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勾腿子(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3186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86章 勾腿子

  战争之前,朱由检游走在保定城的街头巷尾。

  战争之后,他反而认真起来,召开专题讨论会。

  从资历很老的袁可立、孙承宗、阎鸣泰,到他的几个小伙伴刘文炳、陈子龙、金圣叹,尤其是两位直接统兵的将领:天雄军的卢象升,新任保定巡抚索菲亚。

  朱由检的问题是:为何能够打胜仗。

  卢象升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底气十足的说:“朝廷支持,陛下厚爱,天雄军装备精良,此其一。其二,天雄军的将士都是同乡,很多是兄弟邻里,战斗时更加团结互助。

  其三,敌人远来,我军以逸待劳。其四,莫将多少有几分功劳,平日里训练有素,战时指挥得当。”

  朱由检夸赞,“爱卿言之有理,卢大人以前是个知府,典型的文官。此战过后,必然声名鹊起,回京后一并封赏。”

  再看索菲亚,你也说说吧!

  索菲亚道:“我军强,敌人弱!”

  太简单了吧?

  索菲亚还是言简意赅,“我军强处,敌不能挡。我军弱处,敌不能用。”

  朱由检非常赞同,虽然索菲亚话不多,但眼光犀利,说到了要害处。

  天雄军多由京郊附近的顺义、昌平人氏组成,按照兄弟邻里编在一起,优点是能够通力配合,万一有人战死或负伤,其余人会和对方玩命。缺点是一旦有人带头逃跑,其他人也会有样学样。

  天雄军的配备精良,但无论是虎蹲炮还是三眼火铳,其实优缺点明显。

  像索菲亚说的,今天的敌人太弱,而且事先毫无准备,因此面对炮击和枪击办法不多。

  如果换成常年征战的女真骑兵,天雄军的火器发挥不了这么大的作用,骑兵的长枪战术也不一定好使。

  因此,诸如孙承宗这样的战场老炮认为,要想和女真骑兵一较高下,只有依托城墙,佛郎机火炮攻击,才能一较高下。

  朱由检摇头,孙承宗虽然说得没错,但堡垒模式只能用于被动防守,而且层层推进的战术太费钱。

  索亚菲见识过更厉害的火器,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火器不行,而是火器还需要改进。”

  朱由检接着说道:“朕已经知会徐先生,首先改进火铳。安排团队里的毕懋康负责,改进火铳的引火装置,摩擦燧石起火,点燃里面的火药,产生气体推力,从而发射弹丸。

  如此一来,既不用怕雨雪天气,又能用扣动扳机代替以前的点燃引捻,极大的提高射速。”

  这只是解决了发射问题,还有反复填装弹药的问题,朱由检已经向徐光启和他的几名学生提出,试着造一种叫做“子弹”的东西,枪里可以同时放好几颗,通过轮子旋转自动更换子弹,具体的说不清楚,你们先研究着。

  此外,还有射程近、准度不高的问题,朱由检清楚改进的难度,涉及到很多弹道学的专业知识。

  但是他还是隐约提出改进的思路,让徐光启等人考虑枪管长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子弹在枪管内旋转的可行性,反正能改进的方式不多,都试一试吧!注意安全,别炸着自己。

  袁可立、孙承宗等人听皇帝滔滔不绝的讲完,他们互相看了看,咱们皇帝怎么什么都知道?

  一支火铳而已,他把优缺点分析的头头是道,又提出那么多的改进建议。

  如果火铳能连续发射,一口气射出好几枚,不怕阴天下雨,装弹还快,射程又远又准。

  那么……

  为什么还要怕骑兵冲击?

  到那时,装备了火铳的步兵,将会变成骑兵的噩梦。

  现在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冷兵器与热兵器交接的关键点。换句话说,如果科技的发展有了突破,将会直接决定战争胜负,让农耕民族摆脱几千年来对游牧民族作战的被动。

  话题讨论到如此境界,朱由检意犹未尽,索菲亚非常赞同,大臣们只能是佩服。

  卢象升说了装备火铳的另一个原因:培养一支精锐的弓弩兵需要两三年,至少也得六个月才能上战场。

  但是火铳兵不用,战斗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准,一两月便能入手,六个月差不多能到巅峰。

  这一点很重要,天雄兵的组建时间和对方差不多,而且军卒们入伍前多数是农民,而对方本就是侍卫,为何在战场上表现迥异,在于他们拿起火铳后迅速升级为军人,而对方仍旧停留在侍卫的层面。

  朱由检吩咐袁可立和孙承宗,还要进一步剖析得失,让大家总结胜利的经验,又能发现潜在的隐患。这个时候多做一些,战场上就能少流几滴血。

  袁可立问:“叛军还会再来,当务之急还需整军备战。”

  朱由检当着众人的面,为接下来的行动奠定基调,“稳防死守,以待援军,可矣!”

  袁可立和孙承宗都能理解皇帝的用意,卢象升初临战阵,首次告胜,正是意犹未尽之时。

  “陛下,敌军明显不是我等对手,为何不乘胜追击,打他们一个落花流水?”

  “不可!”

  至于原因,朱由检不说,袁可立会代劳,“卢将军一介文官,战场指挥游刃有余。不过呢,敌军虽败,人数仍数倍于我。有了今天的败局,他们定然会更加谨慎,若想聚而歼之,我等力量颇显不足。”

  孙承宗说道:“观叛军今日动静,他们向前推进的不远,应该是害怕遭我军突袭,方才在距城十里处扎寨。

  如若猜的没错,他们明日还会向前推进,到时候稳住营盘,开挖壕沟,同时打造攻城器械。”

  兵部尚书阎鸣泰补充道:“他们或许还会攻击周边县城,补给军需,同时包围保定城。”

  卢象升自然也能想到,他的应对之策是主动袭扰,让敌人的营寨扎不起来。

  朱由检见状说道:“调天雄军出去作战,朕相信肯定胜多败少,甚至有可能拖垮叛军。但是朕不愿担此风险。”

  皇帝一句话,卢象升明白了,他率天雄军哪怕有百分之九十的胜率,剩下的百分之十太可怕,万一天雄军被叛军击垮,保定城便无法坚守,皇帝去哪?能跑得了吗?

  皇帝不需要冒险,只要守住城池,等待其它四路的进展。

  西南方秦良玉与黔国公府优势明显,不过打赢了赶不来,距离太远。

  西北方洪承畴、陈奇瑜和孙传庭稳操胜券,获胜只是时间问题,问题和西南方差不多,赶来保定需要很长时间。

  最有可能增援的是另外两路,北路是京营和两千关宁铁骑一旦获胜,将会火速从北面赶来驰援。

  南路是袁崇焕和南京兵部,有郑芝龙的水军协助,将会迅速席卷长江中下游,拿下几位藩王并非难事,继而便可向南直掏福王老窝。

  无论是京营和关宁铁骑从北边来,还是袁崇焕、郑芝龙从南面抄家,城外的叛军均会失败。

  他们获胜的关键是时间,必须赶在这两路军队得手之前,占领保定,擒杀皇帝。

  这种情形下,朱由检不会和他交战。只要拖着不打就能赢,谁还会傻的出去拼命?

  之所以昨天有那么一出,在于机会太好,舍不得丢弃。

  要想城池守得住,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明白无误的告诉他们,老子不是打不过你,只是不愿和你打。

  有了这种优势心理,然后死守城池,难度明显变小。

  朱由检通过这次会议,让大家统一思想,几位老臣组成决策团队,密切关注战场形势。

  卢象升和索菲亚都守城去,严防下一个保定侯出现,只要不出大的纰漏,对方进不了城。

  朱由检呢,他要继续探查风土人情,带上刘文炳和陈子龙,还有几名陕西壮汉,他们再一次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听一听柳敬亭的评书,赏一赏苏州女子的昆曲,不亦乐乎!

  当他们出现在大慈阁旁边的饭馆时,那个教习武艺的老师傅出现,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朱由检先是一惊,继而知道他的意思,连忙示意刘文炳,扶他起来。

  武仁被刘文炳按在椅子上,坐在朱由检的侧方向。

  朱由检问:“你知道我等的身份?”

  武仁回答:“你们三个是草民带进侯府的,后来都不见了,怎能不查找?”

  “你都看到什么?”

  “你们都在后院一个房间饮酒听曲,而且听曲子和唱腔,正是那几名苏州女子。因为房间外有暗探,草民没敢太过靠近。”

  “保定侯回府,后来进了这个房间,你都看见了?”

  武仁点头,虽然上了年纪,功夫还是在线的,他靠近不了房间,却默默观察到侯府发生的一切。

  那个少年是皇帝,是他嘴里骂了好几次的皇帝老儿。可是,一点都不老,骂皇帝小儿更贴切。

  朱由检不在乎他骂过自己,问道:“武师傅找朕有何事吗?”

  武仁回答:“草民从年轻时就有个想法,今天见到陛下,斗胆说出来!”

  “但说无妨!”

  “当年太祖开国之时,手下有一员大将,经常做先锋官,他叫常遇春,不知陛下知道吗?”

  朱由检怎会不知,大明开国的将星之中,如果徐达排第一,那常遇春一定排第二。

  “常遇春就是个武林高手,他的队伍有个特点,手底下全是练家子,于是有套特别的战术,那就是夜袭。”

  “夜袭?”

  武仁解答道:“武林高手功夫高,不惧单打独斗。但军队讲究阵型与战术,为了扬长避短,常将军当年尤其喜欢夜袭,骑兵突袭敌阵,武林高手在夜色掩映下到敌人面前,然后在黑暗中近身肉搏,无有不胜。”

  朱由检寻思一会,有道理。

  功夫高手同样有优缺点,常遇春的打法非常有针对性,首先选择黑夜,双方都看不清,这年代得夜盲症的人特别多,保证自己这边没有,那对方就吃大亏。

  冲击的时候骑马,为的是快速逼近。到了近前下马,因为他们在马上施展不开。

  光线不好更容易发挥单兵优势,他们凭借自己的搏斗技能取胜,大概率会击溃对手。

  朱由检问:“武师傅为何要提起常江军,还有武林高手呢?”

  武仁回答:“若陛下想要和常遇春当年一样的军队,眼下就是一支。”

  武仁年纪大,早已退出教习的一线岗位,但他们武馆有几百号人,而保定城有这样规模的武馆十几家,再加上一些在家开设的小武馆,凑个万儿八千的队伍小菜一碟。

  这将是完全由功夫高手组成的军队,可以照着常遇春当年的模式训练,执行那种可怕的夜袭行动,难道不心动,不想要吗?

  “那便拜托武师傅,让锦衣卫刘爱卿帮你,贴出招兵告示,享受京营待遇,武师傅亲自考核,择优选择五千人,先帮着一起守城吧!”

  从此,京营多了一个“勾腿子”,很多人闻之丧胆,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