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群情激愤
到处都是一片水深火热,抢粮的抢粮,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官职——搜粮官。
那些不愿意交粮的,轻则一顿毒打,重则甚至有杀人的现象出现。
粮食一石石的运往马车上,托运到大营里,而百姓家中的余粮,则撑不了几天。
抢了百姓们的粮,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辽东很快就出现屯粮买粮的情况,那些权贵们自然也要交粮,但他们又从百姓这里再搜刮一道,美其名曰“买粮”,实际上就是强买强卖,富人家的鹰犬来到贫农的家里,会直接将剩下的粮食搬走,然后给你留下几个铜板,也算是可怜可怜你了。
可在这乱世,粮食才是硬通货,在粮食紧缺的时代,钱能买到粮食吗?不能买到粮食饱肚,钱还有什么用?
拿着手里的几个铜板,看着缸里仅剩的一瓢米,却只能空望天流泪。
剩下的几天里只能喝飘着几粒米的稀到不能再稀的稀粥,当稀粥都喝完后,就什么都不剩了。
富人权贵仓库里屯起高高的粮仓,而穷人贫农却无粮可吃,活不过这个冬天,每一天过的都是苟延残喘。
当稀粥喝完之后,还能到哪里去找吃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数万人都一拥而进大山里,直到老虎都躲着人走,飞禽不敢露头。
野味也没了就吃树皮,吃观音土,只要能填饱自己肚子的都吃。
实在没有东西吃的就躺在大街上,如今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到处都有饿的不成人样的无力的躺在道路两旁,虚弱的眼神望着你,干巴的手朝你伸过去,不要你的钱,只求你能施舍些饱肚的给他,哪怕是碎屑也好。
四处怨声载道,饿殍遍野。
城里乡里都一个样,街上到处都有饿死的人的尸体,就这么横躺在那,没人清理。
因为没人知道他到底是死了,还是饿的快要死了,如果你去搭理他,他就会紧紧的缠住你,直到你给一口吃的。
无人收尸,井井有条的地方变得一片混乱死寂。在饥饿面前,人只会忘却礼节和道德,变成一只无情的野兽。
人逐渐忘记了阶层的束缚,随着饿肚子的人越来越多,下级阶层的人开始聚在一起,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富人权贵的府上。
富人权贵也大肆雇佣家丁卫士以防暴动,在某一天终于爆发了暴动,这是一场抢粮的战争,下级阶层向中级阶层宣战。
一开始平民手无寸铁,完全不是那些手执棍棒的家丁仆人们的对手,后来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冲进了权贵的府内,将粮仓洗劫一空。
几乎辽东各地都爆发了类似这样的暴动,各地阶层的矛盾因为缺粮而渐渐放大,局势越来越失控。
更可怕的是,难民开始逐渐向高句丽其他地方转移,无疑加大了其他地方的压力,不可控的局势很可能会延续到整个高句丽!
下面很快就向盖苏文报告了此事,他的做法是封锁。传令下去高句丽各城不准难民进城,并在沿路设下关卡,严禁难民入境,若是有胆敢闯入者,格杀勿论!
命令冰冷且残忍,这对难民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无数奏折如雪花般向高宝藏飞来。
如果说慑于盖苏文之武力,对其篡位之举沉默算是明哲保身,那如今盖苏文抢粮之举,是动了国之根基,百姓不安,国家动荡,他们已经忍无可忍。
局势越来越混乱,辽东各地的暴动已经让州官头疼不已,盖苏文这是在倾全国之力在跟唐军耗!
桌上全是弹劾摄政王的折子,高宝藏见此景不仅不乐,反而心中害怕得紧,朝堂之上是风云骤变,他这个王是名存实亡。
虽说盖苏文一天不倒台,他一天都难以亲政,但他就怕自己做错了什么,盖苏文立马就派人一刀将他砍了。
于是任凭百官如何弹劾,高宝藏依旧不敢动他,反而将盖苏文派来的使者请了上来,宣言:“现如今大敌当前,若是唐军不破,国将不国,尔等皆为奴隶猪犬,吾倾国之力必让唐军灭亡于此地,擒唐皇李世民于殿上为万民谢罪!”
诸臣皆知,盖苏文这是铁了心要将唐军剿灭,这战争一方不灭是不会休止的了。
百姓的矛头现在还只是指向那些富人,还没有指向朝廷,事情还有转机,只要先将唐军剿灭,再安抚难民,过个几年事情就完美解决了。
近十几万大军围着卑沙城,水泄不通,周围三个城池联系都被切断。
但是高句丽军一直都没有进攻的心思,辽东各地的搜粮官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大营里,高句丽人丝毫不缺粮食吃,甚至盖苏文每餐都能大鱼大肉。
还是有一些人对现状有担忧,但按明渊的话说,辽东的百姓过的多惨,唐军将来只会更惨。
他话说得没错,而且透析到了唐军的大问题——严重缺粮。
卑沙城内已是四处哀嚎,严重的缺粮导致整座城内上至官员、下至黎民已经足足吃了将近一个多月的稀粥了。
吃不饱,力不足。诸臣饿着肚子见皇上,将士饿着肚子上城楼,没有粮食,军心涣散,恐慌很快就会流行。
李世民甚至早早的就有了想先撤一步的打算,无奈于许牧几乎每天都要来面见他一次,用各种理由将他托在这里。
可当他每每质问许牧到底有没有信心,许牧每次都回答有,但当他每每问他何时才能出兵的时候,许牧却是一拖再拖,总说时机还不成熟。
在大会上,李绩和李道宗更是急不可耐,现在军中粮食紧缺,若是此时再不一搏,等到将士们虚弱得握不住刀剑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高句丽大军抢粮的消息他们自然也是知道,所以他们也清楚盖苏文选择不攻城就是要跟他们硬拖到底。
无论如何他们此时都只能放手一搏了!
“不行,还没到时候。”
然而许牧一句话,却是将几乎意见一致的大会弄得群情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