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中印文化交流,亦功不可没。黄心川教授从史传中统计,自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即纯密形成之前,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汉地的僧侣中谙熟杂密法术的共计39人[5]。可以想象,名不见经传者更不在少数。39人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印度人。这些人不仅身怀妙术,而且个个通达权变。为了传播印度佛教,他们尽可能采用中国人熟悉的表达方式,甚至学习与吸收中国宗教的一些思想和方术。黄心川教授指出,在这些人身上,”集中表现了印度婆罗门教、中亚萨满教、西藏的本教和中国先秦两汉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之大成”。这种现象是释道融合与斗争的具体表现。
仅举北魏时来华的中印度僧人昙无谶为例。《魏书·沮渠蒙逊传》曰:”始ji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训杀之。”[6]《北史》综合北四史而成,其卷93《僭伪附庸传》由《魏书》全录此事,自不待言。僧传的记载与《魏书·沮渠蒙逊传》不同。梁代僧you祐著《出三藏记集》卷14有《昙无谶传》,说是蒙逊担心足智多谋的昙无谶为北魏重用,于己不利,遂将昙无谶秘密杀害。《法苑珠林》卷79《冤魂志》为昙无谶鸣不平,说蒙逊的左右常白日见昙无谶持剑击蒙逊,蒙逊因此病死。《出三藏记集》卷36《李顺传》又说魏世祖的使者李顺受蒙逊贿赂,遂听任蒙逊杀死昙无谶。《魏书·李顺传》也如此记载。苏晋仁教授根据僧传的记载,断定昙无谶绝无教授男女交接术之类的秽迹,是李顺受贿赂而将蒙逊的诬陷之辞谎报世祖,《魏书·沮渠蒙逊传》遂误记[7]。
究竟是僧传为尊者讳,还是《魏书·沮渠蒙逊传》误记,今已无法对质。笔者以为,即使昙无谶并无其事,也是来自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的其他僧人有其事。因为,欲加昙无谶之罪,何患无辞!若皆无其事,蒙逊何苦要败坏自己的女儿们和儿媳们的名声呢?
道经也提到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华僧侣的房中密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4记载,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范云向梁武帝解释什么叫舍利时曰:”西胡房中秘密之法以合气而采阴者得之。其色红紫而体重也。胡言舍利。”梁武帝时有吏部尚书范云,天监十四年时已逝世十余年,此解释舍利之范云当是误记姓名或有意伪托。
所谓”能令妇人多子”,颇似道教的房中广嗣术。广嗣术是汉代太平道之所长,《太平经》多有阐述。所谓”合气”,当时人们多用于描述天师道的黄赤之道。所谓”采阴”,是玄素之道,容成之术等中国房中术的重要内容。印度人研究房中术开始得很早。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来华印度僧人中如果有人以印度房中术授人,那是不奇怪的。上述记录有可能是用道教术语去描述印度房中术,但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印度僧人把道教房中术融入密法的事实。
黄心川教授对《大正藏》卷18-21密教部收录的受到道教影响的70部经轨进行分析,总结出杂密时期密教在汉地和道教的交融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密教吸收了道教以前先行的思想和信仰,如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说、谶纬、神仙方术、六甲、巫祝、鬼神等等。
(二)道、密在传播过程中摄取、融合了对方的教义内容、仪礼、符咒、印法等,采用了对方的术语、文句、咒声等。
(三)道、密全盘吸收了对方思想和内容,甚至名称也很雷同。
谙熟杂密法术的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到印度后,免不了传授融合了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大概为日后的纯密所摄取。
三荷兰高罗佩博士说:”中国古代道教的房中秘术,曾刺激了金刚乘在印度的出现。”张毅研究员比较了密教和道教的相似之处。我将他的比较,大致归纳为九点:(一)追求肉体不朽。
(二)认为人身为宇宙的一小天地,因此非常重视身体的修持。
(三)根本修行中,双身功尤为重要。
(四)非常强调阴性的重要,有佛性存于女根的说法,和道家的”玄牝之门,是天地根”的说法完全一致。
(五)采用还精术。
(六)较真言宗晚出的天性宗的教义与仪轨中所带的道教色彩更为浓厚而显著,在他们的祈祷歌中可以发现许多和《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之类的说法十分相似的辞句。
(七)女性无论在密教的教义、神祗和信徒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密教对待各个种姓一视同仁。
(九)密教也如道教一样,长期流行于民间,和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他们所注意的是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想的彼岸。
他看到密教在许多地方都和印度传统各宗派有显著的差异,和道教却十分相似,而且相似之处又非常明显,认为不能轻率地认为这种现象仅仅是偶合。他总结说:”不是密宗的框架形成之后,才接受道教思想那样的外来成分,而是道教输入印度之后,才促使密宗的形成。”中国台湾学者萧登福教授也作了比较。我将他的比较,大致归纳为六点:(一)曼荼罗依袭道教将神祗与五色、五方相配,分阶依次陈列。皆用多重圆坛或方坛,四门四向通达。其中密教金刚界大曼荼罗乃仿自道教之九宫神坛;而胎藏界大慢荼罗及金刚界九会之成身会,则仿自《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所述之道坛,间接沿承自汉世帝王郊祀天地之坛(郊天为圆坛,祀地为方坛)。
(二)密教坛场上所常用之香炉、如意、拂子、麈尾等物,出自中土;剑、镜、铃则为道教术仪中所不可缺者。再者,密教用酒、脯、纸钱以祭,更可看出系受道教之影响而来。道教的称名启请仪式也成为密宗信徒与佛、菩萨及诸神祗沟通心意的主要方式。密教虽然承继了印度外道的护摩句召术仪,但其中常可看到道教的影子。密教之五体投地即所谓”瞌长头”的叩拜姿势,直接仿效道教,间接沿承《周礼》拜法而来。密教之仪法中,有”以囊盛镜,常得将随身”,以镜照”魔鬼失心野狐恶病”使其现形,此佩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