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妾身想不知道都难。刚才所言,皆是妾身所忧而已”
崇祯皇帝盯着她看了一会,忽然说道:“爱妃走光了”
周皇后一听,稍微一愣,不过随即明白皇帝的意思,顿时脸色一下通红,又连忙躺回了崇祯皇帝怀里,用薄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皇后放心吧,薛阁老那边追缴欠赋都是有分寸的。至于良善人家呵呵,皇后不知外面的事就不用给他们发好人卡。”崇祯皇帝抱着周皇后,感慨地说道,“这事朕已知道,过几天就能见结果,到时候,皇后就明白了。”
周皇后听得云里雾里,压根就不明白皇帝说什么。不过她终于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也没见皇上不高兴,便安心了。
没一会,周皇后便睡着了。不过崇祯皇帝没睡着,他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入睡前先进聊天群看看情况。
让他有点意外的是,除了草原那边的消息之后,温体仁竟然也给他发了一条私聊:“陛下,臣未敢忘臣之誓言,惟愿多些时间劈风斩浪,愿海波平,愿仓廪实,愿万国来朝”
“呵呵,这老家伙,这是怕自己承受不了压力,拿他出去顶锅么”崇祯皇帝看完,不由得暗自好笑道。
温体仁的誓言,他是记得清清楚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此,他仿宋制做了一系列规划,包括赋税征集,收商业税,开海禁等等。可是,这些事情都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哪怕是自己这个皇帝给他当后盾,他都是担心着的。如今听到京师这些舆论,压力大了啊
温体仁这个首辅,崇祯皇帝还是非常满意的。开海禁的事情,就是他在推动的。薛国观那边能那么认真地做得罪人的事情,也有他这个首辅的功劳。更何况,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是首辅操心,还能让自己满意。
从去年底开始,先是击退了入侵京畿之地的建虏,而后大规模查抄晋商,清算晋商在朝中的靠山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说来得很猛烈,当时自己又表现得很强势,让人没法反对。
如今,那些既得利益者回过神来了,就开始暗地里兴风作浪。可以预见,这次就算打掉了他们,以后的日子里,也还少不了前仆后继的兴风作浪者,那么就来吧,老子是皇帝,还有金手指,怕你们这些鸟人不成
崇祯皇帝心中畅快地想着,便私聊温体仁道:“温卿,朕给你看样东西”
群主私聊过去的信息,系统是不负责任地会第一时间吵到对方,因此温体仁立刻有了回应:“陛下,臣之心迹”
崇祯皇帝不管温体仁再次表白,把归化城大捷场面的全景照片发了过去,而后又翻出李定国当时总结的战果给温体仁发了过去。
发完这些,崇祯皇帝才最后说道:“京师言论的用意,朕早已知道,就等着捷报传来的那一天”
“”温体仁楞了好一会后才回复道,“陛下真乃我大明中兴之主臣幸甚,幸甚”
559 高峰
第二天一早,京师通政使司衙门刚开门一会,就见有信使快马而来,急匆匆的样子,似乎有重要事情。
门口轮值的官吏不敢怠慢,连忙迎过去。却见那信使翻身下马,大声说道:“三边总督急件到”
“什么,是三边总督的奏章”官吏一听,马上想起如今在京师的风言风语,立刻确认道。
那信使得杨鹤吩咐,就是要公开他的立场,让更多的人知道,以后也能有个说法,因此立刻大声回应道:“对,延绥巡抚匆忙调集秦晋两地骑军,总督大人很是忧心,有急事奏于朝廷”
官吏听了,连忙引导他入了衙门,按急件模式去交接奏章,同时好奇地打听道:“延绥巡抚还调集了秦晋两地的骑军,这是要干什么”
“听说是要打林丹汗,报复蒙古鞑子犯边的事”信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通政使司衙门内其他官吏听到他们的对话,顿时都被他们给吸引了,放下手头的事情跟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实在是最近京师议论纷纷,使得他们有意无意中卷入了是是非非中。
这个事情很敏感,在通政使司内一下点燃了气氛,最终惊动了通政使,检阅奏章后,感觉事态严重,立刻亲自送奏章去内阁。
而奏章的内容,却在之前的交接中已经被通政使司其他官吏看到,随后迅速传播,不少外面的人先内阁一步得到了三边总督杨鹤的奏章内容。
“最新消息,朝廷马上要和林丹汗开战了”
“什么真要打么朝廷已是几处地方都有兵事,还敢再启战端”
“好大喜功呗你们不知道,延绥巡抚一心讨好皇上,竟然匆忙从各地抽调骑军打仗的事,哪能这么急啊”
“真的么要这样的话,这战事就不妙了啊,哪有不准备个一年半载,就急匆匆打仗而能赢的”
“可不是,所以三边总督杨鹤大人上了八百里加急奏章,就是要上奏朝廷,阻止此事,不过好像有点晚了,那延绥巡抚一心迎合皇上,已经在出兵了”
“”
京师的舆论随着杨鹤这一封奏章的到来,顿时一下达到了一个高峰。大明和蒙古人经常磕磕碰碰,但因为两边军情的差异,基本上大明都是被动挨打,很少有大明军队能主动出击的。
之前的舆论影响,就有了军队虚报战功,夸大其词,皇上好大喜功,容易被边关官吏军将蒙骗,甚至皇上为了中兴大明,更是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横征暴敛,已经是闹得民不聊生了
如今三边总督的担忧,更是加剧了这种印象。皇上好大喜功更甚,竟然同意延绥巡抚以下克上,置三边总督的担忧于不顾,草原战败之后,不说蒙古人的报复,光是秦晋两地,恐怕贼乱又起,民不聊生啊
三边总督可是当事人,他都不看好草原战事,那十之八九是不会有错了。其实都不用他不看好,去草原上和蒙古人打仗,这种事情,就没一个人会看好的
于是,有些御史言官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开始写奏章,痛心疾首地弹劾延绥巡抚洪承畴;也有弹劾内阁辅臣薛国观的,当然也少不了弹劾首辅温体仁的,甚至都有一些激进些的御史言官劝谏皇上切勿好大喜功的。反正三边总督杨鹤的奏章到了之后,通政使司一下热闹起来,任务量也随之加重。
大明内阁中,随着这些奏章的到来,也开始有了是是非非。按惯例,有不少奏章是弹劾首辅的,或者弹劾首辅举荐之人的,首辅是要避嫌,改由其他辅臣批阅,而后呈送司礼监那边。甚至因