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1 / 1)

老君门徒 聆风九章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差错;七要求医生不要和病家谈与诊治病情无关的话语,以免影响病人的治疗和身心健康;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九要切勿骄傲,自高自大,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目中无人;十要为人正直,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团结同道。

孙思邈在洪洞编写的这部《备急千金要方》医书,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这部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辟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四孙思邈从71岁(公元652年)到整整100岁(公元681年)时,他在洪洞又把这30年在治病时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书。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病逝于洪洞县大坂村(今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家中。相传,该村孙姓大部为孙思邈之后裔。据《洪洞县地名录》载:“孙张村位于淹底乡西北部。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此村人。唐太宗负伤后,由孙思邈医治痊愈,后封为药王,建药王庙于村西,现碑石俱存。该村初名大坂,后因张姓较多,依孙思邈、张姓,故名孙张村.药王孙思邈虽然仙逝,但其功德永存人间。400年后宋徽宗(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公元1367年),由道士贾奇主持,在当年孙思邈救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地旧址——洪洞县南安乐坂村,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药王庙,名日孙真人庙。《洪洞县志》载:“孙真人庙,在县南安乐坂,内塑神医孙思邈像,元至正年间,里人贾奇建。”

孙真人庙,山门座东朝西。山门重楼叠阁,万椽相接。山门两旁有2层的钟鼓楼各一座。庙内有献殿、正殿、寝殿3座大殿。正殿塑有孙思邈的坐像。庙内除建有道人住宿房舍外,还有关帝庙、将军殿、会仙阁、李公祠、马王庙、菩萨庙、子孙娘娘庙、城隍庙、土地庙、财神庙、汗暑庙等,共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成千上万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了。”

------------

转(8)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问礼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