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杜滨论盐
要不是柳莲姑娘的出现,刘文炳的记性不至于变差。
他是干特务组织的,眼睛尖,记性好,腿脚快,脑袋灵,这都是基本要求。
刘文炳自从赢得芳心以后,这些日子一门心思放在他的柳莲姑娘身上,还一个劲的夸柳姑娘名字好听。
朱由检打算让安南国进献一种水果,到时候给刘文炳一闻,他就不觉得柳莲是个好名字,甚至会商量着改个名。
榴莲这种水果原产于南洋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现在已经在安南等地广泛种植。
刘文炳不知皇帝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从哪来,哪怕真的有一种水果叫榴莲,哪怕它真的是臭的,自己也会甘之如饴,把它当成世上最美味的佳肴。
朱由检认定,刘文炳是疯了。
不是被逼疯,是爱情中那种疯疯癫癫。
别忘了,你还答应朕,为了更加牢靠的结盟科尔沁,要娶一名科尔沁贵族的女儿为妻。
刘文炳早已向榴莲坦白,君命不可违,娶就娶,不过只能做妾。
朱由检不会让他为难,也不能对科尔沁人失信,朕允许你可以有两个妻子,平起平坐,都可以封为诰命夫人,如何?
刘文炳还能说什么,大恩不言谢,看兄弟我怎么替你鞍前马后吧!
有外人在场,两人离得远一点,朱由检称呼刘文炳爱卿,或者刘大人。刘文炳称呼朱由检陛下,而不是表兄。
这个外人第二次见到皇帝,他是两淮巡盐使杜滨,一个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的小角色。
朱由检问他:“三日之期未到,不过才两天时间,杜爱卿的奏疏写好了?”
“陛下日理万机,此行江南任务颇重,微臣不愿陛下因此过多滞留,于是斗胆提前来此。”
好吧,朱由检接过奏疏看了,看完后又递给刘文炳,吩咐王承恩请问文震孟、周延儒、刘若愚,还有徐霞客、刘若宰和管绍宁,都过来议事。
杜滨见皇帝面带喜色,知道自己的话说到了心眼里。
不是他杜滨投其所好,而是皇帝了解民间,接地气。
趁着皇帝有功夫,杜滨开始详细的介绍,先不谈税收,从百姓的生活说起。
上次参见陛下,听陛下说两个有利于。微臣回去后苦思冥想,越想越觉得陛下英明。
那么,微臣的奏疏便以“两个有利于”为基本原则,先说说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比宋代,大明百姓买一斤盐需要300文,而宋代的百姓只需50文,这是六倍啊!
食盐可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要花费六倍的价格得到食盐,收入又没有明显的增加,百姓生活又怎会不困苦?
刘文炳在旁边帮腔,“宋代时候,武大郎一个卖炊饼的,也能租住两层的楼房。今天的百姓忙死忙活,有多少还困在草屋之中?”
朱由检觉得,刘文炳话糙理不糙,宋代虽然在军事上乏善可陈,但是在经济上表现非常突出,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应该是要高于明代的。
杜滨继续道:“按陛下的说法,要想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那么,食盐价格必须下降,必须让百姓用更小的代价获取生活必需品。
其次,百姓吃盐不但价格贵,购买并不方便。各府各县,都是按人配置盐的供应数量,购买官盐手续繁琐,而且费时费力。”
朱由检听明白他的意思,很像是后世里反应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大明子民存在的问题是“吃盐难”、“吃盐贵”。
朱由检要是真的为百姓着想,那就得解决这两个问题。
看病多麻烦,技术含量又高。相比之下,朱由检觉得“吃盐难”、“吃盐贵”并不难解决。
反正现在的盐税没多少,再怎么改也动不了国家根基,不如先从百姓的视角出发,解决掉这两个难题。
既然吃盐很贵,那就想办法降低价格。
既然吃盐很难,那就让百姓就近买到,去除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这是典型的用户思维,从用户角度考虑真实的需求。做到这两点,问题迎刃而解。现在难的是,怎么做到这两点?
价格是想降就降的吗?是官府想卖多少就多少的吗?
到处都卖盐是官府允许的吗?符合实际情况吗?
反过头来,杜滨说另一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或者,通俗点说,是否有利于朝廷多收税。
还是以宋朝为例,盐的零售价是50文,朝廷抽税30文。
而大明朝呢,卖300文的盐,折算起来大概收税20文多一点点。
看起来30文与20文差的不多,可零售价的对比是50文与300文,这就完全不成比例了。
根源在哪里?
与盐商无关,与卖私盐的无关,出在国家对盐的整体管理上。
因为贩盐的利润高,商人们趋之若鹜,官府想出让他们去边关运送粮食,换取售卖官盐的合法资格。
这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把长途运送粮食的成本算进了食盐里。
朱由检要想破局,就得先从这件事情入手,尘归尘,土归土,食盐的事情归食盐,运送粮草最好是另想办法。
不可否认,以前的政策很有效,在很多年里解决了大明朝的棘手问题。如今时过境迁,到了必须改一改的时候。
好在朱由检前面做好了准备,裁军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边关的军兵精简到以前的半数左右。
最要紧的,他们是招募的军人,服役够了可以回家,他们的家人都已经迁到内地。
这样一来,相当于边关吃粮食的人只是以前的十之一二,运送粮草的任务不再那么繁重。
去除长途运送粮草硬加进去的成本,300文的售价是不是可以降下来三四成?
杜滨早已计算过,没问题的,而且还不止。
如果大明朝的税率不变,食盐的售价完全可以比宋朝更低,也就是降低到50文以下。
这时候,文震孟等人陆续进来,听到后发出感叹,从300文降到50文以下,这也太夸张了吧?
朱由检却觉得不夸张,在内地可能会价格稍高,但是在此处,在江南,在山东,因为临近大型盐场,运送食盐的成本很低,如果没有额外增加的部分,食盐价格真的高不了。
朱由检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他知道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随价值上下波动。
如果食盐的真实价值在50文以下,那么价格定为300文就是蛮横无理。
这中间存在250文的巨大利润空间,于是就会有人参与其中,私盐的存在合情合理,这与后世药品的昂贵情况类似。
怎么让一种昂贵的药品没人用,那就是强行降低售价,只要把中间的利润空间挤压没了,立即没人推动这种药品的使用,哪怕它效果很好。
食盐也是如此,如果百姓到处都能买到50文的盐,私盐只能比它便宜,私盐贩子就会少。
等到没有利润了,私盐贩子就没了,海鲨帮这样的庞然大物将不复存在。
这就是杜滨有信心说服朱由检的原因,海鲨帮根本不用打,只要食盐的价格降下来,他们就会分崩离析。
朱由检冲杜滨竖起了大拇指,经济学的知识他无师自通,了不起。
杜滨却说,皇帝是他的老师,凡是在《大明日报》上刊登的那些知识,还有故事,杜滨逐字逐句的认真看,这才有今天这样的思维。
朱由检很欣慰,他没答应去顺义大学授课,但是在报纸上偶尔分享经济学小故事,还是影响到一些人,比如杜滨。
文震孟提出了不同意见,而且还很尖锐。他认为杜滨是在瞎胡闹,食盐价格降下来,朝廷税赋从哪出?
毕竟,这是朝廷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