,摇摇头,揣起方子,也往北去。

  第三个看完,进药铺抓药。

  “他们看完后不抓药,是觉得价钱贵,不愿意治疗?”队伍刚才喝汤的人走过来问。

  “是,要吃十二副药,在铺子里买,需一缗又二百钱。不过并非不愿意治,而是去拿不要钱的药。”

  医者声音平和,向下一个患者点头,又一个人坐上去。

  “到地方了,长安果然不一样,免费给汤喝,免费给瞧病。”队伍中的一个人用他们的话感慨。

  会说大唐的话的人则摇头:“此处不是长安,是蓝田县。一县都这么繁华,长安……”

  “你们是倭国来的?”等着瞧病的队伍中,有个年轻人询问。

  “是,从倭国而来,我是下道真备,请多指教。”此人微微鞠躬,显得很有礼貌。

  “好说好说。”年轻人抱拳回礼。

  “那你们可要快点走,现在晌午,去长安还有段路,看你们带了不少东西。

  天一黑,长安城门不关,皇城门要关,你们就没地方……你们可以去李家庄子看看。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