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不想回家
西安!
朱由检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不止是李国普等三个来觐见的,包括提前来到的李精白和杜滨,不自觉的开始摇头。
自朱棣之后,大明朝名义上有三个国都,北边是北京,南边是南京,还有个中都凤阳。
当然了,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基本上表明一个政治态度,凤阳并没有行政中心的职能。
但南京是有一整套官僚体系的,北京城有的官,南京几乎都有。
也就是说,大明朝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
朱由检冷不丁提出“西安”两个字,实在是让人意外。
按理说,朱由检一直推崇海洋战略,如果国家非要迁都的话,迁往海边,尤其是东南一带的广州、厦门一带最好。
这也是李国普等人害怕的,迁都绝非轻而易举能够完成,东南一带固然好,但是距离中原过于遥远,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由检一开口就震惊众人,他真正想去的是西安。
李国普一肚子的说辞没法说,皇帝总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朱由检并非故意难为大臣,他有自己的深思熟虑。
同样的,他知道国都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知道迁都所需耗费的巨大代价。
众人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西安呢?”
西安古称长安,八朝古都,从秦汉开始便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所在,按理说做国都再合理不过。
可李国普等人却不停摇头,他们的怀疑不无道理。
首先,西安的地理位置,以前的确是中心,关中平原是粮食产区,四面都可以防卫。
可时过境迁,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已经变得干旱、冰冷,气候条件远远差于中原,更不能与江南相比。
如果以此为首都,必然会造成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驻防军队的增多,还有各地官员频繁往来西安。
要知道陕西已经干旱好几年,去年更是爆发四起大规模的民变。
那么,大量粮食如何输送到西安?军费开支是不是又要猛增?
其次,西安的群众基础不好。以前这里是中华的核心,但随着历史上汉人一批批南迁,包括晋代的衣冠南渡,北宋变成南宋,以及大批草原民族的涌入,西安及所在的陕西其实是多民族混居的局面。
明朝已经建立两百多年,统治的区域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山东、河南这样的,府县制度严格,地方管控有力,实行的有效统治。
还有一种便是陕西这种,在主要的大城市西安、汉中等地驻兵,但是在驻兵点之外皇帝的威望有限,实行的类似于点状防御。
有人说,潼关以东,那是大明朝百分百的领土。而潼关以西,大明朝靠的是驻兵,靠的是诸如驿站这种官方机构,皇帝权威在很多地方是被轻视,甚至藐视的。
比陕西统治更薄弱的还有云贵和四川的很多地方,大明朝的流官制度推行多年,但多数区域还是土司做自己的土皇帝,他们在领地内享有足够的自制。
这种状态如果无人改变,土司在原本历史上穿越了整个清朝和民国,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
朱由检最近夺取青海及大片的草原,实行的“亭长管辖”是土司制度的进化版,相对而言更容易控制。
但是在朝鲜、台湾等地,朱由检一步到位坚持府县制度,在统治权上不做丝毫让步。
西安作为首都,一个是地理位置不行,另一个是群众基础太差,完全不具备成为首都的条件。
朱由检问李国普,“遥想成祖皇帝当年,阁老觉得那时的北京城做首都具备条件吗?”
这句话又中要害,李国普想不到,拿祖训对付人,这是大臣劝谏皇帝惯用的伎俩,原来皇帝早学会了。
想当年,明成祖朱棣坚持将国都迁移到北京,原因是他反叛上台,在南京遭人恨,不如回到封地北平,做京城后改称北京。
中间经历了太多,单单是紫禁城的建成就用了很多年。那时的北京城残破,顶多只算个边关重镇,比今日的“西安”又能强到哪里去?
不等李国普回应,朱由检说出了答案“王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没错,那时候明朝的主要敌人是蒙古,从南京出发太远了,安排一个统领重兵的将军,那是朱棣不能容忍的。他只能搬家到边关,亲自统领大军征讨草原和大漠。
现在呢,朱由检清醒的认识到,海洋战略决定大明朝的上限,而西北决定了大明朝的下限。
朱由检无比重视走入海洋、走向远方,殖民是大明朝接下来几十年的国策。
但西北是个火药桶,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都会牵扯帝国巨大的精力。
朱由检提出迁都“西安”,不是要削弱走向海洋的决心,恰恰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让国家可以安心开启殖民模式。
在去年,朱由检那么重视陕西,为陕西耗费大量财力、武力和人力,可依然没有阻止四起大型的民变。
在未来的至少十年里,陕西动乱与否是大明朝发展的晴雨表。
朱由检去西安的第一个理由便是如此。
几位大臣听明白了,他们赞同皇帝的论断。但是,完全可以有其它的方式,而不是非要迁都。
朱由检提出第二个理由,那就是真正的统治。
他要破除陕西“点状防御”的历史,让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真正纳入大明的统治,让陕西和今天的山东、河南,以及南北直隶一样,成为帝国真正的一部分。
至于第三个理由,朱由检说出后分量更足。
现在的大明朝在加速进行民族融合,包括新征服青海、朝鲜及广袤草原,也包括已进行很多年的四川、云贵与两广的西部。
朱由检将国都调整到西安,距离西部、北部距离更近,对于民族政策的掌控更加灵活,如果连陕西都无法安定下来,让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党项人、蒙古人真正的臣服,就不要指望其它地方取得理想的成果。
还有第四个理由,大明朝计划停战修整两到三年,但并不意味着军事方面可以松懈。
朱由检在打败女真、收服科尔沁后没有推行“精兵简政”,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补充,让京营的总兵力恢复到与女真开战前的状态,原因在于后面还有很多的战争要打。
以西安为首都,对于向西出玉门关,或者向西南面对藏地,以及向北去西伯利亚,都是当前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皇帝的话说到这里,大臣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必须承认,皇帝是对的。
但李国普发现一个问题,皇帝根本不想迁都,他只是想待在外面……轻易不回去!
那么,皇帝说这么多话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