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招揽1(1 / 1)

第213章 招揽1

  见对方如此厉害,王安大喜,连忙三步并做两步上前,也不待贾逵介绍,便朝贾习行礼道:

  “在下乃是太原王家三子,王长庚,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先生果然乃神仙中人!”

  “君侯谬赞了……”

  听说是太原王家三子,又瞥见对方腰间挂着的紫绶金印,贾习便能猜出来者的身份。

  只见他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不急不缓地朝王安回礼道:“老朽只是一白首愚夫,岂能得君侯如此夸赞?”

  “先生过谦了!”

  王安见对方神态如此从容,心里更是欢喜,于是试探着问道:“先生学识渊博,有太公望之能,如今天下板荡,不知先生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呢?”

  贾习听罢,知道王安是要考教自己,本想随意敷衍过去,又恰好瞥见王安肩膀上的一片水迹后,却又改了主意。

  只见他淡淡地说道:“那就要看君候是想隐忍待发以观时局,还是想奋发任事,砥砺前行了。”

  “要是隐忍待发如何?奋发任事又如何?”王安正色问道。

  这关系到日后的前程,王安不得不慎重对待。

  “君侯要想隐忍待发以观时局,可择一边鄙之地为官。以老夫之见,益州、吴地两处都是极好的,足可保君侯数十年平安。”

  听说是益州和吴地,王安对这贾习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深知历史进程的他当然知道这两处乃是绝佳的存身之所,更是未来刘家和孙家的龙兴之地。

  就凭这两处险地,哪怕将来曹操统一了北方,天下十三州已然独占九州,刘、孙两家也能独善其身。

  在王安赞许的目光下,贾习继续说道;

  “如果君侯想奋发任事,则应尽量求得外放的机会,以求主政一方。届时君侯可努力清理地方豪强,严惩不法之徒。如此一来,地方平安,百姓安居乐业,皆会感念君侯的恩德。”

  “哦?为何要自求外放,在中枢任事不行吗?”

  见对方居然建议自己外放,王安就更佩服了。

  “呵呵……”

  只见贾习捻须轻笑道:“朝堂上宦官与公族正斗得你死我活,无论是高门士族,还是豪强大族,谁搅合进去都会时刻有倾覆之危。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其在中枢耗费精力,干那与民无益之事,何不如将精力放在地方的施政上,还能多救些人。”

  “君侯如此精明,又岂会看不到此点,又何必框我?”

  王安听罢,暗自点头,对贾习有了更深的了解。

  显然此人是个实干派,且善于审时度势,哪怕隐居此荒野之地,对天下形势也依然了如指掌。

  一念及此,王安对这贾习更加喜爱,于是上前握住的对方双手,恳切言道:“如今天下浩荡,民不聊生,百姓日益艰难,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每思及这些事,我便心忧如焚。

  “在下欲请贾公出山助我,随我一同造福地方百姓,不知贾公意下如何?”

  见对方对自己如此礼遇,贾习心中微动,旋即又想起什么,却又摇头拒绝了王安的邀请。

  “老朽一山间野人,无德无能,如何能随君侯做事?”

  “君侯还是另寻才德之士为好!”

  “贾公过谦了。”

  王安却是连连摇头,声音越发恳切;

  “贾公之智,实在是在下生平罕见,还请贾公随我下山,为我出谋划策,我实在需要仰仗你的智计……”

  “不了……”

  贾习用眼角余光扫了扫王安身后众人后,却却依然干脆利落地拒绝王安的邀请。

  “老朽已是垂垂老矣,实在不愿为仕途奔波,还望君侯见谅!”

  可哪怕贾习态度如此坚决,王安眼中不悦之色一闪而过,却依然没有放弃,越发恳切地说道;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昔太公望(姜太公)年七十依然屠牛于朝歌市,乃至于八十才得遇文王,领大军伐商,到了九十方能封地于齐。”

  “如今贾公才区区60有余,正是春秋鼎盛,又何谈老迈?”

  “老夫岂能与太公望相比!”

  不论王安如何劝,贾习依然拒绝出仕。

  “太公望乃兵家之祖,一代武圣,老夫乃一介腐儒,百无一用,岂能与之相提并论。”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可贾习却依然不从,王安也是无奈。

  身后的关、张、吕等人见此越发不耐,要不是估计王安在此,众人肯定要给点颜色这个不识抬举的老家伙瞧瞧。

  其实这老头如此不识抬举,王安心里也是恼怒不已,可为了维持人设,却不得不强压怒气,还要装作一副礼贤下士的表情,与对方约定互通书信后,才勉强作罢。

  可眼见无功而返,心情低落却是难免,最后王安只好领着众人下山,乃至于贾逵被贾习留了下来也没有过多理会。

  “祖父,王大人很厉害的,为何祖父不愿意出来辅佐他?”

  望着王安一行人离开的背影,贾逵正色问道;

  “哎!”

  贾习叹了口气后,幽幽说道;

  “小逵,我与你直言好了,此人能三番五次大破鲜卑人,的确是个人杰,这点我是知道的。”

  “那为何还要婉拒?”

  ——贾逵满脸不解地问道——

  “难道祖父当真年纪大了,不愿意奔波劳累?”

  “这是什么话?”

  贾习摸了摸自家孙儿的头顶,笑着说道;

  “方才这王安不是才说起太公望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吗?老夫才区区六旬,又岂会服老?”

  “那又是为何啊?”

  听说祖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不愿出仕,贾逵越发好奇。

  “那是因为此人的妻族!”

  摸着下巴的胡子,贾习终于揭晓了答案。

  “此人的正妻乃是辽西太守赵苞之女,那赵苞与十常侍之一的赵忠份属同族,二人早已割裂,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既然此子娶了赵苞之女,那就免不了与赵忠有了牵扯,如今天下士人皆与宦官势不两立,试问又有谁会甘心为这种人驱使?”

  “所以王大人娶了赵家女乃是走一步臭棋?”

  贾逵终于听明白了祖父的意思。

  “当然是臭棋!”

  ——贾习嗤笑道——

  “此人自以为聪明,想在这宦官和士人之间左右逢源,可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天下哪有好处占尽的道理?”

  “哎!人性如此,私心作祟下,哪怕再聪明的人,都会被利益给遮闭住双眼,乃至于看不清形势。”

  “看着吧,就凭此种关系,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智谋之士会为他效力!”

  “要不是老夫见他此来的确诚心,方才甚至连话都不会跟他多说一句的。”

  “可是……”

  贾逵斜着小脑袋,正努力思索着什么。

  看孙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贾习摸着对方的头说道;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好叫祖父得知……”

  贾逵抬起头来,昂首挺胸地说道;

  “孙儿只是在想,既然祖父曾言将来天下有变,礼崩乐坏,到那时如王大人这种善战之人,还会不会为士族所接受?”

  “这……”

  贾习摸向孙子的手顿时僵住,愣在当场,默然良久,甚至不知孙子何时已然走远,只留下后者的话依然在耳畔徘徊。

  “祖父好生保重,孙儿要去投王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