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3 章(1 / 1)

宋帆 耽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没有结果。

起初之时,他以为父亲只是和四大商会一伙,早已得到内部消息,还当面斥责他和四大商会人心不足、重利轻义。朱承平这次倒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告诉他要耐心等待,并要他好好记下这次粮食之战的所有细节,说是将来对他大有益处。

朱文锦被父亲这番高深莫测之话吸引,便沉下心来帮着家中处理生意上的事情,同时也更加细心地关注着神工集团与四大商会的交战。

这期间便有很多事情令他感到不解,而这些事情经他细心思索,竟然发现件件与徐家甚至四大商会有着隐隐的关系。

朱家今年之所以会异常忙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大规模地扩大生产。这其中之一是改造作坊,而朱家此次对作坊的改造,不仅仅是单纯的扩建,而且还秘密地进了一些新的设备。

织造坊的机器升级是常有的事,每个商家都在暗中进行技术升级,以求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因此,进行设备更换这种事情,任何一家商家都会在暗中进行,这也就是朱承平所说“有些事情不方心交给外人去做”的意思。

朱文锦不是外人,所以他多次参与到自家作坊的改造之中。不过由于他对作坊之内的操作十分外行,故而所能参都是些接待、沟通之类的公关活动。技术升级这种需要保密的工作,此时多由商家自己的工人独立完成,按理说是不需要对外人进行接待与沟通的。可是朱家这次不同,他们新进的设备不是由自家的师傅改造完成,而是完完全全地从别的商家购进。

并且这商家还不在杭州,好像是在离杭州很远的北方。出于朱家保密的原则,对方商家派出前来安装调试设备之人,皆是由朱文锦暗地里给安排的食宿。

在这一过程锦便发现了很多令他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说,那些设备的样式。朱文锦虽然极少参与到家族的生意中来,可俗话说,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朱文锦对于家里作坊中的纺织机械还是见过的,至少知道它们的样子与结构。可朱家新进的这些纺织机械,却与自家原有的那些相差甚大。

用船将一台台包装严密的器械运到杭州之后,朱文锦曾在对方商家师傅的安装之时,见过几次。这些器械看样子皆是铁制,而并非传统纺织机那般用木头制作。而它们的样子更是奇怪,朱文锦从未见过,在他看来,那些东西根本不像能够纺织的器械,而倒是更像自己曾在运河之上偶尔见过的一艘船上,那个能够突突冒烟、据能让船自行划动的机器。

这也让朱文锦对对方商家的身份产生了疑问。此次为朱家提供设备的商家来自北方,按照朱文锦的猜测,他们应该与四大商会有联系才对或许便是父亲与徐家达成关于粮食买卖的协议才促成了这种合作。可在接待的这些天里,朱文锦非但没有发现与徐家有关之人,甚至还发现父亲对徐家之人的态度有极大的转变,变得不像之前那般恭敬,或者准确地说,是变得十分强硬。

四月初六的时候,吃过早饭的朱文锦照例前去父亲房里请安,这次他又看到徐家之前派来与父亲谈粮食收购的那两个掌柜。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情,两人与父亲发生了一些争吵,好像是两人斥责父亲干了什么不该干的事,却被父亲强硬地顶回去,而且似乎还在嘲笑他们不识时务。

双方不欢而散,朱文锦问父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朱承平却只是告诉他与徐家有些竞争。见儿子似乎担心,他又笑道:“无妨,都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嚣张!”

朱文锦自然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会说徐家死到临头。不过没过多久,他便发现徐家真的出了些问题。

朱家的扩张除了作坊方面的改造之外,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收购上。毕竟要织出更多的丝绸,设备的效率提高了,还要有更多的蚕茧才行。

论生意规模,朱家在江南一带只算中游偏上的位置。往年这个时候,在杭州的原料收购市场上,织造行首徐家向来是风头强劲,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要占到五成以上,这也与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相符。

然而今年情况有些怪异,自蚕茧上市以来,徐家迟迟没有动作,反而是朱家一改往年不温不火的作风,在市场上到处抢购蚕茧,风头直逼过去的徐家。

“难怪父亲对徐家之人这么强硬,这是要取他们的位置而代之啊!”在收购了几批的蚕茧之后,朱文锦想着,“可是朱家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呢?”

第二六二章 问罪

四月的日子眼见便要过去,杭州一带的商界之中,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怪异状况,终于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怪异的状况,不但发生在织造行业,便连茶盐、瓷器、运输等领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而稍加琢磨,便是不怎么接触商业的人也能看出,这些状况所指向的便是正与神工集团谈判的四大商会。

人们似乎找到了神工集团之所以不与对手达成协议的原因所在他们在利用四大商会投入巨大、资金流转不灵的弱点,想拖时间压低价格。

想到这点,人们便开始佩服起神工集团的手段来。不过,佩服归佩服,对于双方谈判的前景却没有人抱乐观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四大商会不会向对手屈服的一时的资金周转不灵,不过是失去一些市场份额,少赚两季的钱。可如果坚持下来,同样会赚到相应的钱。而且失去的市场份额又不是抢不回来,以四大商会的官场关系还有巨大人脉,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而四大商会面对这段时间的不利局面,并没有找神工集团启动谈判,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强硬。而在人们看来,这种强硬的后果便是接下来四大商会会重新将价格提上去。

好不容易盼来的大好局面,转眼便逝,许多人重新开始焦躁起来,找杨帆劝谏或是问罪的大小官员便如雨后春笋一般重新冒了出来。只是,不巧得很,杨帆又不知所踪,想来是跑到哪个地方躲清静去了。

许多官员赶到杭州,结果是乘兴而来,失望而归。这里面最大的官员要属荆湖路的置制使李纲。

四月二十七这天,李纲急匆匆地赶到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