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有空多看看书(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99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51章 有空多看看书

  金圣叹虽是个文士,嗓门却不小,顿时惊呆全场。

  让人吃惊的不止是嗓门,还有他的身份。

  刚开始,有人怪他不自量力。王公子的事情,你算老几啊,敢管?

  有人认出来了,这不是《大明日报》的主编吗?

  大明日报四个字一出,对于文人雅士而言,那是身子一个激灵。

  虽然日报推出的时间并不久,却已经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要看一看,想知道祖国各地有什么变化,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金圣叹作为主编,又是好几个栏目的主笔人和审核人,谁没听说过?

  当有人喊出他的名字,现场的风头立即转向,什么王公子,能和金圣叹相比吗?

  私下里,大家都说金圣叹是狂士,原因在于他笔锋犀利,更在于他眼光独到,又能仗义执言,从不畏惧权势。

  有知情者说,金圣叹之所以不畏惧权势,在于他得到了权势。

  有皇帝在旁边撑腰,他说起话来只为自己内心认为的正义,可谓是毫无顾忌。

  这种情况下,一个不那么正统的金圣叹,更容易收割大量的粉丝,有无数人支持他,包括今天在场的不少人。

  于是,当金圣叹起身喊出那句“住口”,除了王正志和万户侯,剩下的人乖乖的听话,已经没有人起哄。

  王正志不认识金圣叹,听到有人提起,他大概有个印象,并不觉得多么可怕。

  万户侯拉他的衣袖,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王正志这才发现棘手,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现在骑虎难下。

  如果起身喊停的是陈子龙,他一定会动用自己的情商,给王正志一个台阶下,顺利解决眼前的纠葛。

  可惜站起来的是金圣叹,他是“狂士”,是直肠子,对于看不对眼的东西,那是无论如何也容不下的。

  王正志不是一个人,除了跟班的万户侯,还带了三名家丁,看穿着打扮身手很好的样子。

  金圣叹根本不放在眼里,斥责道:“你这种人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正是你败坏考场风气,阻挠朝廷选拔人才,其心可诛!”

  王正志被他一通喷,心中很是恼火。管你什么金圣叹、银圣叹,不过是报纸上发文章的书呆子,再敢乱叫唤,连你一起打。

  他说的至少有一半对,金圣叹很狂,什么都敢做,唯独不会打架,偏偏还很爱冲动。

  王正志的小弟已经步步紧逼,金圣叹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却也……只能挨揍。

  朱由检站了起来,刘文炳和王承恩也是,算上练了两年功夫的黄宗羲,还有诗词写得好而且很有骨气的陈子龙。

  王正志不怕对方人多,他的三名手下都是高手,从保定雇佣的武师。

  可朱由检这边不止人多,而且还带着兵器,刘文炳抽出弯刀,朱由检从怀里摸出一把迅雷枪。

  三位武师傻眼了,谁不知道迅雷枪的厉害?

  前不久的草原大捷,大明歼灭来犯的近万女真骑兵,据说迅雷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更早些的宣府大捷,察哈尔的林丹汗被打得七晕八素。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何况是杀人于无形的迅雷枪。

  众人都看朱由检,却没有人认出来,只能怪化妆师的水准太高。

  朱由检并不想轻易的动刀动枪,原因在于三名保定武师的出现,他和刘文炳算是能打的,黄宗羲也算练过两年,剩下的三位偏文弱,即便取胜也会大费周折,甚至有人受伤。

  既如此,拔枪就能解决的事,何必动手动脚呢?

  王正志怕的不止是枪,而是枪背后的东西。

  迅雷枪产量不大,能够配置的军队不多,此人却能随身带一把,肯定有军方背景。

  王正志讪笑着,带领三名武师,还有他的小跟班,在众目睽睽下登上楼梯回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

  从今个开始,王正志“无所不能”、“手眼通天”的形象坍塌。

  反而是那个不畏强权的刘若宰,还有仗义执言的金圣叹,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今年的状元由众位举子投票选出,那么获胜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而不是王正志。

  现场喧闹过后,打招呼的举子纷纷退下,刘若宰方才和身边那个极丑的朋友上前道谢。

  “好说!好说!”

  金圣叹拉住刘若宰的手,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狂士之所以会动情,不在于今日的相互帮助,而是他们几年前便互相景仰。

  像金圣叹这种狂妄的人,真心佩服的没几个,刘若宰却是其中之一。

  刘若宰是《大明日报》的忠实读者,同样对金圣叹非常敬佩。

  这两人十指相扣,基情四射,让周围几位朋友直捂眼睛。

  朱由检无奈道:“坐下说吧!”

  真受不了你们。

  这两人虽不曾见面,交情却像是陈年老友;

  但是,另一个人一直在看金圣叹,那眼神比刘若宰更加炙热,更加含情脉脉。

  丑男,极其丑。

  看过《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吗?管绍宁身体没有缺陷,却给人同样丑不堪言的感觉。

  他张了几次嘴,始终没有说出话。

  最后,还是朱由检帮他,“你是有什么对金若采说?”

  金圣叹,原名金采,字若采。因为见到朱由检,提前改名金圣叹。

  金圣叹很奇怪,咱俩认识?

  管绍宁期待的眼神告诉大家,认识,岂止是认识,神交已久。

  金圣叹以为是自己另一个粉丝,浑然没当回事。

  管绍宁终于有机会说话,他讲道:“金先生整理了一本书,小生不才,偶然机会得到先生的墨宝,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些修改,取名《金瓶梅词话》。”

  金圣叹听后震撼不已,松开了刘若宰的手,握住管绍宁的手,那是你所作?

  “先生金玉其中,小生狗尾续貂。”

  朱由检忍不住,满腹怀疑的问:“《金瓶梅》的作者不是兰陵笑笑生吗?你俩半斤八两,何必分什么金玉和狗尾?”

  金圣叹禀告道:“朱公子说的没错,但是有一点误会了。”

  管绍宁知道,直言道:“兰陵笑笑生几个字是后来加上去的,并非原作者的雅号。”

  金瓶梅的最终成稿更像是集体创作,社会上流传着好几种不同的版本,文人得到后通常会自己加上几笔,等到书籍从自己这里传出去的时候,已经又诞生新的版本。

  大家普遍认为初稿是王世贞所作,他已经逝世三十年左右。

  可是查无实据,其它的可疑者多达二三十,谁是谁非完全搞不懂。

  这时候,刘文炳说了一句,“会试又不考金瓶梅,你们钻研这个有何用?”

  在场众人对他投来鄙视的目光,金瓶梅都没看过,也配和我们聊天?

  就连朱由检都朝旁边坐了坐,和他划清界限,嘟囔了一句:有空多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