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草原大会
极北的草原上,距离格勒珠尔根城有三百多里,据说再走两天能看到贝加尔湖,传说中苏武牧羊的北海。
杨嗣昌与乌克善联合举行草原部落大会,参会者是外喀尔喀的主要贵族,以及附近几百里以内的小部落头领。
大明与科尔沁的联军已经抵达,在附近打了大大小小十余战,每一战都是大获全胜。
以前的时候,中原人听到草原骑兵两腿哆嗦,现在情形完全变了,遇到装备迅雷枪和虎蹲炮的大明骑兵,草原上的马儿两腿哆嗦,马背上的人更是被打服了。
这是现代科技的胜利,也是大明朝辛苦练兵的成果,杨嗣昌代表皇帝在这里立威,让远近各部落清醒的认识到,大明朝的武力是他们难以抵御的。
杨嗣昌在收服科尔沁人之后,将大汗奥巴为首的人送回皇庄,他收获更大的是乌克善,以及由科尔沁人组成的千余名骑兵,他们随着大明军队向北,弥补了明军在草原上的一些劣势。
乌克善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征西元帅,担负着向北、向西开疆拓土的重任,比杨嗣昌更厉害的是,他在完成任务后是有可能在大明朝封王的人。
杨嗣昌与乌克善联合下了一条命令,召集各部落头领在七日内赶到此地聚集,他们要传达大明皇帝的最新指示。
各部落没有新的出路,最为强盛的外喀尔喀刚刚经历惨败,派出的三万大军被明军打败,余部又在归国途中又被科尔沁的伏兵消灭。
不仅如此,他们的营地遭到科尔沁人的血腥报复,几乎所有男子在战争中死去。
给他们十年八年的发展,小孩子会成长起来,会有更多的子嗣生出,外喀尔喀还能在草原上驰骋,延续蒙古人最后的香火。
但明军不愿意给,他们同样担负很大的风险,在收服科尔沁后一路向北,没有给外喀尔喀任何喘息的机会。
要逃跑吗?一支以女人、孩子和老人为主体的队伍,又能跑去哪里?
当他们打也打不过,跑又不现实的时候,明军发出了召集令,让各部落头领聚集起来商议。
名义上是商议,其实更像是通知。
大明朝让大家来,拿出一个协议,估摸着和科尔沁、青海时差不多,他们的贵族会南下去大明国,过一种据说富足奢侈的生活。剩下的人里设立亭长,每人管辖500户左右。
当然了,大明朝会鼓动大家南下,暂时躲避年复一年的酷寒,以及看不到头的饥荒。
杨嗣昌态度很好,但事实摆在面前,他会妥善处置归顺的部落,绝不让其中任何一人委屈。
与此同时,如果哪个部落不服气,他依然需要军事力量打击对方。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外喀尔喀的贵族们商量好了,他们要在商议事情的时候突然动手。
这些蒙古人觉得,只要干掉大明朝的主要将领,这一次的“征服”活动宣布结束,外喀尔喀远离中原,大明朝很难再派出一支队伍劳师远征。
当攻击发动的时候,杨嗣昌有点佩服陈奇瑜的先见之明,这些外喀尔喀人不会轻易屈服,哪怕他们部落里的男人所剩无几。
……
此时的映月湖北岛,朱由检没想到,自己合情合理的说辞,第一个发现自己说谎的不是别人,竟然是性情最为耿直的内阁首辅李国普。
“陛下无意迁都。”
朱由检重视西北没错,打算常驻西安处理公务也没错,想把陕西附近变成大明朝真正的土地更没错。
但是,朱由检真正想要的是无拘无束,是皇帝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在朱由检离开京城的半年多以来,内阁和司礼监配合的很好,绝大多数奏疏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如果内阁首辅是张居正、高拱、严嵩那样的,如果司礼监是魏忠贤、王振、曹吉祥等人,那么朱由检是需要担心的。
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李国普,一位直肠子的暴脾气,何况大明的内阁只是辅助决策机构,其成员不在六部或其它什么部门兼职。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刘若愚,一个以技术为个人符号的专业人才,至今也没在宫内有丝毫勾当,完全值得信任。
朱由检为什么选择他们,而不是别人?
这与两人的忠诚度和个人价值观有关,所谓知人善任,这是朱由检一直提倡的。
朱由检只要保持自己的权威,还有手里紧紧攥着的军权,其余岗位可以试行“职业经理人”的模式,给予李国普和刘若愚这样人足够的自主权。
至于你们办事能力怎么样,办事的结果如何评价,朱由检完全可以事后进行。
总之一句话,这不是回不回京城的问题,而是朝廷的“决策工作”如何开展的问题。
朱由检破天荒的请大臣来北岛,其实是想先占据绝对的地利优势,加上自己皇帝的身份,一定要解决内阁和司礼监的观念问题,让他们像过去半年多一样,加班加点做好手头工作。
朱由检抓大放小,希望能建立一套齐全的制度,对于那些新颁布或修订的法律,对于重大的人员调整,对于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他需要亲自过目、亲自批阅,其余的理应由内阁和司礼监承担,他只负责领导监督即可。
李国普有很多说辞,但毕竟只是个借口,他想让皇帝多干活的愿望,看来是无法实现的。
朱由检之所以自信,在于大明朝的决策流程非常公开透明,可以很大限度规避内阁与司礼监犯错。
比如,通政使司会将奏疏办理的全过程公开,接受朝廷整个官员队伍的监督。
其次,六科给事中还有其他言官会严密监督,封驳奏疏不予办理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人枉法还会遭到言官的弹劾。
此情此景下,朱由检选择做一个“裁判”,而不是“运动员”。
前者轻松,永远都是对的。后者劳累,有时候还会输。
朱由检为了达到目的,使了小伎俩,拿迁都要挟大臣,借此逼迫对方屈服。
皇帝的话说到这里,李国普还真不好反驳,给内阁权力是皇帝的大度,再拒绝就不太不识好歹。
不过呢,皇帝既然屡次提到“西安”,在国都的设置问题上,在大明朝以后的朝局安排上,应该有他深层次的考虑,而不是简单的迁不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