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限制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当然,也开了口子,有钱了想要享受也可以,但要付出代价,相当于变相地收取他们的个人所得税了。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商人。但如果让商人的钱财太多,也不是好事,必须要加以限制,这个新想法,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这么一来的话,那些富裕起来的商人,不管其背景如何,赚来的钱肯定是要享受的。而想享受的话,就要按照朝廷的规定来,就能引导他们把钱投入到朝廷所希望他们投入的地方,比如做善事,比如研发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东西等等。
这个政策,另外其实还有一层隐含的情况。就是如同徐木匠这样的人,他研发飞车将不会被人看成不务正业,也会有一些有钱人把钱投入过去,就让他折腾去,而有钱人却能获得超规格的待遇。一旦徐木匠有所成就,官府也会奖励,他的衣食住行也会比他邻居什么的更好,自然会引得别人羡慕,再不会有鄙视之意。
在崇祯皇帝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曹化淳二话没说,立刻回应道:“陛下之策实在是妙也如此一来,朝廷的负担都能减轻不少,又不至于让那些有钱都不知道怎么花的人,也会花得有意义了”
说起来,在这个时代,普通人钱太多的话,也不是好事,会有各种人盯上,下至小县官吏,上至紫禁城内的皇帝。可要是崇祯皇帝所说真得明确了的话,普通人也多了一层依仗,比起眼前这种炫富斗富的套路要好多了。
温体仁稍微沉默了一会,显然是在仔细考虑,而后才回答道:“陛下,臣以为,此策是好,不过实际操作起来,怕是难度不小,比如说这田地的多少,如果是祖传下来多,如今实施的话,多余的田地是没收呢还是由谁来收购,这中间,怕是会有动荡“
在以前的年代,有钱了一般不是藏在地窖里,而是购买田产。只有土地,才是真正的资产,一如后世的房产一般。而明末这个时候,土地兼并特别严重,哪怕文官武将,皇亲勋贵等等,至少在田产方面,都是超规格了。
崇祯皇帝听了,想了下便道:“土地之事,关系重大,可以暂时按下不提,其余方面,内阁和司礼监都各自拿出一个章程来,朕先看看再说。”
说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土地兼并这个事儿,影响太大,光是清丈土地一项,历代都有,但每次都不会怎么成功。在王朝鼎盛时期还好一些,而在王朝的末世,压根就没法执行。
崇祯皇帝对于这土地兼并的事情,其实也已经有在做,比如藩王封建海外,他们的土地就能趁机收回,这是另外一个大的国策下的产物。崇祯皇帝不想对此有影响,就只能先抛开这个了。
没有了土地这一项,温体仁当即松了口气,紧跟在曹化淳后面,回复一声“遵旨”。
862 富了崇祯
辽东沈阳崇政殿内,一名信使刚刚退出殿去。龙椅上的皇太极,脸色很不好看。沉默了好长一会时间,才对底下跪着的佟养性吩咐道:“你先去吧,记得,奖励那些善于农事之人,今年的粮食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行,明白么”
“陛下放心,奴才就睡在田间不走了。会让他们多开垦出良田,多种上粮食,解决我大清的粮食问题。”佟养性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后,见皇太极再无纷纷,便缓缓倒退出殿才匆匆离开。
如今的崇政殿,不好待啊,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皇太极因为一点小事,都已经杖毙了好几个宫女内侍了。
看看皇太极才刚四十的人,就已经是满头白发。或者说,皇太极的头发,就在去年一年时间内,竟然全部变成了白发。由此可见,皇太极就不会有好心情,谁要是在他面前犯错了,很可能会重责的。这不,阿敏在去辽阳之前,就在崇政殿内被皇太极破口大骂了一顿,这在以前可是没有的。
见到佟养性匆匆离开,皇太极呆坐在龙椅上,心情确实不好。刚才信使来报,说明国从海上运了不少物资和兵力到盖州了。由此可见,这些物资和兵力必将转到海州。如果这些物资是从锦州走陆路出发的话,大清还能派军去拦截,可海上却是无可奈何。而且从盖州到海州这一段路,派些探马倒是可以,但要派出大军的话,就绕不过海州,也没法越过海州,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国往海州囤积物资,增加兵力了。
当然,要是能打下海州是最好了。可连比海州还小的盖州都打不下来,海州这样的大城就更不用想了。皇太极想到这里,心中真叫一个愁啊
攻城之战,大清所会的那几招,比如说事先派入内应来里应外合,比如说引诱明军出城而后伏兵尽出歼灭之,再里应外合拿下城池,比如说暗中买通驻守的明将,再里应外合拿下城池等等,在明军有针对性的防范之后,已经没有一招有用了。
除此之外的攻城,大清并不擅长,其实也不擅长守城。反过来,明军却是擅长守城,而且还擅长攻城。有红夷大炮那攻城利器,再坚固的城池,哪怕城门堵死,就算城墙,也会被红夷大炮持续地轰击给轰塌。鞍山驿堡并不大,还有随后的辽阳,皇太极实在没有信心,这些城池在明军攻来的时候能守多久。
默默地想了很久,皇太极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接受代善的提议,当即传旨,复州那边撤军,所有物资和人力全都搬空,城池破坏,不给明军留一点东西。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海州金州都在明军手中,夹在中间的复州又是临海,一旦明军发起攻击,根本就没法守住。反正金州那边已经撤过一次,再扯一次复州又如何
想到这个,皇太极又想起了内部的事情。可以说,在去年一年内和明国的交战中,八旗之中,除了多尔衮的镶白旗之外,几乎其他七旗都受到了损失。不知不觉间,朝鲜那边的军力,竟然有隐隐超其他各旗的势头。多尔衮和多铎两个旗加起来,至少有一个半旗的实力,自从多尔衮到朝鲜之后,就一直缩在朝鲜。
之前多铎领军到了新金,又逃回了朝鲜。对于这事,皇太极很是恼怒,却发现没有办法。因为旨意到了朝鲜,又被多尔衮找理由没有执行。
多尔衮这种接二连三找各种理由不执行圣旨的行为,让皇太极终于意识到,正白旗和镶白旗这两旗,似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