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一网打尽(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3216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93章 一网打尽

  午时将至,数十名犯人抻着脑袋已经就位,等着监斩官一声令下。

  刑部尚书朱纯臣到场,他戴了副西洋人搞出的眼镜,虽说看得清楚了些,脑袋却也晕了点。

  儿子说需要适应,戴习惯会好的。朱纯臣平日里不怎么戴,今日在大庭广众下,他需要更好的视力,才能看清楚汹涌的人潮。

  没错,中国人自古喜欢看热闹,今日同样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挤着。

  距离他几百步以外的地方,王承恩劝朱由检,“朱公子,咱们回去吧,这里太挤了!”

  朱由检带着他进了一家绸缎铺,给了主人家赏钱,爬上他家二楼的房顶,骑在上面,总算将刑场的景象尽收眼底。

  朱由检看到李自成等人围在四周,又看到一个身影靠近,英国公张惟贤。

  张惟贤学着朱由检的样子,交钱,进门,上屋,骑在屋顶上。

  “陛下不是来看热闹的吧?”

  朱由检回道:“英国公肯定也不是。”

  既然都不是,君臣俩骑在屋顶上,何苦来哉?

  刑场上有保定侯梁世勋、翰林侍讲孙之獬等几十人,他们的犯罪证据确凿,斩杀在律法之内、情理之中。

  只是,皇帝是否急了点?福王世子朱由崧还在负隅顽抗,太监李永贞罪大恶极,为何不等着一起?

  朱由检没时间等,今年眼瞅着要过去,过了元日便是崇祯元年,他要将精力调整到东北边的战场,会一会据说是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强大的骑兵。

  所以,北京城内的事情必须在今年收个尾,边军的裁撤、军户变民户同样需要年底前见效,不能耽搁明年开春后的播种。

  张惟贤突然用手一指,“陛下快看!”

  他们居高临下,已经看到骚动的人群。在人潮涌动中,已经有几百人开始有目的的靠近刑场。

  王承恩失声叫道:“劫法场的?”

  等的就是他,朱由检和张惟贤都不甚惊奇,似乎早已预料到。

  动手的已经远超百人,看样子两三千不止,他们冲上行刑的台子,赶走刽子手和维持秩序的衙役。

  监斩官朱纯臣落荒而逃,眼镜掉在地上,被人群踩得粉碎。

  虽然朱由检派人打过招呼,面对气势汹汹的匪徒,朱纯臣还是有些慌乱。

  王承恩没听皇帝说过,看了会觉得奇怪,既然我们事先谋划,这应该是一个圈套,待敌人钻进来就该封锁口袋,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没有,完全没有。

  朱纯臣带着人在勉力维持秩序,保护百姓有序撤走。

  而那些劫法场的,还有原本准备行刑的几十人,他们聚集起来向距此最近的城门跑去。

  朱由检想的是,让他们走吧!

  张惟贤问:“陛下为何不在城内斩杀他们?”

  朱由检觉得,还是城外好,京营的黄得功和周遇吉早已张网等候,让他们再聚集一些,别少了谁!

  “那陛下可知,这些人什么来历。”

  “被京营、都督府淘汰的武官,被藩王造反连累的勋臣。”

  张惟贤必须替他们说几句话,“这次行动足够了,望陛下收手吧!”

  宗室全部被牵连,二十九个一等亲王折了二十七,剩下两个不该处罚的暂时也在大牢里。

  至于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几乎跟着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皇帝进一步扩大打击范围,引诱京城的勋臣们加入造反队伍,然后将其擒获。

  没错,是“引诱”,钓鱼执法。

  皇帝故意离开京城去天津,给所有人假象,让人以为造反会成功。

  他安排魏国公徐弘基留在京城,竖起反抗皇帝的大旗,有了统一的领导,勋贵们趋之若鹜。

  到最后,皇帝的阴谋得逞,收网时收获满满。

  让张惟贤不满的是,皇帝似乎意犹未尽,他料定勋贵中还有漏网之鱼,于是安排今日的当众行刑,骗你们劫法场,目的是“引诱”,让尽可能多的反对者跳出来。

  朱由检看着张惟贤,“国公说的对,是该收手了。长则七日,短则三日。”

  “陛下,勋贵并非轻易得来,不管是我等国公,还是世袭的百户,都是祖辈对大明有功德,在战场上奋力杀敌换取的。还请陛下手下留情,莫要赶尽杀绝。”

  “国公所言不虚,朕又岂会不知。那么,国公可否知道军中实情,这些世袭的百户、千户、游击将军能否才配其位?

  都督府在册千余军官,有几人是每日点卯到岗的,体恤勋贵固然重要,难道要拿大明的存亡做赌注吗?”

  张惟贤没法回答,他站在勋贵的立场,讲的是个人的利益。

  而朱由检,说的是国家大义。

  这么比较起来,并非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而是如何完美的结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义间做出妥协。

  军人为何奋勇杀敌,想的是封妻荫子,用军功博得爵位,让儿孙活得更容易一些,他们何错之有。

  朱由检冲张惟贤摊手,“你是宗人令,宗室和勋臣归你直接管辖,他们应该获得什么待遇,以什么样的方式,还请国公拿出意见。”

  张惟贤指着城门方向,问道:“若微臣有了解决之策,陛下可以饶恕他们吗?”

  “惩处罪魁,余者不问。”

  “微臣明日上奏疏,请陛下御览!”

  “英国公别走啊,朕带你风流快活去!”

  张惟贤明显一愣,他觉得皇帝在开玩笑。

  朱由检拉着他,一起从屋顶下来。在刚才的一段时间,朱由检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取得对勋臣的压倒性胜利之后,他需要勋臣的首领张惟贤提出方案,制定一套优待宗室和勋贵的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让他们享受祖辈传下来的荣耀,同时又不会影响大明的军政。

  接下来,朱由检打算去小白脸的青楼看看,不知他有没有在嘉定伯府的竞拍中获胜,青楼中是否有那几名江南女子的身影。

  张惟贤很局促,一路上反复说;不太好吧!

  朱由检回答:“放心吧,有朕在,你就是奉旨PC,国夫人那边说不出什么。”

  小白脸的青楼名叫丽春院,很俗的名字,朱由检隔着老远看到小白脸本人,在门口应酬客人。

  这货特别热情,引着朱由检到了里面,一边走还一边说,“我丽春院不负众望,在今日嘉定伯府的竞拍中拔得头筹,六名江南女子已经到位。今日将召开一场百花会,为几位姑娘寻她们的意中人。”

  “什么百花会?”

  “六位姑娘分别出题,能赢得姑娘心意的,便可上楼与姑娘见面。”

  “多少钱?”

  小白脸似乎很嫌弃的样子,啥钱不钱的,俗气!

  临了,补充一句,“看客人对姑娘的喜欢了。”

  朱由检有些好奇,问道:“你们从嘉定伯府得来这些姑娘,花费几何?”

  小白脸伸出三根手指,足足三千两啊,嘉定伯太贪了。

  六名女子,一千两买,三千两卖,赚取每人差价两千两,合计就是一万二,嘉定伯很会做生意啊!

  小白脸接过话头,羡慕道:“人家是国丈,当今皇后的父亲,谁不给个面子。而且,嘉定伯根本不靠这个来钱,他擅长阴阳八卦,京城的达官贵人几乎都找他算命,每次的卦金是五百两,登门求卦的络绎不绝,这一天下来得多少钱啊!”

  朱由检暗中嘬牙花子,周婉言平日够“作”的,看来是有遗传。这嘉定伯又是倒卖人口,又是假装神棍,攒了不少钱呐!

  他的卦真有那么灵,恐怕未必。

  朱由检登基以前,怎么没听说北京城有个周半仙?

  还不是他做了皇帝,周婉言成了皇后,于是这周奎的身价水涨船高,很多人请他算卦可能是变相的行贿,想和皇后一脉攀上关系。

  朱由检问小白脸,“这家青楼是你开的?”

  小白脸露出难为情的神色,解释道:“不瞒朱公子,我是一直想开一家,可惜没那个福分,现在只是为人家待客跑堂的。”

  “很好,青楼出事,你不会被抓起来!”

  这是何意啊?

  朱由检没有过多解释,既然小白脸不是老板,那就容易撬动了。

  他只是个打工仔,但是看他在茶馆里招揽客人的热情,看他一举一动拿捏的那么好,这人太适合做生意了。

  即便不推荐去做报纸,随便让他负责哪个买卖,都是一把好手。

  安排好朱由检等人,他跑去门外招揽客人,小腿嗖嗖的,非常麻利的小伙子。

  张惟贤问:“朱公子好像话中有话啊!”

  朱由检回答:“我怀疑这家青楼与嘉定伯达成某种交易,什么女子能卖三千两银子?而且还是刚从江南入京的。”

  “朱公子的意思,他们是一伙的。”

  没错,这是他们共同在炒作。什么江南出身,各种出色的技艺,还进献给皇帝,像模像样搞拍卖,目的都是炒作她们的身价,让他们奇货可居,最后高价转手,谋取巨额利润。

  “百花会”开始了,六名女子逐个登场,因为距离远,灯光影影绰绰,众人看不清,只知道对面的女子很好看。

  她们没有出声,而是每人表演一种乐器,吹箫,弹琴,笛子,不一而足。

  然后,有人登台宣布规则,每位姑娘出一道题,合心意的请上楼与姑娘叙话。

  说明白了,是叙话,能否春宵一度,那要看人家姑娘是否愿意。

  整个过程没有收钱,人家不愿意同房,你也没办法。

  第一位姑娘出了个谜语,谁能答出会成为她的如意郎君。第二位想让对方为他弹奏一曲,寻找她最爱的曲调。第三位……

  最后一位题目最简单,请为她作首诗,谁能写到她心坎中,她就是谁的人。

  朱由检没参与前面五人的竞争,他看重最后一位,需要写一首诗。

  要是带大诗人陈子龙来,他一定能赢。

  看看左边的王承恩,再看右边的张惟贤,你俩谁能帮朕写首情诗?

  别指望了,他俩一个没法谈情说爱,一个在家怕老婆,写不出。

  至于随后混进来的李自成等人,更加难堪大任。

  朱由检只能亲自动手,写什么呢?

  他哪会写诗,会的那些唐诗宋词,人家也会。

  明朝以后的诗人都有谁?清代的袁枚?郑板桥?曹雪芹?纳兰性德?

  对了,他想起仓英嘉措的名作,姑且抄一下。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朱由检一挥而就,民歌诗人的大作被他抄袭。

  当诗词被念出来时,满堂哄笑,这也叫诗?这人读过书吗?

  六号姑娘压轴出场,参与竞争的二十多人,当所有诗词念完,轮到姑娘表态。

  “我选这位公子!”

  众人露出错愕的表情,因为她指着朱由检。

  怎么会是他?他写的叫诗吗?这位姑娘是不是眼瞎?

  朱由检早料到这一点,在众目睽睽之下,昂首走向姑娘,一起走入二楼的闺房。

  他心中感叹,仓英嘉措最有名的几句诗,尤其是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他们居然说不好,有没有天理?

  姑娘会选她,完全在预料之中。

  因为,两人是旧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