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这就是所谓的安居乐业?
“是谁说大唐现在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
轰……
此话一出。
现场所有人几乎都同时愣住了。
公然在朝堂之外谈论这种话题,无论如何都是大忌呀!
更何况还是当着皇帝李世民和百官之首长孙无忌的面。
这无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啊!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不敢说话,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此时此刻。
李世民的脸上也是神色微变。
因为一直以来,他都以为大唐在自己的治理下已经变得四海升平,繁荣昌盛了。
现如今大唐四周的强敌都已经被灭的差不多了,而且大唐现在的户籍人口比他刚登基的那会儿翻了一倍还要多。
这难道还不是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象征?
然而李世民怎么也没想到。
就在刚刚。
他最引以为傲的两件事,竟然遭到孙明这小子的质疑。
“放肆!好你个孙医官,竟敢非议国政?”长孙无忌立刻上前指责道。
“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先后灭突厥、平铁勒、收柔然,横扫漠北;然后又举兵西征,吐谷浑王伏顺举国投降;大唐四周再无强敌,如何不能说是四海升平?”
“再者不论大唐境内何处发生灾荒,陛下必定拨款拨粮救济,忧民之心古今难觅。如今大唐户籍人口已经翻倍,这难道不是百姓安居乐业?”
长孙无忌表面上是在指责孙明,其实则是在拍李世民的马屁。
“辅机,你先不要再说了。”李世民抬手阻止,同时摆出一副从谏如流的姿态。
“你就让他说,朕倒要听听大唐现在如何不四海升平,百姓如何不安居乐业的!”
他声音低沉,语气严肃,就算是聋子也听得出李世民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不过孙明并不在意,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
“陛下灭突厥、平吐谷浑,的确让大唐边境暂时安定下来,但距离四海升平,孙明以为还差得很远。”
“朕灭突厥,平定吐谷浑,还只能算是暂时安定下来?”李世民的眉头更加紧锁。
“陛下对突厥和吐谷浑的处置都是降而未服,服而未化。”
“眼下大唐军势正盛可能没什么,一旦将来形势有变,他们便会死灰复燃。”
“前段时间归义王叛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嘶——
一听孙明这话。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之前归义王逃走的时候他们也想过很多原因。
但却从未在自身问题上思考过这个问题。
事实上……
孙明这些话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后,中原动荡不安,突厥人就立马趁机复国了。
“嗯……”
李世民托腮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孙明所言确实有些道理。
“那依你之见,怎样才能彻底收服突厥和吐谷浑,使其永远不再生叛?”长孙无忌板着脸问道。
李世民也往孙明的边上凑了凑,显然对这话题来了兴趣。
孙明清了清嗓子:“突厥和吐谷浑本质上都是游牧部族,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生活物资来源是导致他们屡犯边境的根本原因。”
“要想彻底收服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如果草原上的百姓能随时拿手里的牛羊换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谁还愿意天天打仗,过刀口舔血的日子啊!”
“嗯……”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听得点头如捣蒜,因为他们也觉得孙明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好吧,那四海升平就暂且不说了,但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点总是真的吧?”李世民目光悠悠地问道。
他最引以为傲的功绩已经被孙明否定了一条,总不能另一条也被否定掉吧!
自己作为皇帝,难道不要面子的嘛?
“并不是!”
然而孙明并没有给李世民面子。
“这些年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之事时有发生。”
“一到冬季,没有粮食及御寒之物的百姓只能饿死。”
“加之朝廷为了征讨高句丽,竟派人到民间高价收粮,与百姓争食。”
“难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冻毙于野就是所谓的安居乐业?”
“还是说陛下和长孙大人眼中的百姓仅仅指的是那些豪强士绅,而不是广大吃不起饭、穿不起貂皮的贫苦百姓?”
“可是在陛下的治理下,大唐的户籍人数翻了一番也是事实啊!”长孙无忌有些不服气地说道。
“呵呵——”
孙明淡定一笑。
“如果朝廷不打仗,不与民争食的话,百姓户籍人数到现在何止只翻一番?”
孙明这些话有如一个个响亮的巴掌,狠狠地打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脸上。
此刻李世民的脸上火辣辣的。
他生平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羞愧和耻辱。
他现在很想大发雷霆。
但孙明刚才说的那些话句句在理,而且还是他自己要求人家说的。
要是现在对他发怒,只会显得自己小肚鸡肠,不能容人。
再说了,孙明这些话朝中的文武大臣肯定是不敢说的。
这样很容易导致自己被下面的人蒙蔽双眼,看不见真正的民生疾苦。
总而言之。
李世民现在对孙明是又爱又恨,强忍着不让自己爆发出来。
夜色之中,三人都沉默了。
只有篝火上的羊肉串还在不停地冒着油花,滋滋作响。
沉默了许久之后。
李世民突然对长孙无忌说道:“辅机啊,朕没想到民生竟然还如此疾苦。”
“既然如此,朕决定将东征高句丽的计划延迟。”
“回头告诉程咬金,筹粮之事以后再说吧!”
“陛下不可!”
孙明一听李世民要将东征高句丽的计划推迟,立马就开口立刻阻止。
李世民顿时懵了:“什么不可,刚才不是你说的朝廷与民争食吗?”
“陛下东征高句丽的决策是对的,而且诏命已发,岂能轻易废除?”
“那你说吧,朕应该怎么办?”李世民面带怨气的问道。
终于上钩了!
孙明刚才说了那么多,等的就是李世民这句话。
“其实孙明颇通种植之术,我种的粮食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成熟期短。”
“只是孙明客居长安,没有田地可以施展。”
“喔?你还懂得种粮?”李世民不可思议地问道。
孙明谦虚地回道:“只是略懂。”
虽然这会儿李世民还不太相信孙明说的话。
但是田地他有的是,让孙明试试也未尝不可。
“这样吧,关中还有二十万亩未分封的皇田,反正荒着也是荒着,你若愿意尝试就拿去用吧。”
说完,李世民眼神幽幽地看了一眼篝火上的羊肉。
孙明拿了几串递给李世民:“谢陛下借田给孙明种粮。”
“等粮食成熟以后……我一定按照市价给朝廷供粮。”
李世民一听顿时都懵逼了。
“朕给你土地让你种粮,你还要收朕的钱?”
孙明笑呵呵地回道:“陛下出地,孙明出力,都得有所获利才行嘛。”
李世民想想这话也对。
要是没有任何利益,吃力不讨好的活谁愿意干,干也干不长久。
“好了,不过你得保证你种的粮必须按照现在的市面价,永远不能涨价!”
“陛下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辅机可以作证。”
李世民郑重其事、信誓旦旦地说道。
“陛下金口玉言,何时说话不算过了?”长孙无忌在一旁阿谀道。
太好了!
孙明差点高兴地叫出声来。
假如把二十万亩地都种上超级粮种,那到时候得产出多少粮食啊!
这市面上的粮食一多,行情价格必然下挫。
但是现在好了。
李二金口玉言把价格定死。
以后无论他怎么种,都是旱涝保收,踏踏实实地坐享厚利了。
光是想想,孙明就觉得爽得很。
窸窣窸窣。
就在这时,边上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脚步声。
众人回头一看。
原来是卢国公程咬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