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东江三件事(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3265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7章 东江三件事

  朱由检原名祝振,成为崇祯皇帝以后,他的目标是大明振兴,是中华崛起,为的是千千万万的大明子民,而不单纯是老朱家。

  待袁可立、毛文龙清楚他的用意,纷纷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怎能对皇室如此决绝?

  朱由检说道:“大明祖制,皇帝的儿子封王爵,世子可承袭爵位。王爷的儿子是郡王,长子袭爵,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然后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朕让宗人府查过名单,可知帝国供养的镇国中尉以上级别宗室有多少人吗?”

  朱由检痛心的说道:“近七十万人!”

  袁可立与毛文龙吓一跳,这可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两百多年前一个人,代代相传生了七十万,而且还有级别低些的,加起来岂不是百万之多?

  如果算上公主,嫁给了驸马,然后生的那些,和老朱有血缘关系的两百万不止呢!

  大明朝大概六千万人口,每三十个人里,便有一个朱元璋的后代。不干活,只吃饭,娶好多个媳妇,占更多的土地。

  这可都是朱元璋的后代,繁衍太快了!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在整个大明朝,皇帝生儿子不多,那些藩王在地方无所事事,什么不用干,还有大把的钱,数百的妻妾,每日净忙着生儿育女,有个几十甚至上百的子女并不困难。

  袁可立见状附和道:“臣曾查阅过嘉靖年间一位御史的奏折,当时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四百万石,但是各王府的消耗却是每年八百万石。

  在陕西,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当地几个王府消耗加起来是三百多万石。河南存粮九十四万石,王府却需要一百九十多万石。”

  毛文龙哪里听过这些,以前的印象里藩王是有点讨厌,没想到养活他们这般费钱。

  朱由检接过话茬,说道:“岂止是粮食,大明每年的财税为何如此低,重要原因是地方上截留太多。这些截留的税赋除了地方官府开销,很大一笔用来供养当地的朱姓子孙。

  朕前些日子让户部尚书毕自严上书,详细论证大明赋税方面的问题。

  他很隐晦的告诉朕,耗费大明税赋最多的是皇室,然后是勋臣,第三才是军费。”

  还有田地,太祖时亲王之籓、公主下嫁,每次封个几十顷,后来到了几百顷,再后来是几千顷。

  到了万历帝时期,福王之籓洛阳,一次便赏赐四万顷庄田。

  还有万历帝的另一个儿子端王,他就藩汉中时受封三万顷。

  但你知道汉中还有多少田地可以提供吗?仅仅四十一顷零五十二亩。

  藩王如同蛀虫一般,丝毫贡献没有,却将帝国腐蚀的奄奄一息。田地被他们占去多半,帝国赋税与钱粮全用来供养他们。

  更要命的,朱由检算过,只要大明朝不灭亡,朝廷对藩王的待遇不改变。

  那么,朱姓子孙的繁衍处于一个加速度状态,现在统计的镇国中尉以上不到七十万,只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有可能突破百万大关。

  也就是说,哪怕大家互相体谅,都想和睦相处,朱姓子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贪婪”,用数量逼迫自身群体利益达到上限,继而像一个破掉的气球一样,毁灭自己,也毁灭这个国家。

  朱由检冲两人双手一摊,朕还有别的选择吗?

  双方能好好谈?能试着降低待遇?能逼迫他们出来上班?能让他们将田地还给百姓,然后少要一些钱粮?

  不可能!

  只能捅破气球,让它早点破掉。

  在朱由检看来,这便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明末的危局与天寒地冻的小冰河期有关,与军事上女真进犯和陕西民变有关,与朝堂上文武群臣结党营私有关,与帝国经济的崩溃有关。

  但是归根结底,在于阶级矛盾的愈演愈烈。朱由检不用管小冰河期,哪怕在辽东不停打败仗,哪怕朝堂上这群人还在吵闹不休,他只要让老百姓衣食富足,这个国家就垮不了。

  那么,他必须对一个群体动手。

  勋臣吗?他们不是最大的蛀虫,而且勋臣们还有用。

  江南士大夫吗?他们有大片的土地,有惊人的财富,但他们罪不至死。

  何况很多人没错,人家靠辛勤发家致富,你只能引导,不能屠戮。

  商人吗?更加不是,他们非但不应被打击,反而应该被提倡,大明能不能赶上西方的步伐,商人还是重要的参与者。

  思来想去,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向朱姓子孙开刀,做一个开腹的大手术。

  如果这七十万人的问题解决,大明的社会矛盾爆发至少推后一百年。

  袁可立发现,皇帝竟然将“自相残杀”说的这般为国为民。

  毛文龙却觉得,皇帝明明是大义灭亲,为大明万千子民考虑。

  朱由检笑了笑,好像是扯远了。藩王们才刚开始蠢蠢欲动,咱们等等,别把人家吓着,到时候反悔了不敢造反,可如何是好?

  袁可立见他还是这般自信,没有说什么,想来皇帝是有后手的,还没到商议的时候。

  朱由检开始谈正事,“毛帅,你在东江多年,可知使命几何?”

  “回禀陛下,末将担负牵制女真鞑子的重任。”

  “不对!”

  毛文龙有点懵,“陛下希望末将收复故土?”

  “也不重要!”

  转过头,朱由检问袁可立,“那日在文渊阁开经筵,朕让袁先生讲的是海洋战略、世界战略,让孙先生讲的是什么,可否还记得。”

  袁可立回答:“老臣记得清清楚楚,孙都督讲的是民心。”

  “没错,毛帅在东江,可不争城池,不争胜负,唯独要争的,仅民心而已。这几年,你将百姓运到山东、浙江,还有几十万人流落朝鲜,另有十几万跟你在皮岛,这才是大功一件。”

  毛文龙还没听明白,我收复大片国土,取得对女真人作战的重大胜利,前不久还牵制女真贝勒阿敏,让朝鲜国不至于被攻灭,难道比不上安置流民?

  朱由检不急不忙的释疑道:“辽东故土收复,却难以守御。不管是关宁铁骑,还是你的东江军,均难在野战中与女真鞑子正面抗衡。

  至于作战胜利,归根结底消耗的是人口与财物,安置流民便有了人口,其中不乏国仇家恨的义士,有了人口便有了财物,钱粮兵器便不会短缺。”

  毛文龙静静听着,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

  “自从鞑子酋长努尔哈赤死去,八子皇太极继位,大明的危机才真正到来。”

  毛文龙又不懂了,怎么儿子比老子还厉害?努尔哈赤可是女真统一各部落的功臣,岂是一般人可比。

  袁可立多年从事对女真人的拉拢离间工作,对那边的消息知道的更多,言道:“努酋虽能征善战,对汉人百姓却苛刻无礼,稍有不喜便会屠灭村庄,百姓在他手下形似奴仆,于是才会纷纷逃离,有的向西进入关宁一带,有的向东投奔毛帅。

  而皇太极虽然继位仅仅一年,却表现的与努酋截然不同,他给田给牛,将汉人编入他们的牛录,提高他们的地位,还选用汉人为官,其意在于拉拢人心,如同陛下所言,抢的是人口与财物。”

  朱由检很欣赏的看了眼袁可立,若要将他派来辽东督师再好不过,只是大明的吏治改革同样少不了他,加上老先生年纪不小,实在是遗憾。

  “毛帅,朕让你保有两万军马,火炮、火铳和马匹齐全,军粮供应充足,你有三个任务。

  其一,不停骚扰女真后方,每次行动都要有变化,让他摸不清你的底细。

  记住,全部用骑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朕在路上写了本册子,你收好。”

  毛文龙接过来,册子首页竖着写了四个大字《论游击战》。

  第二页,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用这十六个字,后来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将强大的日本鬼子弄得死去活来。

  咱们全部配备骑兵,每名军卒携带最先进的三眼火铳,后面陆陆续续还有徐光启团队研发的新式武器,用游击这种神出鬼没的战法,能不能让女真人寝食难安,让他们在耕作的季节出不了门?

  然后,咱们的战船在整个环渤海占据压倒性优势,在皮岛放置几枚最先进的佛郎机火炮,还怕女真人被逼急了来清剿?

  “战争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冬天的时候歇息,在春耕、夏耘、秋收的时节不停骚扰,百姓们没有饭吃,不管是汉人还是女真人,他们会去异地逃荒。

  毛帅的第二项工作是接纳流民,然后用船只立即送往天津,朕会派人接收,全部妥当安置。”

  “其三,替朕款待朝鲜国王,他每年为大军贡献十万石粮食,我等也不能亏待人家,大明朝的丝绸、瓷器,西洋来的玩意,时不时的给他一些,让朝鲜服服帖帖做大明的附属。

  一旦女真进犯朝鲜,立即切断鸭绿江,派兵从侧方、后方不停骚扰,严防朝鲜战败后投了女真。”

  为了确保完成这三项任务,朱由检不止配备更多的马匹、火炮、火铳,还会在天津建立更强大的水师,定期巡航海域,彻底打消女真人在水面上的幻想。

  此外,朱由检撤销所有商船必须经觉华岛查验的诏旨,允许毛文龙赚取一定的外快,用于供养岛上的军人家属,让皮岛相对富足起来。

  毛文龙得偿所愿,他的一肚子狐疑烟消云散,对接下来的工作KPI更加清晰。

  临行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个请求,“陛下曾发过三十六道求贤令,其中之一给了犬子毛承禄。朕今日带船队前来,确实在来之前与女真交手,焚毁他们新造的船只。

  此外还有个目的,既然陛下让皮岛保持两万人的建制,那么多余的八千人便由毛承禄统领,让他跟随陛下,他日或许能立下尺寸之功,也可光耀毛家门楣。”

  朱由检与袁可立相对一笑,谁说毛文龙是莽夫,一个能在敌后开拓根据地的人,心思又怎能不细腻。

  毛文龙用生命在证明,关宁军吃空饷,他东江一点没吃。你让我保持两万人的队伍,那我多余的八千人给你,全是能征善战之人。

  而且,儿子交到你手下,表面看起来是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际上相当于送儿子当人质。

  我毛文龙孤悬海外,总有奸臣想加害,现在儿子在你手里,你总该放心些吧?

  朱由检领了他的好意,言道:“封毛承禄为京营参将,继续统帅这支八千人的东江军。”

  毛文龙领旨谢恩,东江的问题解决的很顺利,双方都很满意。

  海面之上,薄薄的细雾之中,高高了望塔上的军卒不停挥动旗子,同时高喊:“有船!有船!很多船!”

  不一会,负责哨探的快船回来,禀告道:“有倭船!数量在百艘以上!”

  毛文龙大惊,幸亏自己带了船队,加上大沽口的明军,应该可以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