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一个个的自我调整能力很厉害。
除非是被流放或者不停地贬官, 来回折腾。
比如冬天把长安生活的官员往南方贬, 北方干冷,有个炭火盆就行。
过了黄河继续往南, 开始湿冷,浑身上下哪都难受。
刚到个地方,不等休息好, 又贬到其他地方, 继续赶路。
吃不好、睡不好、心情更不好, 感冒了, 体温升高、肌肉酸疼、呼吸困难,挂掉。
天一亮, 大家很默契地不再提起李易,努力工作。
……
“吃饭,海鲜多, 随便吃。”游艇早上稍微放慢了一点速度,就下一网, 弄来很多鱼,以及海虾。
鱼里面东星斑比较多, 李易给烹饪好。
“这种活的,想在长安吃, 要多少钱?”李归藏看着清蒸东星斑问。
至于为什么要清蒸,这是李易那时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么鲜活的东星斑,用其他的做法,纯粹浪费食材,干烧、煮啊什么的都行,甚至可以拔丝、腌成咸菜。
“不要钱,因为只能咱们的游艇带回去。”李易笑了。
“知道了, 无价。”李归藏觉得这鱼好吃,想着找船队捞出来,给大带回去。
如今明白,愿望成空。
“明天中午的时候, 咱们会到一个地方休息,当地的情况不明,需要咱们自己去看。”
李易说起航程,游艇速度快,今天早上到菲律宾,明天中午抵达新加坡。
他脑海中有地图,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很多国家都不想让自己那时的国家保持领土范围。
那南海的曾母暗沙,贴着人家马来西亚的地方,果然很近。
这个可以有,以后大唐的岛子更多,咱们先去占上。
“师父,能看到咱们的船队吗?”
灼灼小丫头第一次出真正的远门,上次去海参崴不算。
“估计能吧,遇到了咱们给他们枪和子弹。”
李易认为大唐的船队应该会在当地停留,交换东西、收集信息。
马六甲海峡特别重要,除非在上面的位置开个运河,也就是克拉运河。
泰国不干,把那个地方给分开,另一边就全是那什么教的人,他们早想独立。
没分开都闹呢,分开就没了。
缅甸、孟加拉,都特别讨厌那个教,他们不听当地的政府管,就认为要恢复以前的荣耀。
克拉运河修不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新加坡和北美那个国家。
修了运河,新加坡经济要受到剧烈冲击。
同时失去了战略主导地位,北美的国家就想着用这个马六甲海峡扼制李易的国家。
无论是战争扼制,还是航运扼制,都一样。
运河一修,李易国家的航运费用立即下降。
“我是不是能修一下,五十多公里而已,修完了,大唐的船队节省的时间绝非一丝半点。”
李易想着修一下,不用大唐的人修,大唐派来几百个工匠,加上炸药、工具,给当地人好处,当地人就修了。
五十公里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距离,它还能远过京杭大运河?
当地百姓不够用,从其他的地方雇人过来一起修,给足够多的好处,并且后勤保障。
修好后,航运距离,差一千多公里呢。
如是思忖着,李易慢悠悠把早饭吃完。
回书房看地图,用尺子进行测量,同时查资料。
看那五十多公里的路是什么情况?修建的难度大不大?要都是山,甭修了。
“算是平原啊,两边先不管,中间的位置找人挖,一米一个人,二十万人的话,挖上两年,怎么也能挖出来供大唐船只正常通行的运河了。”
李易查完,按照大唐的船来计算,不是十万吨级的那种。
雇佣二十万人,外面的人工便宜,一天一个人给五钱就够。
一天一千缗,一年三百六十多万缗。
两年加上其他的费用,八百万缗。
关键这地方要属于大唐,往后谁想从这里通过,就要交钱。
“慢慢想,看把八百万缗扔在这里划算,还是放在大唐国内更好。”
李易没敢直接下决定,国内也需要建设。
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 商人国体各不同
被李易惦记的地方,守马六甲海峡关键位置的,在大唐此刻叫萨庐都。
当地有人居住,还种地、捕鱼呢。
没有那个什么教过来,地方都是他们的,他们生活状态还可以。
他们在海边和东部的平原地区居住的多,丘陵地带的人相对少,不过也有人在那里狩猎。
另外他们以交换东西生活,马六甲海峡有船只路过,其他的地方不好停留。
尤其往大唐来,感觉新加坡是剩下一段海路的最后一个补给点一样。
一般情况商人需要淡水,会在此上岸。
当地的居民也不懂得河里的水可以卖钱这个道理,还领着别人去取水。
然后再看别人有什么东西,双方进行交换。
现在很多本地人聚集在一起,一早上烤鱼吃。
他们自己捕鱼比较费劲,不用网,用木头矛,乘小船到海里,看到有鱼就扎。
再远的地方他们也不去,换来的东西以铁器和陶管居多。
他们自己采集胡椒、花椒、桂皮等东西给别人。
对于具体价格他们不是很懂,反正按照自己付出的和收获的来看,很好。
“你们应该晒盐,本来不应该教给你们,不过咱们大唐那里的盐田别人能看见,最终也会学去。”
面对着当地人,大唐这一拨四十艘海船和一艘蒸汽机船的队伍头领贾潼边说边比划。
他能当头领,不仅仅因为他是羽林飞骑的营长级人物,还有他的外语能力。
他出来之前,跟在长安和洛阳的夷商们学了九种以上的外语。
到了这边,他连续换语言与对方交流,终于可以在某些单词上达成共识。
鱼就是船队给抓的,过来后先补给了淡水,又美美地洗了个澡,双方已经交流相处三天了。
他要教对方晒盐,解放生产力,别用罐子煮来煮去的。
同时又给对方一大堆的农具, 包括锄头、镢头, 两个不属于同一个东西。
锄头以除为主, 用来清理草,镢头以掘为主,刨土。
锄头前面更多为宽扁, 镢头是长扁。
镐头是为了刨更深的土,包括碎石头的。
当本地人拿到镰刀的时候, 好多人抱在一起哭, 居然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贾潼带领的队伍很自然地得到了优待, 当地人给唱歌、给跳舞,拿出来全部的香料。
贾潼决定这次的航行到此结束, 不继续向前,前面有别人。
他带领队伍上岸,绘制地图、记录物种, 顺便制作标本带回去。
这里继续往别处走, 有更多的东西, 足够他们收集, 好木头要砍伐。
待回程时,路过之前知道的地方, 跟对方换粮食、木头。
如此船队会装满东西,而这里,他们要帮忙建设, 成为大唐船队的据点。
对方吃着烤鱼,同样比划着说, 询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