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招揽2(1 / 1)

第214章 招揽2

  待王安领着众人走到半山腰时,先前还和颜悦色的他却忽然止步,扭头看向山上草庐,神色渐渐冷了下来。

  “君侯,此人如此不识好歹,且待我带人去放把火!”

  莫护苟见状急忙跳出来, 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我就不信,把这老东西的家给烧了,他还敢不从君候!”

  “放肆!”

  王安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冷声呵道;

  “你当我王安是何许人也,若不辟人便要族人吗?”

  “如果当真如此,我与那残暴无道的桀纣又有何区别?”

  见王安声色俱厉,莫护苟知道此番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缩了缩脖子,慌忙跪地叩首谢罪。

  王安也没多理会对方,只是扭过头去,继续盯着远处草庐,却是一直无言。

  “君侯莫要生气。”

  ——此时一旁的简雍出声相劝——

  “正所谓人各有志,君侯何必强求一隐居老朽。想来其人也是过惯了闲云雅鹤的日子,不愿受到束缚……”

  “不是宪和想的那样。”王安直接打断了简雍的话,摇头叹道。

  “我并没有强求贾公如何如何。只是思及此前在雁门,在渔阳,在辽西连番大战,出生入死,这才好不容易换来了朝廷加封亭侯。

  “不料我如此努力,得了高位,这些士人却依然无视与我,故心有不平罢了。”

  其实这也是王安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

  按理说我都是配紫带金的人了,论家世、论爵位、论战绩,每一项都是上上之选。

  此番为了招揽这贾习,可谓是降尊降贵到了极点,对上谁都敢拍着胸脯自夸一句礼贤下士了。

  可为什么这贾习就是不愿意从我?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王安最终还是把这个问题给抛了出来;

  “这……”

  简雍仿佛想明白了什么,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话。

  见对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王安不禁心生疑惑。

  “宪和,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道来。我又并非心胸狭窄之辈,岂会因一二言就轻易怪罪与你。”

  “好叫君候得知……”

  既然被王安问起,简雍一咬牙,再也不管身旁的牵招频频对其打眼色,一步上前,拱手说道:

  “在下的意思是此事或许与君侯的威德、地位、出身这些无关。”

  “哦?”

  王安愣了愣,满脸狐疑地看向简雍;

  “宪和这是何意,还请细细道来。”

  “如果在下所料不差,这也许是主君与主母的婚约之故。简雍丝毫不做掩饰,肃容说道:“想辽西赵太守与朝中赵常侍的关系……所以让这些士人有所疑虑罢了。”

  “竟有此事!”

  王安闻得此言,着实吓了一跳。

  不是赵苞从小就与赵忠割裂了吗?

  就这还要被人疑虑?

  这道理讲不通啊!

  然而思索良久后,王安才终于醒悟过来,自己此前是被现代思维所束缚了,低估了汉代人的乡土、宗族观念。

  要知道汉代人特别讲究血浓于水,对宗族和乡党都是极为重视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赵苞虽然从小便与赵忠分了家,还曾在不同场合当众痛斥赵忠。

  可毕竟其人确实没受到任何来自北宫的打压,升官速度还不慢,再加上与赵忠那未出五服的关系,又如何不会让天下士人生疑?

  而王安身为赵苞的女婿,自然而然就被这些士人给一并疑上了,只是不敢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已。

  一念及此,王安的脸色阴沉不定。

  这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此前他还想着与赵芸成婚后,能在宦官和士人之间左右逢源,好处占尽。

  可如今看来,好处虽然也有,被朝廷封侯,还一下子就成了议郎,将来只要外放便唾手可得一2000石高位;

  可坏处也是致命的。

  如今被士人给疑上了,想来也不会再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文士会投靠我。

  这真是喜忧参半!

  想到这,王安满脸的不甘,心中更是无限的惆怅。

  为了娶赵芸为妻,我出生入死了不知道多少回,结果才换来这么个结果,这真是天意弄人啊!

  一时间,此前骤然获得高位的喜悦和骄傲彻底消失了,反而多了几分无奈。

  “君侯不必过于介怀……”

  一直沉默的田畴见此情形,急忙上前正色劝道;

  “依我看,此事也未必如宪和所说般严重。”

  “哦?”

  闻得此言,王安心中一动,连忙问道;

  “子泰此话怎讲?”

  “属下以为那贾习不出仕,一则固然是存了明哲保身之心,一心隐居不想过问朝堂事,否则此人也不会隐居于此;

  “二则也有党锢的原因,对朝廷心灰意冷,这才选择不仕而最重要的是彼辈有眼不识泰山,没见过君侯沙场逞威,决胜于千里的雄姿,不识得君侯乃天下英雄,这也是因为君侯暂时无恩德予中原之故……”

  “所以说,君侯的恩威在于幽并,根基也在幽并,在那里只要君侯大手一挥,定然应者云集,如此而已!”

  田畴这一番言语,听得王安瞠目结舌。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事情居然会是这样,刚想开口说话,却又一时无言。

  其实王安很想问问田畴,既然幽并二州人心在我,那为何公孙瓒还要视我为敌,为何田楷还敢为了冒功而对我不利?

  不过王安终究没有将这番话说出来。

  而就在王安胡思乱想之际,山岗上,望着孙子离去后的贾习早已回到草庐里,捧起那卷《鬼谷子七十二策》继续研读。

  却发现早已心乱如麻,再也看不进去了。

  索性合上书简,再度走出草庐。

  此时云收雨竭,蝉鸣蛙叫之声不绝于耳。

  贾习顿觉心烦意乱,忍不住一腿将面前的青蛙给踢回池塘里。

  望着水塘里溅起的涟漪,贾习这才心绪稍稍平复了些,继而闭上双眼,开始努力回忆方才与王安见面的所有细节。

  良久后,只觉脑子无比清明,思维也是极为清晰,居然想到了很多此前不曾想过的事情。

  忽然,他似乎有所得,赶紧跑回屋里,居然开始认真地磨起了墨。

  良久后,这才提笔,在早已准备好的竹简上开始写着什么。

  仔细看去,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人名;

  关羽、黄忠、徐晃、徐灵、李儒、张辽、吕布、胡车儿、田畴、牵招、简雍、胡车儿……

  一直写下来,直到快要写满竹简的一面时,这才幡然醒悟。

  继而愤然将手中笔掷于地上,顿足叹道;

  “终究是我想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