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察哈尔归降
开完大会开小会,除了曹化淳和杨嗣昌,陈子龙刚刚从顺义皇庄过来,带回徐光启那边的最新进展。
新作物已经在皇庄的田地上耕种,另有部分运往山西和陕西,都可确保在农时完成种植。
此外,张国维在陕西兴修水利,周堪赓在山西、河南治理黄河,按陛下的意思,徐先生以为,进展的比较顺利。
此外,学堂再有十多天可以使用,徐先生请示是否下月望日正式开学?
还有宋应星的奇巧馆造成不少好东西,他提出能否在京城开设几家店铺,把他制作的东西放在里面售卖,为朝廷增加赋税收入。
朱由检听后心情愉悦,比皇极殿的会议让人舒服多了。
可徐光启是未来,皇极殿才是现在啊!
朱由检怀里揣着最新研制的火枪,有点像后世的转轮手枪,一次装弹可射出六颗子弹,如果量产将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皇庄那边有徐光启压阵,听到的消息固然好。但朱由检必须面对皇极殿里的群臣,靠他们继续治理这个国家。
贪腐的事情慢慢改,交给袁可立他放心。边军裁撤进展的还可以,边军完成以后,各省的军营都在进行,除了辽东似乎都处在收尾阶段。
唯独外交,过了这村没有这店,当初不顾反对让杨嗣昌主持礼部,正为了这一天。
如果能与科尔沁结盟,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加起来胜过女真人一筹。
如果不能如愿,科尔沁不免继续沦为女真人的附庸,大明的北部边患仍然难以应对。
大臣们并不知迎娶科尔沁女子的重大意义,这不是子孙血统是否纯正的问题,而是大明在未来十几年能否打败女真,至少不被女真打败的关键。
太监曹化淳提醒道:“大臣们用意很明显,反对陛下联姻科尔沁只是借口,要求内阁首辅回家守丧只是手段,他们真实的目的是赶走内阁首辅,还有杨大人。”
杨嗣昌点头,“微臣兢兢业业,却听闻有人在收集臣的罪证,不但做不了礼部尚书,而且连现在侍郎的官位都保不住。”
“行了,别危言耸听!”
朱由检心中有数,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大奸大恶之徒,大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
杨嗣昌已经主持礼部工作几个月,升任礼部尚书只需要一个契机。至于背后有人搞他,完全在预料之中。
不止是杨嗣昌,今日朝堂上有御史猛烈攻击黄立极,目的是赶黄立极滚蛋。
朱由检并不欣赏黄立极,但是大明朝局需要稳定,黄立极这根老油条在那个位置恰如其分,诸般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黄立极走了,朱由检一时间真找不到合适的人。
别的可以先不管,当务之急是处理与科尔沁的外交关系,如果朱由检能如愿娶到海兰珠,大明与科尔沁正式结盟对抗女真,其意义完全可以顶的上培养十万精兵。
杨嗣昌禀告一个好消息,“粆图台吉来了,就在午门外候着。”
让他进来!
察哈尔在宣府大败,林丹汗手下几个部落头领叛逃,大本营被科尔沁人抄了,本人也遭遇科尔沁主力,一个照面被打得丢盔弃甲,刚从大明逃回来,紧接着又逃回大明的边界。
在塞外,林丹汗收集残军败将,还有流落此处的百姓,加起来还有几万户。
林丹汗哭了,一个立志称霸草原的大汗,最后只剩下这点可怜的家当。
而且,他们没有牲畜,没有奴仆,甚至连马都不足,大概别人只需要几个炊饼,他们就会叛变,离自己而去。
万般无奈之下,弟弟粆图说:“投靠大明吧,至少能保住这几万户的性命。他们肯追随大汗,大汗也莫要辜负他们。”
于是,林丹汗在塞外边境处停留下来,派人去请求饭食供应。而粆图,快马赶来京城,商讨和谈事宜。
朱由检见到他,否认还有“和谈”的可能。
拿什么谈?你们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不需要别人打,只要大明边关紧闭,你们缺衣少食,背后还有科尔沁人追杀,连这个春天都过不去。
粆图承认,他们是“投降”,不是“和谈”。
朱由检需要草原上的代言人,本来林丹汗是非常适合的那一个,可惜他不愿意。
事情闹到今天这个地步,哪怕有大明支持,林丹汗还能在草原立足吗?还能为大明提供两万精兵吗?
粆图无言以对,林丹汗凭借黄金家族传人的身份,曾经一呼百应。
随着他在信仰上改宗,已经渐渐失去众部落的支持。如今军事上遭遇惨败,又有科尔沁人追击,草原上没人愿意奉他为主。
粆图觉得,哪怕是投降,也该有投降的条件吧?
朱由检指着身后大幅的地图说:“择其精锐编入军队,由粆图台吉统领,去四川帮助石柱总兵秦良玉平定土司叛乱。剩下的老弱安置在蜀地,都江堰附近有大片的良田,在那里安居乐业吧!”
朱由检改变最初的主意,他原本想扶持林丹汗称霸草原,让他做自己在北面的肉盾。
而现在呢,似乎科尔沁人更适合这个角色,察哈尔可以退出草原这个大舞台。
粆图提出,“如陛下信任,臣愿意统兵进入这里,替陛下开疆拓土。”
朱由检见他指的是西面,后世所称的青海省。
不少察哈尔部落逃到此处,粆图自信只要能来到这里,便可以收服一些被科尔沁人打跑的部落,然后联合起来攻灭那几个一开始的背叛者,此举可以报仇雪恨,也能为察哈尔留下一星半点的火种。
朱由检基本同意这个请求,并非他多么信任粆图,而是计划真的可行。
察哈尔的老弱仍旧安置在都江堰附近,朱由检封粆图为征西大将军,一个在明朝并不存在的官职,命其率本部精锐前往,能有多大的成就看他的造化。
此外,朱由检还需要林丹汗亲在来京城见面,粆图答应回去禀告。
待粆图离开,朱由检看向杨嗣昌,是不是机会来了?
不是夺取青海的机会,也不是扣押林丹汗的机会,而是迎娶科尔沁女子的机会到了。
“让英国公张惟贤为正使,杨嗣昌升任礼部尚书为副使,前往宣府洽谈察哈尔林丹汗归降事宜。”
杨嗣昌领命,他的官位解决了,身为朝廷派出的使者,官升半级合情合理。察哈尔归降这等好事,大臣们怎么反对?
杨嗣昌知道皇帝的真实用意,这支使团的目标不是察哈尔,等到了边境,他们会穿越草原,前往科尔沁的大本营,和他们谈谈联姻和结盟的事。
……
皇后周婉言感觉很寂寞,信王府的时候和田秀英斗,进了皇宫和张嫣斗,如今张嫣和陈圆圆去了顺义的北岛,田秀英和袁梦荷过年时去看望,到现在都没回来。
偌大的皇宫,皇帝的嫔妃只剩下索菲亚,偏偏她整日在教武场舞刀弄枪,时常还会带军队执行任务,根本不和自己争宠。
周婉言这个皇后竟然做到了唯一,自从皇帝从宣府回来,她乘坐太岳轿亲自迎接,自此得到皇帝的专宠。
夜夜笙歌,她体会到做女人的乐趣,原来田秀英以前享受的,竟是如此美妙的滋味。
只是,她还有忧伤。田秀英已经身怀六甲,她每日被皇帝耕耘,有时候一夜翻好几次土,中午休息时缠着皇帝,非要他额外赏些雨露。
这么多天下来,肚子还是没动静。
周婉言有些急了,宣太医开药调理,仍旧收效甚微。
今天又饮了一副,让宫娥打扫干净,用熏香处理味道,不能让皇帝闻出来。
她接到一封密信,上面说距离成功不远了,嘱咐她吹一吹枕边风,让皇帝下定决心,赶走那个内阁首辅黄立极。
她收起信,虽然有些难办,总归有事做,总比闲着好。
嫔妃无人和她争宠,新入驻的李太妃又不与自己为敌,她晚上忙活,白天却很寂寞。
为什么要赶走黄立极呢?
周婉言很清楚宫外那些人的用意,如果黄立极走了,内阁首辅空缺。
次辅李国普是个直筒子的暴脾气,很容易对付。接下来,内阁便是东林党人说的算,苏茂相靠边站,钱龙锡和文震孟会掌控内阁。
加上各部官员和地方上的要员,“众正盈朝”有望再次出现。
如此,才能更好的为皇帝效力,才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可皇帝似乎不喜欢东林党,甚至避讳出现“朋党”的字眼。
在他眼里,只有内阁成员钱龙锡、文震孟,只有工部尚书周延儒、国子监司业陈仁锡,还有刘宗周、黄道周,他们是一个个孤立的名字,没有“东林党”这个名词概括他们。
周婉言觉得,有时候皇帝是睿智的,有时候也是笨笨的,他非要躲避“东林党”的出现,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时候,干清宫管事太监王承恩来了,呈上皇帝赐予的几本书。
周婉言接过来打开,居然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都是教人守规矩,三从四德的。
他不是讨厌女子受束缚吗?怎么……
周婉言似乎意识到什么,待王承恩走后,她找出那封密信,扔进火炉里烧掉。
在宫里待了这么久,她该有点长进。既然皇帝发话,通过送书来劝诫,她该知分寸、懂道理,放弃刮起枕边风的念头,好好跟着皇帝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