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弹劾首辅的奏章太多,首辅得自觉上奏章解释,或者干脆得在家等事情水落石出,清白之后才能继续做事。
然而,温体仁还是我行我素,除了弹劾他的奏章不处理之外,其他奏章照样要经过他审阅,这让某些人就不爽了。
“首辅,您看有些人不明就里,已经上了这么多奏章了。要是您不避嫌一下,怕是会有更多奏章上来。到时候皇上怕是难做了”
温体仁一听,抬头看了下辅臣成基命,看他一脸担心的样子,便呵呵一笑道:“他们要说,就让他们说去好了。陛下英明神武,自然明辨是非,无须担心”
“”成基命听了无语,感觉这不是老奸巨猾的首辅会说得话啊难道是贪恋首辅权力,舍不得放手
“老东西,等着吧”他心中不由得暗骂一声,表面上却一副替温体仁担心的样子,却也没再说什么,自去干活了。
一天之后,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带着一名随身宦官捧着几大叠奏章,匆匆前去求见崇祯皇帝。
“陛下,这些奏章都是弹劾温首辅、薛阁老、延绥巡抚等人,群情汹汹,奴婢不敢积压,还请陛下御览”
曹化淳虽然不知道草原之战的真实情况,不过以他对皇上的了解,自然比外面的人要多。因此,虽然那么多朝臣攻击温首辅一系,但他还是秉承了中立立场,甚至稍微偏向首辅的做法,适当地给皇帝提了出来。
崇祯皇帝一听,都懒得看那些奏章,对曹化淳吩咐道:“大伴把这些人事都记录下来,闹得最凶的几个,言辞最激烈的几个,挑出来给朕过目”
以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取消了御史风闻奏事之权,如今看来,他们还是没把这事当回事,依然用老一套在做事。正好借这次的事情,来个杀鸡骇猴了
还有,朝廷的大事,那些人不但不出谋划策,反而借机闹事拖后腿,要是原本的崇祯皇帝没有主见的,一场大胜都能给他们拖成一场大败,这种情况也得治他一治了。
处理完了这事,崇祯皇帝又进入聊天群去看情况。却见李定国发来私聊禀告行程,说报捷文书明天就能到京师。呵呵,该轮到朕去发飙一下了,否则还真当朕是容易忽悠的,得让他们好好地长长记性
560 慷慨赴死乎(第三更)
也不知道是这几天崇祯皇帝的态度有点偏软,弹劾的奏章,基本都是留中不发,其中弹劾薛国观的那些,也没有按以往一样转发去山西,这让更多关注动态的官吏都以为自己明白了什么。
于是,一天下来,竟然又多了不少的弹劾奏章,反正都是逮着这个机会,努力表现自己,或者浑水摸鱼,或者混点名声等等。
崇祯皇帝一听曹化淳再次过来禀告的情况,便没再不管了,立刻下旨,定于明天早朝。
要说起这个早朝来,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特别是从去年建虏入侵京畿之地开始后,早朝基本上是一个月都难得开一次了。不过也是因为如此,一听说皇上明天要早朝,顿时,就莫名地戳中了不少人的兴奋点。
“看来皇上是顶不住压力,终于要惩处那几个奸妄了”
“这都多少天过去了,皇上到明日才决定要惩处他们,也算是难得了”
“也不知道皇上是要把谁推出来做个交代,还是把那几个人都处罚了”
“呵呵,当然是薛国观那贼了不把他处罚了,按照他的做法,全天下有多少拖欠赋税的,岂不是要把大明搞成一团糟,天下还能太平么”
“其实你们都不用担心,就算这次只倒了薛国观一个,可其他人就能逃了么咱们再接再厉,借着这个东风,把一个藤的葫芦都拔了,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对,赞成,刘御史真不愧是国之干城,大明之柱石也”
“”
这个事情,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很快传遍了京师。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都早早地起了床,够上朝资格的,则整理着仪容,雄赳赳气昂昂地往紫禁城而去;而没有早朝资格的,则聚集在各处茶馆酒楼,喝酒喝茶什么的关注朝中的动态。似乎这时候的京师,就只剩下了这么一件事而已。
和上朝那些官员不同的是,当京师的普通老百姓真觉得朝廷要处置人的时候,就有人有了不同的意见了。
“其实,要我说啊,咱们大明军队也不是那么无能吧,至少卢中丞可是杀了不少建虏的,甚至连爱新觉罗家的都杀了两,这可是实打实地功劳”
“对啊,至少我那永平城大舅子一家的仇,也算是报了的。要是光靠文官动动嘴,又怎么可能有报仇的机会”
“”
然而,这些不同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毕竟主流的舆论,可是认为东江军和关宁军全都是废物,夸大其词,虚报战功,蒙骗皇帝。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上千文武官员按官位高低排队站着。内阁辅臣和司礼监秉笔太监也都到了。
皇帝还没来,这底下交头接耳的不少。当然了,大多数都是文官在慷慨陈词,和同僚沟通着表达自己的立场。
“看到没有,那首辅的脸都阴成啥样了”
“还有,看那张至发,他是首辅举荐的,一条绳上的蚂蚱,也是苦着脸哦”
“诸位同僚,今日我等应该齐心协力,先除薛国观那奸妄”
“”
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是由武事切入,进而攻击内阁辅臣,封疆大吏,按理来说,武官应该是要驳斥一番,以维护自家的权利。
可那一排站着的武将,却没几个人是有这个心的。真要说的话,也就只有祖大寿了。不过他看看还空着的御座,又看看对面那些情绪高涨的文官,最终也是一声叹息,并没有去辩驳什么。
原本祖大寿以为,他看到了武将终于要出头了。至少在崇祯皇帝当日许诺自己之后,也确实办起了京师初级武备堂,忠烈堂等等,还在训练新军,亲自把关,斩断文官插手的可能性。
可没想到,最近这段时间,京师的风气突变,让他都有点措手不及。从一开始的辽东战事,在他这个专家看来,确实是一场大胜,这是毫无质疑的
街头巷尾那种言论,在他看来,只是门外汉的讨论而已,根本就不值得辩驳。可没想到,最终竟然演变成了这个样子。更糟心的是,所有支持武事的官员,哪怕是贵为大明文武百官第一人的首辅,也遭到了攻击,而皇帝在这铺天盖地的舆论中也沉默了。
大明文贵武轻,这都几百年了,又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祖大寿心中想着,不由得又暗叹,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