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臣屁股皇帝的脸(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72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01章 大臣屁股皇帝的脸

  朝堂上又一轮攻击开始,却发现皇帝没了,不知跑哪去。

  坊间传言,皇帝最近可不消停,又是青楼,又是刑场。据说还经常出城,愈发的没有规矩。

  不过呢,每逢朝会、财政会议、军事会议这三天,他总会准时出现,什么事情都不耽搁。

  而且,朝中的奏疏那么多,他批阅的非常及时,或褒或贬,该指挥的指挥,该处罚的处罚,偶尔还亲笔写一段文字,用词很是矫揉造作,看着像最近学了不少经史子集,却又不是全懂。

  今天是朝会的日子,元日前的最后一次,他一定会出现。

  大臣们的矛头已经指向他,磨刀霍霍,只待羔羊。

  皇帝显然不想做那只羔羊,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喜欢给大臣一个下马威,朕迟到一会,保存体力和你们过招。

  大臣们不行,按点来上朝,还得站着,时间长了腿酸。

  但今天必须上疏,马上就到元日,有些事情不能再拖。

  首先,懿安皇后何等的身份,她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应该放在后宫被供奉,怎么被贬黜到映月湖的北岛?皇帝也不应有这样的权力。

  其次,天启皇帝的灵柩停在奉先殿,他的陵寝必须加快施工,六百万拿不出来,咱也应该想办法,不能干等啊!

  第三,懿安皇后和皇后在城郊发生的口角,大臣们口口相传基本都知道了,懿安皇后固然有冒犯天颜之处,但皇后似乎罪责更大,皇帝为何厚此而薄彼,将懿安皇后赶出宫,而皇后却毫发无损,这不公平。

  第四,那个陈昭仪什么身份,她被封昭仪谁同意了,可曾经过正常手续?

  两位皇后吵架,她有插嘴的份吗?这等表现应该直接杖毙,为何与懿安皇后的处罚相同?

  朱由检姗姗来迟,坐上龙椅第一刻,宣布取消“廷杖”。

  正常流程还没开始呢,难道皇帝听见大臣要“杖毙”陈圆圆的话?直接宣布取消该刑罚,太夸张了吧?

  按朝会的固定流程,先汇报离京的、进京的官员动态,然后汇报边关战况。

  轮到“君臣对话”环节,朱由检先说话,取消廷杖。

  竟然,没人反对。

  朱由检没听见大臣的谈论,不知有人想害陈圆圆。

  他之所以这样说,只是觉得荒唐。大臣们有罪治罪,该杀的杀,你动不动脱裤子打人家屁股,这算怎么回事?

  各地衙门审讯犯人可以打,但女犯人不行,坏人家名节,以后不准这么干。

  朝堂上打大臣屁股算怎么回事?后宫打宫娥和宦者也不应该,大家都应该讲理,而不是动不动的用私刑。

  朱由检迫不及待的宣布这件事,并非是一时冲动,源于他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影响君臣和谐的大问题。

  为什么有廷杖,历史太久远了,东汉明帝时始创,后面的皇帝不断推陈出新。

  大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使用私刑,但他是气愤难当,对自家侄子下了死手。

  成祖称帝后废黜,到了明英宗重新恢复。不过英宗时只是小规模使用,偶有一两个大臣“享受”这个待遇。

  到了爱玩的正德皇帝,他开创一百零七人同时受刑的记录。

  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刷新记录,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杖毙。

  此后,皇帝对大臣廷杖成了惯例。皇帝想出门被阻拦,廷杖。

  皇帝炼丹不理政务被劝谏,廷杖。大太监被人集体弹劾,代表皇帝,廷杖。

  皇帝想立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大臣们死活不肯,狠狠的廷杖。

  结果呢,廷杖成了皇帝对付臣子的重要武器,他们的关系从讲道理变成打屁股,从而衍生出更多的“邪恶之果”。

  首先,有人公报私仇,借着打屁股的机会,行刑人可以暗示“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具体的内容要听皇帝的指示。

  可皇帝通常没有指示,那他们便掺杂自己的喜好。有人挨一百棍,屁股都烂成了花,结果回家歇几天,活蹦乱跳。有人挨三十下,外表只是淤青,结果当场死了。

  是他们不耐打吗?不是,廷杖是有技巧的。行刑人看监刑官的脚尖张开还是闭合,决定用哪一种打法。

  至于让你活蹦乱跳还是残废,甚至是死亡,他们是十拿九稳的。

  第二颗邪恶之果很奇葩,大臣们慢慢变得不怕廷杖,反而争着挨上几十下。

  好比是战场上奋勇杀敌军人的丰碑,屁股上的痛居然成了这些人的军功章,喝酒时可以吹牛哪一年仗义执言挨了皇帝几十棍,立即迎来周围人众口一词的夸赞,不畏暴君的勇士啊!

  更可怕的,也是朱由检必须摘除的邪恶之果,在于君臣之间信任的消失。

  万历帝为了立福王为太子,与大臣争斗多年,打了多少人的屁股,结果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后继者络绎不绝,他自己被狠狠打了脸。

  由此可见,廷杖只能泄愤,丝毫办不成事。反作用却十分可怕,大臣们想起你,就想起屁股,彻骨的疼痛,怎能不在心中带点恨意。

  哪怕是一位有修养、有品德,又顾全大局的大臣,难免会因此与皇帝生隙。

  朱由检要改变与大臣的协作关系,从取消廷杖开始。

  因为,接下来他要面对群臣,对他赶走懿安皇后、推迟天启皇帝陵寝修建的事做个解释。

  朱由检取消廷杖,相当于公开宣布,朕保证不首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咱们好好谈,谁都不准急!

  对于此事,大臣们是赞同的,真正想挨打的毕竟是少数。

  这意味着,他们同意了皇帝提出的条件,好好谈!

  狂风暴雨还是来了,朱由检听他们一个一个阐述,无非是懿安皇后的崇高身份,无非是天启皇帝尸骨未寒,无非是指责他纵容皇后……

  等等,够了!

  朱由检一直忍着,你们说我各种不是。但是当提到皇后周婉言,朕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周婉言是谁啊,东林党陈仁锡从小教育培养,手持二十多人的名单找皇帝要官,代表你们这一大帮子人的利益,

  宣懿太妃主动返回松江府的老家,懿安皇后离开了京城,偌大的后宫轮到皇后掌管,东林党的春天似乎要来了。

  你们攻击皇后,不就是攻击我们东林党吗?

  从内阁的钱龙锡、文震孟,到工部尚书周延儒、都察院右都御史黄道周、大理寺卿刘宗周、国子监司业陈仁锡,纷纷跳出站在对立面,与另外一帮大臣争论。

  朱由检轻松了,有句职场上的经验之谈,做领导的要想过得舒服,必须挑动下属互相斗。

  他们忙着撕逼,才能体现你做裁判的重要性。你只需要左边打打,右边哄哄,打一巴掌,再给吃个枣,让他们谁都不膨胀,谁都需要你的支持,这个团队才能在你带领下不断前进。

  朱由检没有安排人故意攻击皇后,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忍不住,只要自己坐在龙椅上不说话,下面人言多语失,早晚会跑题。

  他忌讳臣子结党,但需要不同的政见,这看起来是个非常矛盾的话题。

  龙椅上的朱由检此刻想的不是息事宁人,懿安皇后和天启皇帝的事容易办,他想的是如何既不让他们结党,又能不团结起来攻击自己。

  现场讨论的差不多,该说的都说了。

  臣子们发现,皇帝坐在龙椅上愣神,一副神情茫然的样子。

  “呃,到朕了吗?”

  朱由检咳嗽一声,问道:“懿安皇后乃是朕的皇嫂,她只是去顺义皇庄小住,在映月湖和翠微山游览,待她心情好转,朕会派人接她回来,诸位臣子无须再议。”

  大臣们知道朱由检撒谎,你们明明有争吵,是你下令强行赶她走,怎么成了散散心。

  但皇帝这样说,等于逃避你们的指责,你偏偏拿他没办法。

  有大臣问:“元日将近,懿安皇后何时回宫过节?”

  朱由检笑容可掬,面对大臣的逼问,他想到一个绝佳的说辞。

  “听懿安皇后说,住在那里风景极好,甚是有趣。朕让她多住些时日,至于元日,懿安皇后应该回不来了,朕会亲自去顺义给皇嫂恭祝。”

  大臣没法问了,说到底是皇帝的家事,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你要是用力太猛,的确是缺乏事实依据。

  此事先一页纸翻过去,天启皇帝陵寝修建的事怎么办?你有什么借口推辞?

  朱由检回应道:“皇兄的陵寝至关重要,不容小视。连日来,朕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一个绝佳办法。”

  什么办法?难道不是拨款六百万两吗?

  不用,一分钱都不用花。

  不止是他的坟墓,连我的都够了。

  朱由检这些话是心里的独白,没打算对大臣说。

  “诸位爱卿,朕深深感念你们的赤诚之心,替皇兄的在天之灵感谢你们。不能再等了,三日后诸位陪朕一同赶赴皇兄陵寝所在之地,朕要当着众位爱卿的面,按照大明朝的祖制和礼仪,安葬皇兄!”

  大臣们没听懂,陵寝还没修好,即便六百万两银子到位,上万名民夫同时忙碌,至少需要三年两载的才能完成。

  皇帝却说,三天!

  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