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官场风气(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101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259章 官场风气

  文华殿里的朱由检生气了,他气的不是黄立极的儿子杀人,而是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疏,集体指责这位内阁首辅,要求他立即下台滚蛋。

  什么是墙倒众人推?什么是破鼓万人捶?

  朱由检喊来了内阁的李国普、文震孟等人,还有都督府的孙承宗、吏部尚书王永光,当着这几位有可能的接替人选,朱由检说出自己恼怒的原因。

  他指着一堆奏疏,言道:“这里面的人,平时见了黄阁老毕恭毕敬,有两个还想和他攀儿女亲家,甚至有人是他的学生。不过是看到风向变了,黄阁老要出事,跟在后面起哄,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李国普是个直率的人,坦言道:“众人都在猜测圣意,感觉黄阁老要被赶走,于是为陛下造势。”

  文震孟性格也够拧的,鄙夷道:“这些人还是不了解陛下,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

  反倒是孙承宗圆滑一些,并没有轻易表态。

  朱由检在首辅人选中划掉孙承宗,正是因为这份不够透明。

  按照大明两百年的传统,首辅几乎都是阴险的“老狐狸”,其中尤其以严嵩、徐阶、张居正等人为最,孙承宗是距离他们很近的人,一旦上任有能力掌控朝局。

  但是,极少有人知道,自从朱由检登基上台,他对内阁的定位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

  第一,黄立极之所以表现平庸,与朱由检过于宽松的要求有关,皇帝没打算让内阁太出彩。

  其次,有一个所有官员都看到的现象,内阁成员不再兼任各部尚书,这是最近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朱由检为了他们的品级,毫不吝惜太保、太师之类的加官,却不让他们兼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六部、都察院、都督府的任何实权官衔。

  根源在于皇帝要将决策与执行严格区分,内阁是辅助皇帝的决策机构,如果还能掌管六部,意味着他们什么都能干。

  让决策的人专门决策,让六部负责具体执行,相当于权力的分化,内阁彻底退到后台决策的位置,而且是辅助皇帝。

  如此说来,在大明朝的权力体系里,内阁的重要性在降低。

  有一个已经发生的例子,钱龙锡以前在内阁,他只是帮着皇帝思考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现在去了南京主持事务,承担整个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的权力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现在,朱由检环顾左右。大明的军队建设才刚刚开始,孙承宗哪怕适合做首辅,也不能离开现在的位置。

  吏部尚书王永光掌管官员队伍建设,平日的朝政会议上便是与内阁成员并列,估计没兴趣因为入阁丢掉现在的岗位。

  那么,朱由检会选择谁呢?

  李国普,还是文震孟?

  都是直性子,前者火爆,惹恼了会动手。后者书生意气,同样仗义执言,却容易记仇。

  朱由检在这样的二选一里,为难的是选择谁,而不是对他们不满意。

  这是因为内阁发生的第三点变化,朱由检以前需要一个人左右逢源,能帮着平衡各方关系,能让皇帝舒舒服服待着。

  现在不同了,朱由检不怕问题出现。

  在他的理解里,发现错误的事情,远比一如既往的正确更重要。

  一个数字错了,可以追究错误的原因,当你找到根源,发现不是笔误的时候,那便是迎来收获的时刻。

  要么是你的流程设计有问题,要么是你的制度看起来道貌岸然实则无法执行,要么是没有严格遵照操作规范。

  总之,朱由检乐于看到图穷匕见,而不是隐忍不发。

  拿驿站的事情来说,如果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内阁首辅帮你全平了,再也没有人告状。

  可问题依旧存在,还不如像现在这样,驿站存在蝇营狗苟的烂事全抖搂出来,朱由检派李自成照单抓药,全国统一财政拨付,官府增加差旅费报销的项目,所有人都不得免费,实行驿丞的承包责任制,拓宽官方及民间的营业项目,提出针对驿卒的多项鼓励措施,加强驿站在地方上的管辖能力……

  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可能会遇到障碍,甚至会有反弹,但至少在论证后确定方向是对的,将来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深远的。

  站在这个角度出发,朱由检需要的内阁首辅不再是“老狐狸”。

  如果换成嫉恶如仇的李国普,或者善恶分明的文震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换成谁还没下定决心,但朱由检恼怒朝臣对黄立极落井下石的做法。

  这是一种特别不好的官场风气,黄立极的儿子涉嫌犯罪,自然有顺天府查处,治罪还是给他清白自有司法程序。

  案子还没审完,你们就以此攻击黄立极,明显有些欺负人。

  朱由检问吏部尚书王永光,“朕这么说对吗?”

  王永光答道:“陛下所言极是,黄阁老的小公子是否犯罪,顺天府还在查证之中,他现在并非罪犯。”

  朱由检将那一摞奏疏摔在桌子上,“仔细看,凡是以此攻击黄阁老的,罚俸三月!”

  王永光问:“那黄阁老那边?”

  “儿子杀人,老子不用担罪。黄阁老提出辞呈,朕正在考虑是否放他走,与他家小公子是否杀人无关。”

  太监王承恩从门外走进,“陕西来的军情急报!”

  朱由检打开看了,是个好消息。

  当他传给诸位大臣看的时候,大家脸色一会白一会红,阴晴不定的。

  “陕西巡抚、三边总督洪承畴灭了王左桂的叛军,主要首领两百余人被杀,王左桂本人在押送来京的路上,余者均已安排各地官府接回并严密监控。”

  三路叛军少了一路,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大家却拿不准该表扬,还是该批评。

  陕西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并不知道。

  但是,王左桂的主要头领怎么可能有两百多人?洪承畴是不是滥杀无辜了?

  皇帝一向是爱民如子,一上任就喊出“永不加赋”的口号,面对洪承畴的杀戮,他难道能够忍受。

  和那些上奏疏攻击黄立极的人一样,在场的几位大臣同样在揣摩皇帝的心思,到底是该表扬洪承畴呢,还是该批评。

  朱由检早已从军报中看出了蹊跷,如果里面写得是真的,那王左桂属于主动投降。

  面对来降的敌人,杀人是不应该的,何况一下子杀了二百多。

  但是,朱由检没有提不同意见,他只是说道:“洪承畴平叛有功,下令予以嘉奖,并督促他协同各路京营,务必在规定期限内扫平王嘉胤、神一魁两路叛军。”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朱由检的确爱惜民力,恨不得出台鼓励生育的新政策,那样才能迅速在全世界开枝散叶,让中华民族分布到更为广阔的土地上。

  但是,平叛是陕西的第一要务,洪承畴干掉了王左桂,这是不折不扣的功劳。

  至于他有没有杀戮过重,暂时不在讨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